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招聘平台BOSS直聘發布的《2020二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廣州第一次躍居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榜單首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天津、蘇州等二十多個城市聚焦高質量發展,爭相在人才引進上下功夫。各大城市拋出了“繡球”,人才是否願意接住,人才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的選擇。
在經濟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人才作為發展第一要素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城市的目光不再局限於資本、交通等要素,而是越發注重人口的發展,人才的引進。於城市而言,優質人才的流入、留存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的競爭力。
“疫”線精准防控,贏得嶺南春來早
《報告》指出,人才吸引力城市15強榜單由於疫情發展態勢和防控政策的不同,座次出現洗牌。廣州復工復產較早,社會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復,求職者活躍程度較高,第一次躍居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季度榜單首位。
一邊是疫情阻擊戰,一邊是復工總動員,源源不斷返穗復工的人潮彰顯著廣州這座中心城市的魅力。既抓疫情防控,又抓復工復產,廣州分區分級、分類分時精准施策,加大幫扶力度,運用科技手段,促進企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
莫道嶺南春來早,“疫”線更有早行人。
企業防護物資缺乏,廣州市工信局主動為企業提供“代購”“跑腿”“安心送”等服務,協調落實口罩314萬個、紅外體溫計2168支,助力1000多家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產業鏈難以疏通,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出台“一十百千萬”服務企業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數十名區負責人聯系百強企業,百名局長服務千家企業,千名黨員幫助萬家企業,大力推進復工復產。
精准推進疫情防控的能力,是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體現。
讓城市更安全,人才才能更安心。作為一個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及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廣州經受了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截至6月1日,廣州的治愈率達到98.8%,治愈率一線城市最高,這個成績實屬不易。
以大力量排查小風險,用大動作避免小概率。
因時因勢完善措施,做到應檢盡檢、願檢盡檢,是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階段的一個標志。從前期對確診病例的重點阻擊,轉向對疫情潛在風險的全面出擊,廣州正以最大的力度、最有力的措施、最強的責任感,守護這座城市的健康。
發力“新基建”,廣州產業韌性吸引人才集聚
“OPPEIN is confident in our quality……”在第127屆廣交會中的歐派家居“雲直播間”,輪值主播正用流利的英文介紹歐派家居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疫情下,從線下走向“雲端”的展會模式,無論對於參展企業還是採購商來說,都是一次全新體驗,於廣州經濟韌性而言,同樣如此。
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明華表示,今年以來,雖然廣州經濟發展受疫情影響較大,但廣州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充沛的市場活力。這也是人才持續看好廣州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經濟新業態創造新的就業增長點。疫情催生線上服務業等新經濟模式加速發展。數字新零售、直播電商等新經濟新業態迅速發展,據統計,抖音廣州公司成立於2017年,目前用工已近3000人,今年以來在持續補員。
報告同樣顯示,“新基建”的蓬勃發展推動了相關行業人才需求增長,也體現在人才吸引力指數上。互聯網/IT行業所屬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增長14.5%﹔上半年,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16.4%,5G等領域同樣快速發展,助推電子/通信行業人才吸引力指數回歸前十。
發力“新基建”,廣州已謀定后動。正在建設中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熱火朝天。7月7日,廣州市審議通過《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推出數字新基建40條,聚焦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充電基礎設施等四大領域開展23項重點任務和17條政策措施。並指出,廣州將定位國際一流水准,打造數字新基建城市典范。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總體上看,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預期年底將達417萬人,同時,新基建產業人才市場重心進一步南移,廣東需求人數佔比全國最大。
廣州產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在全國領先,這些都為廣州“新基建”發展成長提供了沃土。這也讓新基建人才投身廣州的熱情和能量得以釋放。
廣州人工智能企業佳都科技今年全年招聘量約350人,截至5月底完成率已經達到70%。廣州車聯網企業高新興表示,今年5月初,高新興智能網聯總部基地落戶黃埔區,該基地未來將新增1000個供應鏈就業崗位以及500個研發崗位。
人才引得進,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城市對人才吸引力指數的波動仍將持續,經濟發展形勢、城市治理水平、產業發展環境等要素持續考驗著城市人才吸引力。人才引得進,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7月16日,廣州舉行第157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專題介紹“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大工程羊城行動的推進情況。廣州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何士林介紹,截至上半年,廣州市技能人才總量達269萬人、佔從業人員30.5%,其中高技能人才84.1萬人、佔技能人才31.2%。
為了留住人才,廣州將高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引進制度,具有高級以上職業資格並符合相關條件的非本市戶籍人員可以申請將戶籍遷入廣州,或按規定申領人才綠卡和享受積分入戶政策。
同時,廣州嘗試粵港澳大灣區職業資格互認,鼓勵符合條件的港澳技能人才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考試,並在南沙區引入國際和港澳職業資格培養評價體系,截至2019年底,已有266名學員同時取得國際、國家職業資格証書。
人才引進目的在於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其長、貢獻其力”,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引進而引進。
“廣州是全國對高層次金融人才最為重視的地區之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獲評2019年廣州金融領軍人才(新引入),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言,率先在全國出台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顯示了廣州在金融發展上對於人才的戰略性部署,過往的多次修訂體現了廣州對於金融人才建設的前瞻性預判。
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聶林坤表示,廣州正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為金融人才提供更好發展環境。據其透露,今年1—5月,廣州共落實金融招商項目135個,預計投融資總額超2200億元。
在城市高維競爭的今天,人才已成為城市發展增速提檔的關鍵,事關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對於城市吸引高端人才,還應該積極打造城市群效應。二季度,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人才內部流動率已經高達97%,“以城市群為單位的人才大戰2.0階段”初具雛形。
如今,廣州正謀劃打造一批“零換乘、一體化”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典范,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一小時”都市經濟圈,引領帶動實現大灣區互聯互通。
廣州發力引“孔雀東南飛”,更要讓“孔雀”常留廣州。
記者柳時強 策劃黃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