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校領導干部暑期學習班專題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2020年08月24日09:08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用高水平黨建 引領高校高質量發展

  8月22日至23日,廣東省委組織部、省委教育工委舉辦全省高校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專題培訓班暨第24期暑期讀書班。

  暑期讀書班自1997年舉辦以來累計5000多人次參加,已成為全國知名的高校領導班子建設“金字招牌”。

  “用高水平黨建引領高校高質量發展。”在暑期讀書班上,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景李虎說,全省高校要把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深切領悟蘊含其中的強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更加自覺地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今年暑期讀書班在原來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參加的基礎上,擴大到全省154所高校的全體班子成員,以及黨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一共1300多人。受疫情影響,今年暑期讀書班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授課,主會場設在省教育廳,21個地市設置28個分會場。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今年暑期讀書班上的焦點話題之一。“華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引領‘雙一流’建設。”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表示,廣州國際校區是華工新百年辦學的重大工程,從規劃之初便把黨建與書院的思政教育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目前該校區成立了黨委,推行“現代書院制+全員導師制”,將黨建活動室建在學生社區內、學生事務辦公室設在學生社區中,持續強化日常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

  “今年讀書班利用暑假時間,集中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有利於提升高校領導班子的政治理論素養,有利於認清政治大勢、謀劃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說,暨大將進一步加強落實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推動“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

  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要落到實處、落在末梢。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盧羨文說,廣外藝把黨建和專業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培育“雙帶頭人”,著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

  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育人體系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今年的暑期讀書班及時、解渴、管用。”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說,以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華農實現院系、課題組、項目組和學生社區基層黨建全覆蓋,推進思政育人全覆蓋。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說,要把立德樹人貫穿於教育教學、服務管理全過程,努力培養堅定理想信念、崇高職業道德、強烈社會責任和深厚人民情懷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課程思政就是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藍祥龍介紹,該校通過打造全員參與、全過程對接、全方位介入的新時代立體化“大思政”育人體系,實現了課程思政高質量全覆蓋,像教師在講授工業機械的專業課程時,會融入中國機械發展歷程和優秀工程師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政素養全面提升的充分融合。

  “汕大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為主線,力拓‘三全’育人新局面。”汕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姜虹說,學校將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七維”思政工作體系,強化學科人才隊伍、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高水平創建汕頭大學深圳、廣州、佛山南海研究院,培養更多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新人。

  培養服務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高水平人才

  科技引領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當前國內國外新形勢下,廣東產業結構調整仍未到位,科技創新是發展所需。

  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胡欽太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中,廣工要主動對接科技創新主戰場,搭建省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工科人才,為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遇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地方高校也在思考: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校長郝志峰的答案是尋找科技創新的新增長點。他說,佛科院要加快推進高水平理工科大學二期建設,重點發力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並積極對接高水平研究機構,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前來合作、高水平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為地方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東莞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成洪波說,學校正與周邊的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龍頭企業、專業鎮開展深度合作,集中力量攻關行業“卡脖子”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在區域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

  前不久,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啟動2021年研究生推免招生,致力培養一流拔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深大校長李清泉表示,該校目前已設立數理金融、金融科技、物理化學、微電子等交叉學科專業,並打造一批跨學科科研平台,成為科技創新的新增長點。“我們相信選准方向、不斷突破,一定可以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他說。(記者 吳少敏)

(責編:李語、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