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件(套)齊魯漢代諸侯王文物廣州開展 

2020年07月01日09:20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再現兩漢時期齊魯雄渾漢風

  展廳中的編鐘等樂器

  裂瓣紋銀豆

 

  東漢綠釉陶俑

  作為館方“漢代諸侯王系列”的第三個展覽,6月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幕的“齊魯漢風”大展集納了來自山東省多家單位收藏的354件(套)珍貴文物,從“赫赫威儀”“民熙物阜”“黃泉碧落”等幾個方面,再現兩漢時期巍巍齊魯的雄渾漢風。用博物館館長吳凌雲的話說,范圍這樣廣、規模這樣大、文物這樣齊的齊魯漢代諸侯王文物展覽,不僅是廣東第一個,就在山東,恐怕也未曾見過。

  看看漢代山東人的生活

  354件精品文物,出自山東十多座漢代諸侯王墓,收藏於山東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長清博物館、章丘博物館、淄博市博物館、齊文化博物院、巨野博物館等8家單位。展品包括一級文物45件,二級文物49件,三級文物60余件,可稱匯聚山東出土漢代文物之精華。

  因為開發較早,與傳統意義上中國早期的經濟文化中心“中原地區”更近更密切,漢代時山東是全國最繁庶的地區,這裡不僅有西漢封國中疆域最大的齊國,還有魯國、呂國、濟南國等。館方專家介紹,作為目前發掘漢代諸侯王墓最多的省份之一,山東已發掘出臨淄大武齊王墓、曲阜九龍山魯王墓、章丘洛庄呂王墓、巨野紅土山昌邑王墓、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墓等十余座諸侯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這些遺物雖然更集中地體現的是漢代諸侯王的生活情況,但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生活的側面。

  山東的紡織手工業天下聞名,“號為冠帶衣履天下”,臨淄和東阿是漢代兩個紡織手工業中心,“齊阿之縑”是著名的“貢品”。又如展覽中展出的“日光對稱單層草葉銅鏡”“銅壺”“青銅舟”“銅熏爐”等青銅器,反映的是漢代青銅器使用不再受嚴格限制,生產規模擴大、買賣變得普遍的情況。這一時期很多青銅器銘文上會注明生產地,有的甚至會寫明購買價格。漢代青銅器價格處於陶器和漆器之間,《鹽鐵論》中有“一文杯得銅杯十”,即1件帶紋飾漆杯的價錢與10件銅杯相當。

  西漢初年,國家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政策,山東地區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並發展。便利的水利灌溉也使山東成為漢代水稻種植量最大的地區之一,琅琊一帶(今山東東部)也被稱為東方谷倉。當時官方大力提倡養豬養雞,家畜家禽業十分興盛。展覽中呈現的山王村俑坑,出土大量馬俑、牛俑、羊俑、豬俑、狗俑等,陶羊就有59隻,集中在俑坑庖廚區域的東側,顯然和日常飲食有關。另一件臨沂出土的“豐收宴享畫像石(摹本)”,圖中左側為一重檐式糧倉,場院上堆放著三堆糧食,其間散放著斛、斗等量具,不遠處有二人著華服端坐席上,監收糧食入庫,直觀地表現了豐收的景象。

  兼得海陸之利 齊魯與嶺南早有聯系

  從自然和文化地理的角度看,山東地區三面環海,是中國各主要文化區裡,相對少有的兼有大陸性和海洋性的區域之一。比如這裡較早期的齊國,就是兼得農耕之便和漁鹽之利,國家非常富庶,人口繁茂,從而軍事、文化都很發達。《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漢初山東海鹽生產“齊帶山海”,人民多“布帛魚鹽”。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在全國主要鹽區設立鹽官36處,其中海鹽產區18處,11處都在山東。展覽中的“右鹽主官”銅印,通高9.1、長25.5、寬23.7厘米,是漢代東萊郡鹽場大印,其上所刻的職官正是東萊郡主鹽官——鹽官長。據記載漢武帝曾7次東巡海上,大力開發海洋交通。本次參展的鶴踏龜背銅博山爐等文物,正體現了漢代山東開放的海洋文化。

  山東與嶺南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其起源與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們不禁有點好奇,漢代的山東與嶺南這對小伙伴,之間有沒有往來呢?

  展覽中一件裂瓣紋銀豆出自大武漢墓,通高10.9、口徑11.3、蓋徑12、足徑6厘米,與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出土的銀盒造型極為相似。這類裂瓣紋銀盒或銀豆,通常與海外文化有關。裂瓣紋又稱蒜頭紋。從造型和材質等方面考察,這兩件銀器很可能是“一批貨”,從海外輸入中國之后被分銷到不同的地區,且都成了王家珍藏。至於豆與盒的不同造型,大約是因為在不同的使用者手中,根據需要進行了本地化加工。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吳凌雲說,嶺南與山東,雖然相距千裡,但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都居於重要的地位。南越王墓是目前嶺南地區的代表性漢墓遺址,又是異姓諸侯王墓,與其他地區發現的漢代諸侯王墓淵源久遠,也有自身特點。大家之間的關聯和差異,通過展覽對比一看,就很有意思,也讓大家對於中國的“大一統”等重要歷史進程,理解能夠更深入。

  就拿玉器來說,先秦時期,組玉佩是人們最重視的佩飾,其長度是貴族地位尊卑的象征,身份越高,組玉佩越長,行走時步子也越小,時人認為隻有這樣才能顯示出貴族的風度。到了漢代,已不講求大貴族必須小步慢行的周禮,因此雖然山東許多大墓中玉器也出土不少,但組玉佩並不多,然而南越王墓在這方面頗具戰國余風,出土了不少精致的組玉佩。又如濟南雙乳山M1號墓墓主人面部蓋有玉片制成的玉覆面,枕虎首玉枕,對比南越王趙眜的絲縷玉衣,就能知曉漢代喪葬習俗的很多重要細節。(記者 卜鬆竹)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