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欣賞展覽
金仙宮夜游分心、金鑲寶腰帶、青花鬆竹梅紋托杯、紅綠彩花卉紋帶蓋梅瓶……173件/套明代的精美文物來到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述說明代土司的故事。24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開展,將持續展至10月15日。
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王朝推行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地方政治制度,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積極作用。隨著秦漢時期大一統思想和夷夏觀思想的形成,如何處理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關系,成為歷代王朝的難題。13世紀開始,中央政權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允許世代承襲管理當地,實現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制度化管理,體現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西南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平武,古稱龍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是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雜居之地,屬多民族、多文化交融與沖突的地帶。平武土司始於南宋末期,以王、薛兩家族為主的客籍漢族土司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統轄了當地長達近八百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承襲時間最長的漢族土司之一,創造了獨特的土司文化,在土司制度史上具有獨特價值,遺留下了豐富的土司遺存,包括衙署、祠廟、墓葬等。
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精選平武明代土司薛繼賢夫婦合葬墓和宣撫司僉事王璽家族墓出土的173件/套文物,分為 “羈縻徠遠”“土司制度”“土司尊榮”“信仰崇奉”和“改土歸流”五個部分,包括金銀、玉石、陶瓷等生活用器,葬具和墓室石刻等,系統展現了一幅平武明代土司金玉滿堂、雍容別致的生活畫面。觀眾可從中一窺明代平武土司的政治、文化風採。(記者黃宙輝、通訊員梁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