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燃料功臣王明健在韶關逝世

2020年07月09日08:43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煉鈾之父”用奮斗煉鑄人生

  7月8日,筆者從韶關市獲悉,被稱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煉鈾之父”的王明健7月7日8時35分在廣東韶關核工業四一九醫院逝世,享年87歲。

  40年獻身國防科技事業

  王明健,1933年6月生,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人,高級工程師,中共黨員,國家級勞模,發明了從礦石中提取重鈾酸銨的方法,辦起了中國第一家水冶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解決了原料問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燃料功臣。

  1955年,王明健從中南礦冶學院畢業﹔1957年3月至1958年6月在北京專家組學習﹔1958年6月至1961年5月在北京第三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任黨支部書記﹔1961年5月至1964年4月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萃取組組長,其間發明了“簡易煉鈾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機化合物對陰離子萃取劑協同效應等,解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原料問題,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前爆炸作出了巨大貢獻,並於1959年出席全國群英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64年4月至1995年5月在741礦、00251部隊工作,先后任202廠廠長、708廠技術組組長、高級工程師等職,其間1977年11月出席全國基建工程兵工作會議,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進生產者稱號(兩次榮獲全國勞模稱號)。1988年被中共中央國防科工委授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勛章,1995年退休。

  發明原子彈原料鈾提煉方法

  在之前的採訪中,王明健曾表示,從在中南礦冶學院選礦專業讀大學開始,他便與原子能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我國整個核工業體系還處在初建階段,沒有正規的鈾礦和處理鈾礦石的工廠,而制造第一顆原子彈又急需2噸二氧化鈾做試驗,二機部決定在翁源縣下庄建立水冶廠,要求在半年之內生產出制取二氧化鈾的原料重鈾酸銨(黃餅)來。王明健被任命為下庄309隊十一分隊水冶廠的廠長和技術負責人(即后來的202廠),肩負起了這個光榮而偉大的使命。

  他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夜以繼日研究試驗。有一天,王明健在澡堂洗澡時突然有了靈感:“何不試試給鈾礦石‘洗澡’的方法提取鈾?”

  就這樣,在當時我國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沒有不鏽鋼和塑料的情況下,王明健從老一套煉鈾方法中解脫出來,創造了最簡單、最經濟的從鈾礦中提煉黃餅的方法,即簡易煉鈾法,后來也被人們稱作“土法煉鈾”。而后,又經過兩年半的苦戰,下庄水冶廠生產了71.3噸的重鈾酸銨,佔當時全國土法煉鈾總量的67%。除此之外,王明健還發明了新型萃取劑(6092)用於純化鈾。這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前爆炸起到了保障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撼世界。下庄309大隊11分隊的隊員們也撤離了下庄各赴前程,而因為要籌建更大規模的鈾水冶廠,王明健放棄了回北京的機會,選擇了留在下庄。一直到1995年,王明健始終堅守在一線從事鈾礦冶煉研究。其間,王明健解決了12項重大技術革新問題,實現了從不能生產、可以生產到超額生產的三大步。

  王明健一直默默為中國的核工業發展奮斗著。1995年退休后,王明健仍在刻苦學習,潛心研究化學上兩道世界級難題,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為人民作貢獻。“那些歲月,我除了在實驗室就是在工廠工作,我把青春獻給了中國人民最需要、最輝煌的事業,為中國人民爭了口氣,我無怨無悔。人生最美好的就是,當你停止生存時,還能以你的發現、發明創造繼續為人民服務,把知識和智慧留給人民。”王明健說。(記者/唐音 通訊員/沈明禮 侯海霞)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