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白雲區大源村:水清兩岸綠 村民幸福“源”

2020年07月11日10:20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水清兩岸綠 村民幸福“源”

  改造后的沙坑涌風景怡人。

  萌娃和媽媽在清澈的沙坑涌中玩耍。

  沙坑涌整治完成,水清岸綠,魚蝦重現,碧道公園熱鬧如“墟”﹔黨群文化廣場建成了,大小公園散布各處,休閑娛樂就在家門口,村民發朋友圈“晒”幸福﹔道路變寬,臨街商鋪租金翻番﹔垃圾圍城難題攻克,大源村村民群眾紛紛主動報名站桶推廣垃圾分類……

  生態環境與人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良好的環境形態是推動品質提升的第一資源要素,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廣州市白雲區大源村把環境建設作為城中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堅持“生態第一、環境優先”的治理理念,全面實施全域環境提升工程,通過全力治水,鐵腕治違,清理“散亂污”,整治市容環境,釋放更大發展空間,實現了居住、產業、環境品質全面升級和政府、社會、村民多方共贏。

  目前,各部門正緊密配合,協同發力,全力推進大源村九項重點工作,26個實施項目中,已完成13個實施項目,實現拆違85萬平方米,散亂污清理1226家,黑臭河涌全面治理,建設綠道5公裡,其余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整治河涌:

  昔日臭河涌 今魚蝦重現

  沿著沙坑涌碧道步行而上,清涼的山風夾雜著植物清香扑面而來。在沙坑涌一大拐彎處,數百米長的棧道“飛架”在溪水之上,立於棧道憑欄眺望,腳下溪水潺潺,眼前叢林茂密,耳邊虫鳴鳥叫,閉目深呼吸,頗有幾分世外桃源的味道。河涌裡,三兩小童拿著水瓢,正和爸爸媽媽潑水嬉戲,不時傳來“咯咯咯”的歡樂笑聲。

  城因水而靈動。然而,作為大源村的主要河涌,往日的沙坑涌裡垃圾漂浮,沿岸的洗水布廠、小作坊一開工,涌水就變得五顏六色,行人無不掩鼻而過。“由於環境差、交通不便,根本沒人願意來租房子。”大源村第十八經濟社黨支部書記、社長徐永發告訴記者,“現在大不一樣,一到晚上、周末,碧道公園比‘墟’還熱鬧,租房子人多起來,村民的收入也有提升。”

  良好的人居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源村綜合整治開始后,多部門合力堅決清理了沙坑涌上游一兩百家“散亂污”小作坊,拆遷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沙坑涌華快橋底至大源水庫河段建起2.6公裡長的休閑碧道,沿途新建了籃球場、碧道公園。溪水清澈,魚蝦重現,昔日的黑臭沙坑涌搖身變成了網紅打卡點,甚至吸引著附近村民、中心城區的市民前來游玩。

  白雲區派駐第一書記彭志良介紹,目前,各部門正緊密配合,協同發力,全力推進大源村九項重點工作,26個實施項目中,已完成13個實施項目,實現拆違85萬平方米,散亂污清理1226家,黑臭河涌全面治理,建設綠道5公裡,其余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垃圾分類:

  廣場舞大媽報名站桶服務

  面積約25平方公裡的大源村轄內有7個大型物流園,隨著十幾年前物流業的興起、發達,帶動了人流聚集,也帶旺了村民建房出租。疫情前的最高峰時期,大源村實際管理服務的人口約有25萬,全村平均一天產生的垃圾約150噸,最多約210噸。

  “那時候內街內巷沒人管理,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幾位嫁到大源村的媳婦說,空氣裡彌漫著垃圾的惡臭,大家的日子一點都不舒心。全村6000余棟房屋被大約700個垃圾投放點的3000多個垃圾桶包圍,居民的生活備受困擾。

  而后,大源村全面鋪開垃圾分類,改進環衛作業模式和收運體系,制定環衛收費辦法,大源村大源洞和黨建公園兩個垃圾分類示范片建設先后展開,重新布局轄內垃圾桶,設立垃圾分類投放點與垃圾分類收集房,動員居民定點投放垃圾,垃圾收集時間縮減為半小時。去年12月,全村實現了撤桶。

  大源街道辦主任梁冠倫介紹,大源村環衛投入由2017年1019萬元增加至2019年2214萬元﹔鎮村保潔人員增加至209人,大源村居住功能區從原來700多個垃圾投放點撤並為現在的161個垃圾分類投放點,成立整治“六亂”組,開展雜物清理行動,垃圾圍家痛點已基本解決。

  參與感就是獲得感!在村社黨員干部的帶動下,村民群眾踴躍參與村社事務和管理。大源村委工作人員蔡林麗,廣場舞隊伍、長者志願隊等都紛紛主動參與宣傳,站桶引導垃圾分類,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美好居住環境,爭做文明大源人。

  還綠於民:

  大小公園星羅棋布

  大源村綜合整治的關鍵一招是以拆開路,拆建並舉。近三年來,大源村在“兩違”建設“零增長”基礎上,拆除了存量違法建設面積85萬平方米,由此騰挪出空間,給村民打造更多公共活動空間,提升大家的生活質量。

  位於大源金窿路旁、華南快速路橋底處的金窿口袋公園,是大源村最新建成的口袋公園。該公園與兩座祠堂相鄰,置身於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大家不僅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更促進了鄰裡的溝通交流。”大源村民陳月清說。

  公園是城市生態系統、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品質的體現。大源村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針對村內消防、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群眾活動空間不足問題,完成內環消防通道、大源中路提升工程,推進自來水改水。建成了14個口袋公園,總面積約43691平方米。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些點綴在各個經濟社的口袋公園,面積雖不大,卻配備了籃球場、健身設施、休閑廣場等活動場所,讓居民從家門口看得見、摸得著的“小而美”中體會到“微幸福”。

  “大源村將堅持應儲盡儲和有機更新相結合,注重生態、歷史文化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實現大源城市更新的高質量發展。”大源街道辦事處主任梁冠倫表示,大源村將對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進行整體保護和利用,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保護山脊線,規劃四條主要風廊和三條通山視廊,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接下來還將完善2大類12項287處民生設施﹔水岸線100%建設碧道,串聯公園綠地系統。

  升級改造:

  停車場變廣場 居民幸福感強

  讓村民們引以為豪的還有規劃佔地約17畝的大源黨群文化廣場。廣場設有紅色長廊、清風亭、紅棉亭、浮雕景牆、公廁及球場改造、黨員戶外教育LED視頻系統、休閑娛樂區域等設施,以“黨建+”理念,融入“黨建、廉潔、家風”三大文化主題,集思想教育、休閑健身、文化傳播功能於一體。據了解,這裡曾經是一片坑坑窪窪、一下雨就滿地泥濘的停車場。“盡管停車場能帶來一定的收入,但收入再多也比不上文化廣場、社區公園帶給我們的幸福感強!”在附近生活了30多年的本地村民謝志穎說。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湯南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環境就是民生 民生就是導向

  大源村,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很明顯,是環境。

  曾經的臭河涌變得清澈見底﹔過去污水橫流的馬路,煥然一新﹔以前的私搭亂建,變成了一個個口袋公園……走在現在的大源村,一個突出的印象,就是干淨。如果再說一個,就是舒服。公園裡、碧道上、廣場中,隨處可見“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場景。

  從“臟亂差”到淨、潔、好,大源村的變化,正是廣州扎實推進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的一個縮影。治水,拆違,清理“散亂污”,整治提升物流園,修碧道,建公園,建黨群文化廣場……大源村為何抓住環境不放?

  因為環境就是民生,環境“臟亂差”,群眾感受最直接,體會最深刻。作為“廣州最大城中村”,大源村在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建設上存在較大短板。而提升人居環境,正是抓住了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扭住了突出的民生痛點。此外,拆違、清理、整治之后,沒有起高樓、建項目,而是還綠於民、還公共空間於民——這正是人民至上的體現,這就是為了群眾的幸福感。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至上,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根本價值取向。接下來,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更多“蝶變記”將在廣州城鄉基層上演,帶給這座城市的人更強的幸福感。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責編:陳育柱、李語)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