何鏡堂:我選擇了一條辛苦但快樂的路!

近日,著名建筑設計大師——何鏡堂團隊建筑作品展在廣州越秀公園拉開帷幕。2000多年前,廣州的城市從這裡發端。4月的午后,花城的天氣濕潤而溫暖。一位位院士、專家、媒體人,來到綠色環繞中的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大家都在細細閱看由何鏡堂院士親自題寫的序言。
建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綜合反映。而一個經典建筑的價值和意義在於適應時代變化和在傳承的基礎上求創新,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筑道路,從而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彰顯時代的進步、引領時代精神。這就是建筑的不懈追求。
建筑記錄時代
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何鏡堂院士率領團隊長期奮戰於建筑創作一線,曾先后主持設計200多項重大、復雜工程,在中國大地烙下凝固的時代藝術,見証了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巨大變革。這些作品不僅巧妙融合了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以建筑勾勒出多彩中國之美,更傾注了何鏡堂院士的智慧與心血,他用一個個作品實實在在地講述著“以建筑記錄時代,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此次展覽不僅是何鏡堂院士多年建筑創作成果的展示,更是帶著對於未來大灣區城市建設的思考與2023“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同台亮相,成為論壇期間系列活動的一大亮點。
精品力作齊聚
展現建筑魅力
在何鏡堂團隊的建筑作品中,既有以表達集體記憶、地域特色、時代精神為核心的建筑大作,又有不乏扎根人民、深入城市生活的精品小作,既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也擅於借鑒當時當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技術、新成果。
本次展覽結合室內外展場,以多樣的展陳新方式,運用數字多媒體、3D打印等新技術,向社會展現何鏡堂團隊30多個建筑作品,使參觀者切身體驗何鏡堂院士對“地域·文化·時代”的解讀,感受貫穿於中國改革開放后社會發展的建筑脈絡與魅力。
展覽包含何鏡堂團隊11個首次展出的近期建筑作品。其中,廣州地區重要代表作品首次集體呈現,包括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大灣區(白鵝潭)藝術中心(廣東省三館合一項目)(建設中)、廣州海心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等﹔全國重要代表作品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等。
何鏡堂團隊部分建筑作品展示
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
大灣區(白鵝潭)藝術中心(廣東省三館合一項目)(建設中)。
廣州海心橋。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
何鏡堂團隊建筑作品展對於展現中國創新建筑實踐,展示廣州良好形象,推動廣州文化綜合實力更加出新出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展覽免費向觀眾開放,將持續至7月18日。
當日的展覽,這位銀發爍爍、目光炯炯,至今仍奮戰在一線的建筑大師,在談起他的作品時,仍像初入行的青年人一般,迸發出蓬勃的激情和深沉的熱愛。
一位位資深院士,鶴發童顏,精神矍鑠。一位位年輕的建筑學者,興致盎然,件件細看。一位位媒體人,緊抓時機,採拍不斷。
文化走進公園,大師親自導覽。不要錯過機會,歡迎來看大展!
素材來源丨人民號 南方+ 廣州日報
編輯丨梁淑賢 龐嘉慧 許嘉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