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開學”后,如何“一個都不能少”

2020年03月07日10:06  來源:人民網-廣東頻道
 

2月14日晚,河南洛寧,初中生郭翠珠在村委會旁蹭網學習。 張耀民攝

  人民網廣州3月7日電(王楠、胡葦杭)進入三月,全國各地學校紛紛“雲開學”,點開手機上“網課”成為千千萬萬老師、學生的日常。然而,這也給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佳、處於相對弱勢階層的學生帶來嚴峻考驗。

  在河南洛寧,14歲女孩郭翠珠因家中無網絡,夜裡裹著大衣在村委會旁蹭網學習,被網友稱作現實版“鑿壁偷光”﹔在貴州六盤水,教師鄧召禮夜裡打著手電筒爬上山頂給學生直播授課﹔在陝西鎮安縣陽山村,因為信號不好,十幾名孩子在離家5公裡的野外搭帳篷、上網課……連日來,由於疫情未過、網絡不暢、設施不全,類似的新聞案例屢見報端。

  對此,專家認為,應當更加重視那些處於弱勢階層的學生群體的受教育問題,同時也要關注疫情中新出現的弱勢學生群體身心健康,集合全社會力量,為“雲上課”以及返校開學的銜接提供充分的保障。

  在線教學軟硬件及使用需保障

  “在重大疫情暴發的特殊時期,那些處在弱勢階層的學生,以及‘雲課堂’產生的‘數字鴻溝’問題,值得全社會關切。”日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鐘景迅與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雯聞合寫了一篇文章,重點關注疫情中弱勢學生群體的處境。

  在他們看來,處於弱勢階層的學生群體包括貧困農村學生、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基層產業工人子女以及無業失業人員子女等。因為信息設備和素養的缺失,這部分學生在接受疫情信息的及時性和全面性受限,無法有效參與學校開展網絡教學。隨著網課的大范圍鋪開,在常態教學中就已出現的“數字鴻溝”問題,在疫情期間更加凸顯。

  “從目前各地大規模開展的網絡教學的情況來看,在線教學需要大量的前期軟件硬件准備。”鐘景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介紹,“雲開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對互聯網設備和技術的要求甚高,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搶購平板電腦和打印機的行為。

  對於偏遠地區、家庭比較貧困的孩子而言,需要克服的困難比普通孩子要多得多。鐘景迅指出,他們面臨的不僅有硬件條件方面的困難,還有老師、家長的知識素養問題。很多鄉村老師、家長本身在適應網絡教學上已困難重重,未必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使用在線教學工具﹔其中留守兒童群體更加缺乏管理,線上教學效果很難說有多理想。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鐘景迅和張雯聞建議,一方面政府和社區有必要介入,為這些學生上網課所涉及的軟硬件設施和使用教學提供保障,另外,各地的優質課程資源,可以在農村和偏遠地區更好地利用起來。

  2018年底,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報道講述了名牌中學與貧困地區學校線上合作教學的實踐,引發多方熱議。張雯聞建議,疫情期間,各地可以吸收這種經驗,由政府部門統一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在線課程資源,而農村教師則可以將精力集中在督促孩子學習、答疑解惑等方面。

  “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在安排網絡教學時,也應充分考慮到弱勢階層學生的現實困難,對他們參與網絡學習做靈活要求。”張雯聞舉例說,對於網絡條件差的地區,不一定要按著時間表來上課,老師可以遠程布置任務,定時監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和學習實效。對於家庭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考慮在就近的學校為他們開放一部分教室和設備,減輕學生和家長們的奔波之苦。

  “新困難群體” 需精准心理輔導

  1月下旬以來,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林小棉一直忙個不停。千方百計聯系上每一位湖北籍學生、持續跟蹤輔導學生心理狀況、關心學生生活、匯總提交健康報表…… “雲”上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一點也不比平時少。

   疫情之下,許多家庭被卷入漩渦之中,也有一些學生因為疫情而成為了新的“困難群體”。對此教育專家建議,社會各界要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多加照顧,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

  “在這之中,家裡或身邊人有確診或疑似病例的學生,尤其值得我們關注。”黃岡中學廣州學校實驗小學執行校長范小梁指出,這些學生容易過分擔心自己和他人身體狀況,甚至認為自己身體不舒服就是肺炎,容易出現焦慮、缺乏安全感、幻想症等情況。

  對此他建議,學校要多教授這些學生相關健康知識,形成正確的認識,平和對待疫情﹔同時,專業的志願者也應介入,和學校的集體關愛行動相結合,以 “一對一結對子”的方式給予關心和幫扶。

  “因為疫情原因長期獨自在家的學生,也容易出問題。”范小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分析,“有的孩子提前回老家,父母因為疫情原因未能回家,孩子在老家由老人照顧,有的家裡網絡不好,有的自覺性、自律性得不到有效監管,學習不能正常進行。”

  此外,隨著復工復產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家長外出上班,把孩子留在家。這些學生居於家庭監管的“真空”下,聽課容易流於形式,見縫插針玩游戲、聊天﹔也有學生滯留國外,因時差原因未能同步參與學習,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長時間宅在家中、正常生活和工作節奏遭到破壞、家庭內部的矛盾等等,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心理不適,出現對學習的抗拒心理。”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金輪律師事務所律師譚日興指出。

  他建議,在督促青少年自覺學習提升之余,也可以鼓勵他們多通過運動、看書、看電影、聽音樂、記日記等方式,放鬆心情、轉移注意力。“如果這些辦法都不管用,建議青少年及時撥打援助熱線或聯系心理輔導老師,及時尋求專業幫助。”譚日興說。

  同時,社會也應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干預,以家校結合、社會各界合作的方式,共同開展對弱勢青少年群體心理疏導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更加精准的心理科普輔導,讓他們順利渡過這一特殊時期。

  鄉村校園公共衛生需格外重視

  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減輕,許多地方開始把正式返校復學提上議程。目前,青海、貴州、江蘇等地均明確了返校開學時間,並將從3月9日起陸續迎來“開學潮”。從“雲上課”到返校上學,學校應如何開展銜接工作,如何做到“有備而無患”?

  在諸多事項中,學校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最受家長們關注。對此張雯聞建議,各地有必要在正式返校開學前,提前建立、完善和更新校園公共衛生上報機制和應急預案,其中,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的校園公共衛生需要格外重視。

  “在許多農村學校,校園衛生條件差、衛生設備不足等問題十分突出。”張雯聞說,“對此,政府應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學校要做好洗手間、宿舍等各區域的消毒措施,建立起規范的衛生制度和預案。否則萬一出現問題,后果不堪設想。”

  鐘景迅則建議,各地要因地制宜地落實“分區分級錯峰開學”措施。對疫情風險程度較低的區域,可以從大專、中職院校開始逐步恢復教學秩序,再到中小學、幼兒園,以錯峰開學的方式降低感染風險。

  復學之后,如何對學生開展心理調適、如何對疫情重點區域和受到疫情影響學生進行干預,也是專家關注的熱點。

  鐘景迅指出,目前存在一些給來自疫情高發區域的人士“貼標簽”“污名化”的現象,而青少年學生很容易受此影響。對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建立起反污名化的機制,協助疫情高發區學生早日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范小梁建議,學校在開學后可以通過國旗下講話、班會課進行“封了一座城,救了一國人”等主題的專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還可以通過班集體分享疫情高發區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戰勝疫情的故事,大力弘揚培養自律意識、健康心理、感恩品質。

  “這次疫情是一個立德樹人的好機會。”張雯聞表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是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好機遇,可以借這次疫情中涌現的道德案例,把道德教育豐富起來。

  此外,學校可以多培養孩子們形成同理心,多設身處地考慮他人處境,還可以將疫情時期的案例編寫成教材,探索和開發相關校本課程,利用此次疫情的“遺產”,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責編:王楠、陳育柱)

關注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