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源村“蝶變記”

2020年07月07日09:27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大源村“蝶變記”

大源黨群文化廣場

  沙坑涌碧道

  各商會和村委人員在共治議事會上討論商業發展

  大源村口袋公園

  大源村黨群服務中心

  大源村綜合治理監控室

  來穗人員的孩子在“小候鳥夏令營”志願者的帶領下學習畫畫。

  附近的小朋友在沙坑涌裡戲水

  綠道蜿蜒,深處是綠蔥蔥的山,河涌裡清水潺潺。7月6日上午,廣州市白雲區大源村的一位年輕媽媽提著竹篾編織的蝦籠,踮著腳走向溪水邊。她笑著告訴記者:“沙坑涌裡有小魚小蝦,專門買來蝦籠捉點小蝦給小朋友養。”

  沙坑涌,位於白雲區大源村。盛夏7月,來到這裡,草木蔥蘢,鳥語蟬鳴。沿村而行,目之所及,皆是安居樂業的動人圖景:沙坑涌兩岸一片秀麗風光,村中大小街巷整潔有序,小巧玲瓏的口袋公園散布全村,電商產業園內生意紅火……

  很難想象,僅在兩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河涌黑臭,路窄坑窪,環境黑點多,社會治安差……短短兩年,大源村發生了什麼?如此巨大的變化背后,秘訣何在?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管黨治黨,重在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為重點,在強基礎、補短板上下功夫,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精准靶向治療、精准配置資源、精准化解風險、精准服務群眾,“黨建+社會治理”讓黨建觸角延伸至基層各個角落,讓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轉變為基層治理一系列具體而微的現實場景。

  梳理大源村由亂到治、破繭化蝶的歷程,認真解剖這隻“麻雀”,對於創新基層治理、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出卷:“巨無霸”村庄的治理難題

  廣州哪個村問題最多、最難治理?

  兩年前,面對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的提問,很多人將目光投向了大源村。

  當時的大源村,已名聲在外。作為全國著名的十大“淘寶村”之一,該村電商雲集,物流發達,吸引全國各地的創業者涌來“淘金”。但與此同時,還有“亂”名:身為“廣州最大的城中村”,外來人口多,環境臟亂差,違建多,治安復雜、警情高發,2017年案件類警情超過2000件。在熟悉白雲區的人眼裡,這是一條亟須重點整治的村庄。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大源村的問題顯露出來、備受矚目,並非偶然,而是有著厚重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廣州,一座超大城市,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2200萬,僅行政村就有1144個。加快推進基層治理的新探索,廣州責任在肩。

  除了使命所系,還有發展所需。廣州身處改革開放前沿,較早地遇到了其他城市還沒有遇到或即將遇到的治理難題。這些難題,不會自動消失,隻會越“滾”越大。隻有盡快破解,才能為發展提供新空間,才能為老城市激發新活力。大源村,正是城市在快速發展中出現治理難題的一個縮影。“大源村都能整治好,也就沒有什麼地方整治不好了。”市委書記張碩輔親自挂點,多次率隊調研部署,希望通過這隻“麻雀”,為廣州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提供經驗。

  大源村為廣州城市治理出了一張必須答好的考卷。

  答卷:將黨建變為基層治理引擎

  廣州其他城中村存在的問題,在大源村都能找到﹔其他地方沒有的問題,在這裡也能發現。

  難度,可想而知。如何破題?廣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黨建引領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把黨的決策部署快速貫徹到基層、把人民群眾的訴求快速解決在一線,走出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子。

  “大黨委”模式確保“令行禁止”

  2018年9月,張碩輔書記率隊首次到大源村調研,指出大源村存在的突出問題。其中頭號問題,便是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不強。

  “鎮街干部指揮不了村社,村裡的干部講話也沒人聽。”白雲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基層組織一度被宗族、黑惡勢力等把持,工作推不動。“比如查違建,政府管不過來,村干部去制止,那你得罪的可不只是一家人,而是一個家族,世代與你為敵。”當時的大源村,黨的建設虛化、弱化、邊緣化,堪稱軟弱渙散的典型。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在市委、區委的領導下,大源村從最基本的問題抓起,不斷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確保黨的全面領導“一根鋼钎插到底”。大源村率先將支部建在經濟社上,實現“一經濟社一支部”全覆蓋﹔搭建村級黨建聯席會,將轄內28個“兩新”組織和3個社區黨組織納入村黨委代管,形成一貫到底、強勁有力的“領導主軸”,消除黨建空白點。村級“大黨委”,使黨的組織有效融入基層治理。

  落實農村干部選任制度改革,推行村黨組織書記“三個一肩挑”、經濟社社長任命制﹔建立正、負面清單,嚴查不擔當、不作為問題﹔星級黨員評選,黨員亮身份、亮承諾……“這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黨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思想有了一個飛躍。”大源村黨委書記賀冬貴坦言,大家一改過去“干活靠后站”的現象,生怕落后,精氣神真正提了起來,干勁切實鼓了起來。在大源村,基層黨組織總攬全局、統一部署、協調各方,實現了對轄區各類組織的全面領導,切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整體提升黨建質量和水平,把黨的組織和職能嵌入到城市基層社會每一個細胞,基層治理就有了核心力量、根本支撐。

  資源下沉實現“有呼必應”

  基層治理面對最廣大的群體、最復雜的矛盾、最具體的問題,治理任務最多最重。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作為“巨無霸村”,大源村實際管理服務超17萬人口。配套資源與治理需求不匹配,“小馬拉大車”,正是一大症結。近年來,廣州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動資源、管理、服務向基層傾斜、下沉。在大源村,來自市、區、鎮街的資源越來越多。

  有些資源,常態化入駐。在大源村黨群服務中心的辦事大廳內,設施完備、窗明幾淨,來自太和鎮業務科室的工作人員常年駐扎辦公,幾位居民取號后,嘆著空調,等待窗口叫號。通過相關辦事權限下沉,目前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相關業務。

  111個基礎網格,212個黨員責任區。大源村按照社區、片區、小區、樓宇、商區等不同區域特點,在全村劃分出111個網格,每個黨員均去網格報到。太和鎮駐大源村的黨建、出租屋管理、市政環衛、綜治維穩、綜合執法等各支隊伍歸攏到村黨委統一調配管理,確保各類問題即發現即處理。大源街道辦事處主任梁冠倫表示,目前上級部門下沉大源村的有城管20名、公安人員8名、經濟管理人員10名。今年上半年,大源網格員採集上報各類網格事件2萬余件,辦結率達99.9%,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更多資源,則“隨叫隨到”。白雲區賦予大源村向鎮、區部門的“呼叫權”,配套建立呼叫、響應、督辦、問責等9項實施機制。其中考核,從過去的“上考下”變成“雙向測評”,區直部門的考核權重有50%由鎮黨委來打分。“過去是‘基層圍著機關轉,群眾圍著干部轉’。現在位置發生了互換。”白雲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呼叫權”帶動了各部門工作作風大轉變,直接推動各個職能部門主動沉下來,主動提供服務。“如今,呼叫越來越少了,因為不用呼,區直部門每天都在鎮街跑。”

  從小馬拉大車到大馬拉大車,從資源不足、條塊分割、力量分散到資源聚集、機智靈活、上下聯動——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務下沉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共建共治共享破解城中村難題

  “村子變美了,村民的心情也變美了,大家更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到村裡的活動中去。”大源村15社村民張銀帶觀察到一個細節:村裡人不再“關上門自己過日子”,越來越願意做志願者了,“都想著為村子改變盡一份力。”

  這一悄然變化,正是大源村加快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成果。將各種治理主體有效整合,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大源村治理的難題被一一破解。

  人居環境整治是抓手。

  沙坑涌曾是村民口中的“黑龍江”。“當時涌裡垃圾漂浮,沿途的洗水布廠、小作坊一開工,涌水就變得五顏六色,行人經過都捂著鼻子。因為環境差、交通不便,根本沒人願意來租房子。”大源村村民徐永發告訴記者。

  整治沙坑涌,成為群眾所盼。但整治,意味著要拆除違法建筑,要清理“散亂污”企業。“最開始,房東不是很配合。” 梁冠倫介紹,村委、經濟社、網格員等各方形成合力,組織排查,深入細致做群眾工作。很快,一兩百家“散亂污”小作坊被強力清理,周邊拆遷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沙坑涌,重新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產業轉型升級是重點。

  大源村交通便利、房租相對低廉,吸引了大量電商商戶集聚。目前,村裡有5000多家電商經營戶。但電商產業的“野蠻生長”也帶來了眾多問題。如何推動產業升級、破除低端產業制約?白雲區委派駐大源村第一書記彭志良表示,大源村積極創新“黨建+社建”模式,通過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共治議事會,不斷拓展來穗人員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和方式,將他們的智力、技術和資源轉化為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

  廣東江西余干商會的陳文科已在大源村打拼了十幾年。 “剛來的時候碰到事情也不知道找誰,很難融入。”陳文科說,現在大家共享需求、資源清單,協同共治。“我們外地人也能參與村裡大事的決策管理,自然也就多了一份歸屬感,在大源村找到了家的感覺。”經過多方努力,如今個體電商將被引入電商產業園,更有利於他們孵化轉型。與此同時,位於大源村的大型物流企業林安物流正准備利用舊園區建設智慧物流創新谷,打造現代物流總部基地。

  疫情防控是“大考”。

  大源村本地村民僅9000多人,有超16萬人來自天南海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壓力巨大。全村23個經濟社黨支部“一個支部守住一個卡口”,23支黨員突擊隊帶頭落實防疫措施、宣傳防護知識和聯系服務群眾。與此同時,20支來穗人員志願者服務隊伍,活躍在大街小巷﹔學校、醫院、電商園、物流園、保險公司等近3000家單位,自覺行動起來……截至目前,外來人口聚集、人員來往頻繁的大源村尚未出現一例確診病例。

  “作為一名學校老師,我在大源生活3年了。”6月10日,一場“我的戰‘疫’故事”分享會在大源村舉行,一位分享者表示,在戰“疫”中,他被身邊黨員所感染、帶動,主動投身防疫一線。“我感覺自己真正融入了大源!”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不是大包大攬,而是要激發社會治理活力,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斷為基層治理夯實基礎、注入動力。

  現代化手段提升基層“智治力”

  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對大源村而言,過去的老方法不管用、不適用,改進基層治理方式,創新方式方法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在大源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輔相成。

  每天早上,在大源村金龍口袋公園裡都能看到一支長者義工隊,老人們自發組織起來撿垃圾、打掃衛生。在大源中路,沿線商鋪自費整治從人行道到商鋪之間的空間。“環境好了,檔口的生意好做多了,租金收入也增加了”。在大源村黨校、在“兩代表一委員聯絡站”、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各種社工組織、服務隊活躍其中,一個個站點、一場場活動播下了文明的種子,讓文明新風吹遍每一個角落。

  在大源村,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特征愈發凸顯。

  站在大源村綜治中心大屏前,工作人員輕點鼠標,531條道路、6393個門牌、106622個詳細地址在網格地圖上一一呈現。每個網格內的每棟樓都有唯一的身份編碼。鼠標所到之處,每棟樓有多少個房間、租客詳細情況便“跳”到眼前、一覽無遺。

  “人從哪裡進來,哪裡出去,可以實現實時追蹤。”大源來穗中心負責人楊智新說,這裡還可以實現智能感應、智能分析和快速調度,以科技力量守護大源村的安全。

  當然,智能化、精細化不僅在於新技術,更關鍵在於治理思維。“大源村共有出租屋4萬多套,以前我們連誰住在這裡都不知道。”白雲區專門抽調公安、城管、來穗局等部門工作力量,針對大源村“人、屋、單位、設施、門禁視頻、消防、違建、違法”等情況進行摸排,精准採集社會管理各類基礎信息,為整治提供數據支撐。

  手機點一點,就能打開出租屋門禁﹔鼠標動一動,就能享受快捷的便民服務……大源村“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正是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一個鮮活側影。

  閱卷: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群眾幸福感

  “大源村的變化真的是日新月異,我天天在看著它變化。”大源村村民徐三桂言語中透著自豪。

  三年前,楊詩敏從湛江吳川來到大源村務工,“剛來的時候,沒想到廣州還有這麼破爛的地方,還不如老家”。現在親眼目睹大源村的蛻變后,楊詩敏和丈夫已經打定主意要在這裡買房安家落戶。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體現的是基層治理的根本價值取向。

  兩年來,一項項“潤物細無聲”的改變在大源村次第發生——

  獲得感持續增強。僅去年一年就拆除存量違法建設360余宗,面積逾39.2萬平方米,違建多發勢頭得到有效扭轉,臨街商鋪租金翻番,村民荷包更鼓了﹔大項目多起來了,創意園、大企業帶來“功能升級”和更多就業機會,村民眼界更開闊了﹔村集體可支配收入由兩年前的500多萬元增加到2000多萬元,大源村發展底氣更足了。

  幸福感穩步提升。“以前看病要花好幾百,現在隻要一元。”年過七旬的大源村村民彭叔為家門口的衛生站不斷點贊。“晚飯后,大家都來這裡吹吹風、聊聊天。遇到重大節日,鄉親們還自己排節目登台獻藝,好愜意、好開心!”在大源村黨群文化廣場,老人休閑、孩童玩耍,其樂融融。公園、綠地越來越多,一批便民服務設施相繼投用,村民愛上了發朋友圈“晒”幸福。

  安全感今非昔比。“以前早上不敢早出門,晚上不敢晚回家。”大源村第十六經濟社村民表示,過去攝像頭不多、治安不佳,外面的姑娘嫁到這裡,都會被叮囑晚上不要單獨出門。兩年來,開展專項整治,布局藍牙門禁、雲盾系統、高清攝像頭等“智慧警務”,為群眾織就了一張安全大網。2018年,大源村案件類警情同比下降23.9%﹔2019年同比下降20%﹔今年截至6月底,又同比下降了29.8%。

  2019年底,大源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昔日的難點變成亮點,昔日群眾的眉頭緊皺變成喜笑顏開。大源村正是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將其轉變成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7月1日,大源街挂牌成立。大源村的破繭化蝶,仍在繼續。與此同時,更多“蝶變”正在一個個城鄉基層發生。近年來,廣州全面深化“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黨建引領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確保“共建共治共享”有魂有力有序有效。如今,廣州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越來越嫻熟從容,“針腳”正走得更細更密,日益為群眾繡出更美好的生活圖景。

  城市基層治理永遠在路上。大源村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持續探索,將為全國城鄉社區治理貢獻廣州經驗,提供廣州樣本。(記者夏振彬、湯南、肖桂來、李波)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