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安排市重點建設項目649個

廣州港南沙集裝箱碼頭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杰 攝
1月25日,廣州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廣州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李海洲提交大會審議的《關於廣州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1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4%。
要全力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廣州今年將在哪些方面發力?又有哪些具體舉措?記者對此作了詳細盤點。
回顧202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商品進出口總值雙雙破萬億元
從全國首創“黃碼”標識手段筑牢抗疫防線,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進出口總值雙雙突破萬億元,再到地區生產總值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8.1%,向著3萬億元大關邁進……根據報告,2021年,廣州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年度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廣州實有市場主體達到303.77萬戶,增長12.7%。面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廣州加大惠企政策保障力度,及時出台實施“紓困9條”“雙統籌46條”等系列政策,通過“輸血、減免、緩繳、補貼、返還”等舉措助企紓困,為企業減負超300億元。
擘畫2022: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銜接“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展望2022,廣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將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相銜接,全面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根據報告設定的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總量9180億元,增速將達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3.2%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科技:全力支持廣州實驗室開展重大前沿問題研究
報告指出,將全力支持廣州實驗室開展重大前沿問題研究,完善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整體架構,加快推進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建成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推進生物島省實驗室建成新型病毒疫苗工藝開發及GMP中試生產平台、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廣州)建設雲計算平台、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南沙核心園區主體工程完工、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開工建設廣州總部,大力支持現有研究機構創新發展。同時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協同創新機制,促進大院大所科技資源向產業界開放流動,支持建設創新聯合體,培育高水平企業研究院不少於10家。
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首要工程”
著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報告提出大力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首要工程”,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鞏固提升制造業佔比,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增創產業發展新優勢。加大新興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加強廣州市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帶動作用,推進新設立一批子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廣州市新興產業領域。
在這當中,提到了多個今年的市重點項目,包括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施“強芯”“亮屏”“融網”工程,建成維信諾第6代柔性AMOLED模組、網易總部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華星光電T9等項目,謀劃推進粵芯半導體三期項目。做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加快小鵬汽車智造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建成廣汽集團自主品牌乘用車新增20萬輛/年(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建、廣汽豐田五線、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等項目,引進布局一批汽車芯片、激光雷達等“補鏈”項目,擴大自動駕駛汽車混行試點范圍,支持黃埔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聚與應用示范核心區。壯大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推動新冠肺炎疫苗和特效藥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建設綠葉生物醫藥產業園、百濟神州新廠等項目。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產業,加快建設廣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引進培育一批補鏈強鏈項目,力爭產業規模達2200億元。
消費與投資:做強首店首發經濟 年度投資3640億元
根據報告,廣州要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做強首店首發經濟,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開設一批首店、旗艦店,鼓勵本土老字號開發國貨新品。穩定汽車消費,大力推廣節能車、新能源汽車,完善充換電、停車等配套服務,爭取充換電設施數量突破6.5萬個。
為持續擴大有效投資。今年廣州安排市重點建設正式項目649個、預備項目131個,年度投資3640億元,帶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超9000億元。持續擴大工業投資,發揮產業地圖引導作用,推進產業招商“導流”“滴灌”計劃,爭取引進一批重大生產力骨干項目。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庫,加快補齊市政工程、防災減災等領域短板。
在加快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方面,報告提出推進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白雲機場T3交通樞紐軌道交通預留工程等項目建設,建成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廣連高速一期廣州段、南大干線等項目,加快推進南沙港區五期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廣佛環線佛山西站至廣州北站段、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如意大橋東橋、二沙涌人行橋等,加快建設芳村至白雲機場城際、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11條(段)地鐵線路等項目,加快推進廣州白雲站、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建設。
改革開放:啟動營商環境5.0改革 建設全市統一的“城市碼”
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在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上奮勇爭先,在重點領域改革中先行先試,在推進制度型開放上積極作為,充分激發發展動力和活力。
今年,廣州將出台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啟動營商環境5.0版本改革,落實首批改革事項清單、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清單。深入實施《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承諾即入制”,推行涉企許可証照聯辦事項“一照通行”,推進開展30個高頻事項“一業一証”改革。建設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信任廣州”平台和全市統一的“城市碼”,推動稅務區塊鏈與市“數字政府”區塊鏈平台跨鏈對接,推進電子証照、電子簽章等電子化手段應簽盡簽、應用盡用。完善惠企政策兌現“一站式”服務,開設“穗好辦”企業版,推廣涉企普惠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特色服務。
全面深化穗港澳戰略合作,廣州要充分釋放廣深“雙城”聯動效應,全力支持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強化區域協同發展聯動,不斷增強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尤其是深化與港澳全方位合作方面,要繼續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清單落地,支持南沙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范基地。
民生: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於13萬套 推進2所職業院校入駐廣州科教城
民生領域,報告提出要出台《廣州市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加強“一老一小”關愛照護並出台整體解決方案,高標准建設運營市老年醫院、老年病康復醫院,力爭頤康服務站覆蓋50%的村居,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達到70%﹔落實好“三孩”生育政策,力爭城鄉社區建立兒童之家比例達100%。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於13萬套,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切實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
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6萬個,開工建設廣州農村特殊教育學校、廣東實驗中學永平校區等,建成仲元中學第二校區、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增城學校等項目。推動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支持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建設,推進2所職業院校入駐廣州科教城。深化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在穗高校“雙一流”建設,推進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二期建設,加快籌建廣州交通大學。(記者申卉、徐雯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