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江門

“江門號”列車全速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2021年10月15日16:33 | 來源:江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兩列火車跨越百年 時代征程載夢啟航 “江門號”列車全速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江門站的開通,是江門成為大灣區重要樞紐城市的重要節點。殷浩軒 攝

  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是省內配套最齊全的軌道交通產業園。

  新寧鐵路是100年前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這是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陳列的蒸汽火車。

  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內,一列蒸汽火車靜臥於鐵軌之上,月台復刻了老火車站的模樣。它描述的,是100年前江門建成的新寧鐵路。它是當時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更是第一條國人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籌經費修筑的民營鐵路。

  百年后的今日江門,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與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珠聯璧合。偌大的總裝車間內,一列列嶄新的“時代列車”即將下線發往各地。這裡是省內配套最齊全的軌道交通產業園,中車廣東公司是省內軌道車輛產品系列最多的主機廠。

  兩列火車,跨越百年。它們不僅是歷史的印記,更是時代的見証:見証了一代代五邑人孜孜不倦的鐵路追夢之路﹔見証了時代浪潮中珠西綜合交通樞紐的乘勢崛起﹔見証了“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高歌奮進。

  今天,2021年粵港澳生態環境青年論壇在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江門舉辦,意義非凡。

  當前,江門全市上下正積極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全力推進江門省級大型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加快推動交通設施“硬聯通”和體制機制“軟聯通”,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提供一流優質服務,完善一流配套保障。

  此次論壇以“軌道上的大灣區”為主題,不僅與江門在大灣區軌道交通布局中的樞紐地位高度契合,更將有力推動江門加速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主動參與大灣區區域深度分工合作,打造成為“珠江西岸新增長極與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

  僑鄉之蘊

  從新寧鐵路駛出的“江門號”

  大江之門,得天獨厚。

  昔日,挾西江、潭江兩大流域的江海聯運之利,地處珠三角西部的江門曾長期作為省內水陸交通樞紐。1920年,西江之畔的北街火車站,迎來了她的第一列到站火車。這裡既是新寧鐵路的終點站,也是僑鄉百年“鐵路夢”的“始發站”。

  100多年前,國家貧弱,帝國主義列強企圖加強對鐵路等先進技術的壟斷,把侵略觸角不斷深入中華大地,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一時間,保路運動不斷出現,國人自主修路意願強烈、探索不止。

  “富強之策,全籍鐵路交通,亟宜從速興筑。”“今日之世界,非鐵道到無以立國。”孫中山先生之言,道出了鐵路建設對於推動國家富強的深遠影響。然而,鐵路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可謂困難重重,自主修路談何容易。

  “洋人說我們愚笨,不懂筑鐵路,我就是不服氣,美國西部的鐵路哪一條不是我們華工筑的?待我筑條鐵路給他們看看。”說出這話的,是台山籍旅美華僑陳宜禧,懷揣“實業報國”理想的他,在花甲之年回到家鄉,發起建造新寧鐵路。

  1920年,新寧鐵路歷時14年全線通車。筑路雖艱,可陳宜禧為維護國家利益、防止路權外泄,始終堅持“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的“三不”原則,鍥而不舍、攻堅克難,最終建成全長133公裡的新寧鐵路。這是何等氣魄和毅力!

  這不僅是當時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更是第一條國人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籌經費修筑的民營鐵路。

  新寧鐵路改變了五邑。“鄉親們沿水路抵達北街火車站后,經新寧鐵路能前往台山等地。同時,大量物資也經此進入五邑,促進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教授張國雄如是描述道。

  新寧鐵路改變了歷史。孫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建國方略》中,曾把新寧鐵路納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承擔著從廣州直至台山廣海灣的交通大通道的重任。新寧鐵路雖然隻存在了短短30年,但它卻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留下了永恆的僑鄉印記。

  五邑僑鄉,江海交匯、人才輩出,是嶺南乃至全國領風氣之先的地方。

  新寧鐵路背后折射的,“是五邑鄉親通過蒸汽文明,推動家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烈願望﹔更展現了五邑華僑華人對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無限渴望和不懈付出”。張國雄認為,這就是五邑文化、僑鄉精神,這份城市特質傳承百年。

  時代之局

  以“樞紐”擔當重塑灣區新格局

  滄海桑田,百年一瞬。

  2011年1月7日,廣東省內首條城際專線鐵路廣珠城際鐵路正式開通,江門重回全國鐵路版圖,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

  2012年12月29日,廣珠鐵路竣工運營,改寫了珠江西岸無貨運鐵路的狀況,更充分發揮了江門面向港澳沿海、背靠內陸腹地的地緣優勢﹔

  2018年7月1日,江湛鐵路首發列車駛出,歷經四年建設的江湛鐵路,結束了西部台開恩三市不通鐵路的歷史,江門邁入高鐵時代……

  從無到有、從支線到主線,隨著“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建設,江門之“門”正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時代召喚,不負所托。

  勇立潮頭的江門人深刻認識到,隻有早日打造成為“珠三角西翼與粵西地區聯系的交通門戶、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才能更好地實現省委賦予江門的“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的定位,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江門新的更大貢獻。

  2020年11月16日,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緊張奮戰,廣東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屹立僑鄉。此前一天,江門站已提前售票試運行,首趟列車迎著朝霞啟航,百年再夢圓。

  這是江門交通事業發展史上偉大的裡程碑,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新引擎,這是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高效加速器。

  廣東省城鄉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總規劃師馬向明表示,江門站的通車,“是江門成為大灣區重要樞紐城市的重要節點”。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認為,大灣區將形成“北有廣州,東有深圳,西有江門”的新高鐵網格局。

  融入戰略,乘勢而上。

  “十三五”期間,江門軌道交通累計完成投資155億元,較“十二五”增長187%,軌道裡程達205公裡,比“十二五”增加110公裡。今年,深江鐵路、珠肇高鐵江門至珠三角樞紐機場段、南沙港鐵路等重點軌道交通項目正加快推進。

  2020年8月,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發布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規劃的批復﹔日前,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出爐……一系列重磅規劃進一步鞏固了江門在珠西乃至大灣區軌道交通的“樞紐”地位。

  軌道交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筑粵港澳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加快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依托。踏上新征程的江門,正以“樞紐”的擔當與奮進,全面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說,“江門是大灣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展望,“未來江門的區位優勢將變為樞紐優勢,地緣優勢將變為發展優勢,江門自身優勢也將變為融入大灣區的要素優勢”。

  如今,“優勢”疊加的量變,已引起“產城”共鳴的質變。

  產業之勢

  全省配套最全的軌道交通產業園

  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與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比肩而鄰,珠聯璧合。

  俯瞰全國第三、廣東唯一具備和諧號動車組生產資質的中車廣東基地,以此為核心建設的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歷經十年發展,已匯集了車門、制動系統、空調系統、照明系統、總裝基礎件、車輛內飾件等20家軌道交通企業,產業鏈日趨成熟。

  中車廣東公司是廣東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龍頭企業,是江門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鏈主”企業。“過去一年,公司已實現28.8億元的經營目標,為公司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車廣東公司事業部高級經理鄧健豪表示。

  “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按照全產業鏈規劃建設,在中車廣東公司的牽引、催動下,一批企業先后進駐園區,並實現快速成長,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廣東南奧交通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玉明說。該公司是中車廣東公司核心配套供應商之一。

  今天的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已崛起為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全省配套最全的軌道交通產業園。

  十年一劍,砥礪前行。

  今天的成績,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省委書記李希曾在考察中車廣東基地等地時強調,江門要圍繞“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高速鐵路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江門奠定更好的基礎。

  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調研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時強調,要全力支持江門,真正做活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不斷把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做大做強。

  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動。

  今年8月,剛剛履新江門的市委書記陳岸明前往中車廣東公司調研時強調,要科學謀劃交通設施建設,強化樞紐功能,把交通樞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和城市發展優勢。

  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曉暉調研軌道交通產業時強調,要培育壯大軌道交通產業,發揮中車廣東公司“鏈主”帶動作用,做大做強產業鏈。

  暖企之舉,在實在細。

  江門市委市政府推行“鏈長制”並發布產教融合、融資授信等系列扶持政策,為產業集群吸納關鍵環節重點企業創造了有利優勢條件。同時,良好的政企溝通機制和及時的政策信息宣講,助力提升企業效益。

  陳玉明直言,江門高度重視軌道產業集群建設,聚力打造產業平台,填充人才缺口、完善產業鏈條、鼓勵自主創新、改善營商環境。“在政策支持下,南奧已形成系統的技術研發創新體系,每年項目創新設計的數量呈現遞增式發展”。

  未來之機

  更好實現“灣區車 江門造”發展藍圖

  夢想已啟,未來已來。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復》,為構建“軌道上的大灣區”,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裡程將達到4700公裡﹔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裡程達到5700公裡。

  宏大規劃之下,是巨大的市場容量。

  近日,廣東省出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江門被列為高端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核心布局”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正是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江門被賦予重任。

  時不我待,機不可失。當前,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正聚焦“強鏈補鏈延鏈”,圍繞做強做大主機企業、努力提升核心技術企業本地配套、打造中小配套企業孵化發展平台、大力推動產業創新產教融合以及園區環境優化升級等方面做好文章。

  作為“鏈主”企業,中車廣東公司已成立產業鏈辦公室,推動產業鏈打造,在壯大自身的同時,全方位培育本地企業,提高本地配套佔比﹔做好招商引資產業孵化,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堅持產業創新產教融合,提升產業集群創新能力。

  鄧健豪表示,中車廣東公司主營的CRH6型動車組,其產品特點非常貼合大灣區城際線路客流大、站間距小的線路用車需求。同時,公司地處江門的區位交通優勢,有利於輻射周邊,將更好地實現“灣區車,江門造”發展布局,前景廣闊。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

  從昔日疏導老城區人口的新會“南新區”,到如今作為江門“珠西中央活動區城市客廳”的門戶擔當,圍繞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一座宜創、宜居、宜商、宜業的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珠西樞紐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江門市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周亮棠認為,珠西樞紐新城將扮演粵西門戶的角色,承接廣、深高新產業轉移,協同佛、珠與珠西先進制造業產業帶實現錯位發展。同時,吸引港澳金融、人才、技術等資源,以江門為中樞,輻射開來。

  從珠西樞紐新城,到9500多平方公裡的五邑大地,加速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的江門,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極具競爭力的投資熱土。

  澳門江門同鄉會常務副會長黎榮添直言,江門正吸引越來越多澳門青年前來投資創業發展,並引進更多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江門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志堅認為,江門將漸次實現“交通樞紐—要素樞紐—產業樞紐—經濟增長極”的發展。

  大灣區,大未來!江門,正是那期許之地!(文/圖 唐達)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