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天台球場讓你在家門口圓足球夢

2020年07月19日10:37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天台球場讓你在家門口圓足球夢

廣州市第十中學天台球場。石多多 攝  

  廣州城市中心區,寸土寸金,可供大眾使用的體育場屈指可數,高峰時段門庭若市。如何破解體育場地不足的問題,考驗著城市管理者和廣大市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紐約、巴黎、墨爾本鬧市區經常見到的天台球場給了人們啟發,“上天入地”建體育場,可以緩解市民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越秀區的廣州市第十中學、朝天小學,海珠區的東曉球場等因地制宜,將閑置空間利用起來,建成天台球場,成為城市一景,讓更多人受益。

  天台球場為學生圓足球夢

  從地鐵6號線海珠廣場站B3出口出來,步行300米,轉兩個彎,就到了起義路素波巷30號,廣州市第十中學的大門映入眼帘。

  十中1906年建校,至今已有114年歷史。走進校園,一棟古典雅致的建筑“小紅樓”非常醒目,與之相對的一棟建筑上面的天台球場同樣引人關注。

  作為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校,十中給周邊街坊子弟讀書帶來了諸多便利,但由於學校場地有限,如何讓孩子們更好地參加體育運動一直困擾著學校。

  廣州市第十中學校長張智輝表示,在越秀老城區,我們學校的場地還是比較緊缺的,但體育也是我們比較強的科目,近幾年學校的體育中考平均分都在市區前列。

  在越秀區教育局的支持下,十中對天台進行了改造,其間十中校友丘育華伸出援手,捐資38萬元幫助母校完成了天台改造、生物地理園的搬遷和足球場的建造,圓了孩子們一個足球夢。

  張智輝表示,2019年天台足球場正式啟用,已經發揮了教學功能,在這裡還舉行了越秀區校園足球公開課,“天台足球場對我們體育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十中足球隊隊長劉學表示,自己很早接觸足球,初中后開始參加比賽,幾年下來學到很多東西,“感謝隊友的陪伴和支持,我們體會到了足球的快樂﹔在沒有建成天台足球場之前,每次比賽前我們都要到離學校比較遠的地方練球,天台球場建成后我們訓練就方便很多。不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能拿出拼搏精神,像踢球時一樣﹔足球會陪伴我一生,我們收獲的不僅是技術和勝利,還有人生的道理。”

  據介紹,越秀區面積33.8平方公裡,有多所中小學,每平方公裡初三學生的密度是300多人,是廣州各區最高的,是周邊其他區的3倍,是郊區的100多倍。怎樣解決這種矛盾?“上天入地”修建體育場是一個辦法,盡管其中還是存在諸多現實困境。

  天台足球場踢出新高度

  海珠區東曉南地鐵站上來,如今是一片新開發的美食城,馬路邊的一棟陳舊的樓宇下面矗立著一面招牌,上寫:“東曉球場,由此樓梯上三樓”。這裡的三樓天台有兩塊人造草五人制足球場,在群樓當中特別顯眼。

  球場的主人曾經在中國足球圈叱咤風雲,如今的他早已回歸平淡,居於樓頂一隅享受“社區足球”的快樂。他,就是廣東足壇名帥——陳亦明。陳亦明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退出職業足球圈轉眼快20年了,但他始終沒有離開足球。

  去年,有朋友找到陳亦明,希望他能幫忙搞一搞社區足球場。廣州市區寸土尺金,很難找到合適的地塊。陳亦明根據國外的一些經驗,建議“往空中發展”,物色一些舊樓宇,利用樓頂的天台空地來改建或修建球場。於是,大家一拍即合。陳亦明和朋友花了30多萬元,就在上面鋪建了兩塊人造草的五人制足球場。

  “大城市裡的地面土地資源太緊缺,如果去太偏遠的地方建球場,不但交通不便,而且又遠離社區。我始終認為,要讓足球真正普及就必須不能脫離社區,要令一家大小在家門口就能踢上球。從這個角度考慮,隻能因地制宜向城市的高空發展。”陳亦明說,“我認為修建樓頂的天台足球場是一條可行的路子,雖然天台球場目前大部分都是7人制或5人制的小場地,但從足球普及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特色社區球場就足夠了!”

  東曉球場運行以來,陳亦明隻要不外出,每晚都在這裡招呼各路球友。每到入夜,東曉南球場一帶人流車流如織,球客、食客、過客絡繹不絕,踢球出汗與消夜煙火並存。他希望把球場打造為社區活動的公共平台。

  陳亦明說:“這兩年政府確實在鼓勵民營球場方面給了很多政策支持,我們現在才剛起步,接下來還會物色更多合適的樓頂建球場,讓更多社區居民可以就近找到踢球的地方。我甚至希望能盡快組織首屆全廣州‘天台足球大賽’!”(記者 孫嘉暉 通訊員 李建藝 石多多)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