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珠濕地將代表中國角逐“迪拜獎” 

2020年06月15日11:22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廣州這顆“心” 含“金”量十足

  海珠濕地公園

  白眉鴨

  海珠濕地公園

  市民到海珠濕地公園游玩。

  新人在海珠濕地公園拍攝婚紗照。

  蒼鷺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相當於3個紐約中央公園、4個倫敦海德公園大的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將代表中國角逐世界性最高大獎!日前,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准,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簡稱“海珠濕地”)將代表中國角逐2019年度第12屆迪拜國際可持續發展最佳范例獎。

  海珠濕地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獎項簡稱“迪拜獎”,由聯合國人居署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市政府於1995年設立,是評估人居環境最權威的國際獎項。

  案例聚焦

  原生態 微改造 少干預

  為南下“客人”提供補給

  六月,鮮花盛開的季節。近日,有一位“客人”首次現身廣州“綠心”,打破了海珠濕地鳥類新紀錄,迅速成為城中熱議話題!

  這位初次到訪的“客人”——白眉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而東張西望,時而拍打翅膀,擺出各種姿態。

  被列為紅色名錄瀕危物種的白眉鴨屬小型鴨類。白眉鴨罕見“做客”,打破了海珠濕地鳥類新紀錄,全海珠濕地的鳥類種數增至178種!

  據介紹,白眉鴨每年春季於3月中旬至4月初從南方越冬地遷到華北地區,4月中下旬到達東北和西北繁殖地。秋季於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10月中旬至11月初陸續到達南方越冬地,遷徙時常密集成群。

  我國共有5條候鳥遷徙通道,海珠濕地是其中東部和中部2條遷徙路線的途經會合地,同時還是東北亞2條遷徙通道的途經停歇地。因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保護得力,海珠濕地成為眾多候鳥漫長的旅途中的一個安全庇護所和重要補給站。

  每年秋冬,海珠濕地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南下越冬的客人,這其中有被稱為“紅腿娘子”的黑翅長腳鷸,也有活潑可愛的“樹林小精靈”北紅尾鴝。而在春天,這群自然的使者,又會攜一身春的氣息南來北往,在大自然中留下它們的倩影。

  據介紹,海珠濕地一直秉承“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態、微改造、少干預”的理念,積極開展濕地修復與保護工程,使得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為市民游客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同時,也為大量珍稀鳥類提供重要的覓食停歇地和棲息繁衍地,尤其是濕地內豐富的魚蝦及昆虫等生物資源,成功吸引了大批野生鳥類在此定居或停歇。

  據統計,2011年海珠濕地隻有70余種鳥類,如今已升至178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6種,廣東省級保護鳥類21種。

  濕地工作人員介紹,在原有物種數量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珍稀物種的不斷加入,正是生態系統恢復到一定的健康階段的標志。這恰恰說明了海珠濕地的鳥類生境得到大幅改善,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積極探索“濕地+”功能

  爭做大灣區“中央公園”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約1100公頃,位於廣州市中心城區,是中國特大城市中心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綠核,被譽為廣州“綠心”,2012年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例“隻征不轉”生態實施項目,實現一次性征地保護海珠濕地。

  經過改造,海珠濕地一期示范區於2012年10月1日正式對游客開放,是海珠濕地核心區和生態濕地示范區。用地面積約70公頃,水域面積佔42%,約為28.3公頃,水深平均1.5米,全部為流動的活水。一期示范區以建設“水在腳邊流,花在身邊開,鳥在樹上叫,人在畫中行”的示范景區為目的,以保護為原則,以原有綠化景觀為基礎,打造親水花溪、空中果林棧道等自然、野趣的精品景點。示范區注重將嶺南水鄉的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濕地美景,以恢宏大氣的嶺南式牌坊和歷史悠久的鑊耳屋作為濕地的標志性建筑,以果林濕地作為獨特的自然風貌,適當引入開發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良品種植物,建設成為獨具嶺南水鄉文化特色的原生態濕地景觀,打造出海珠濕地保護利用的樣板區域。

  海珠濕地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隨著廣州市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中城市中軸上的重要地標,海珠濕地正打造為集“生態濕地、旅游景觀、園林文化、歷史名村、觀光休閑、科普教育”六大功能為一體的“都市果林濕地”,努力成為世界城市中心區面積最大城市濕地、大都市濕地與人居環境建設協同共生典范。

  如今的海珠濕地,正成為廣州人吸氧健身、親近自然的好去處。這裡現有果樹200多種,魚類69種,鳥類178種,昆虫種類285種。濕地周邊PM2.5平均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比廣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

  近年來,海珠濕地一直致力於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的修復,積極探索“濕地+”功能,開創全國優秀科普品牌海珠濕地自然學校,實施自然教育“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三進戰略,努力彰顯廣州“綠心”效應,不斷探索城市與濕地互惠共生的發展之路。

  除了海珠濕地,濕地周邊還擁有代表過去的黃埔古港古村、琶洲塔、古海岸遺址,還有代表現代的廣州塔、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等文化旅游資源,是宜業宜居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這也讓海珠濕地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央公園”。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約1100公頃(相當於3個紐約中央公園,4個倫敦海德公園),位於廣州市中心城區,是中國特大城市中心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綠核,被譽為廣州“綠心”。

  這顆“大心臟”獲獎特別多

  2012年

  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首例“隻征不轉”生態實施項目,實現一次性征地保護海珠濕地

  2015年

  全國重點建設濕地公園(廣東省唯一)

  2016年

  獲評“2016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2019年

  1月獲全國首批“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范獎”(全國僅3個)

  4月獲首批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

  11月上榜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

  2019年成為全國首個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會員單位的國家濕地公園

  基層思考

  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蔡瑩

  用“自然方案”解決環境問題

  海珠濕地是在權衡巨大商業開發價值和生態保護之后,建立起來的1100公頃濕地公園。建成8年以來,海珠濕地堅持“基於自然解決方案”,通過潮汐水位變化促進水體循環、水質改善,營造動植物生境,提升生物多樣性,不僅降低了濕地保護修復成本,而且解決城市內澇、熱島效應和污染問題,保留了傳統的基塘農業文化遺產,統籌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布局,實現與周邊社區的聯動發展與共治共享,探索出了一條都市生態與經濟互動發展的新路。

  未來,海珠濕地希望在智慧濕地、科研監測、文化傳承、社區和諧等方面探討新的理念和方式,充分發揮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積極打造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窗口,在國際濕地的舞台上,展現中國濕地保護成果,為“美麗中國”添磚加瓦。

  專家點評

  廣東省科學院生物所胡慧建博士

  以地理優勢提升生態功能

  海珠濕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首先,這裡位於國際候鳥遷飛路線上,具有成為全球候鳥重要節點的潛力,而目前鸻鷸類的增加,表明這一潛力已初顯端倪﹔再者,這裡是廣州市“山田城海”生態區位中白雲山與南沙之間的重要結合部,既有與白雲山相一致的林鳥,也有與南沙相似的水鳥,擁有豐富的鳥類資源。

  如今,這些地理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這與海珠濕地優秀的管理團隊以及社會各界上下齊心的努力密不可分。恢宏的魄力造就了我國城市中央最大的國家濕地公園﹔齊心協力和勇於創新的精神正不斷帶來生態系統的活力﹔鳥類多樣性正迅速增加,生態功能正快速提升。

  海珠濕地正源源不斷地給廣州帶來優質的生態服務,其成功必將為國際人居環境保護與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以及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經典案例。接下來,海珠濕地建設要繼續發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上,繼續下大力氣,源源不斷地為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帶來優質的生態服務。(全媒體記者曾衛康、邱偉榮、蘇俊杰 (署名除外))

(責編:李語、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