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01月19日08:1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政府工作報告

廣東省省長 馬興瑞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工作回顧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和全國人民一道,隆重慶祝新中國70華誕,極大地激蕩起堅定自信、團結拼搏的愛國情懷,凝聚起奮勇爭先、逐夢前行的磅礡力量。中央先后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廣東發展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帶來新的重大機遇。一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的工作要求,在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落實“1+1+9”工作部署,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扎實辦好自己的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在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征程上邁出新步伐。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六穩”工作部署,積極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推動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堅持穩字當頭,及時採取措施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堅定穩妥有效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0.77萬億元、同比增長6.2%,佛山成為我省第三個經濟總量過萬億元的城市。全省一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4.0︰40.5︰55.5,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3%。預計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萬億元、增長4.5%,新增減稅降費超3000億元。促進投資較快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近4萬億元、增長11.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22.3%、12.9%。出台實施促進消費的29項措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萬億元、增長8%,網上零售額、快遞業務量分別增長19.3%、29.7%,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4%。全力穩外貿穩外資,外貿進出口總額7.14萬億元、下降0.2%,其中出口4.34萬億元、增長1.6%﹔預計實際利用外資1500億元、增長3.5%。推動金融業提質增效,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1.7%、15.7%,金融業增加值達8881億元、增長9.3%。著力增強市場活力,新登記市場主體221萬戶、總量超1200萬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13家。落實“促進就業九條”,城鎮新增就業14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2.25%,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萬元、增長8.9%。

  (二)充分發揮利好疊加的“雙區驅動效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我們認真落實中央重大戰略部署,細化實化各項具體舉措。出台我省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大力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實,首期200億元的粵澳合作發展基金運作順利,建筑、旅游、醫療等職業資格認可取得新進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獲批實施先行先試政策,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我省科技計劃項目,首次實現省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運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橫琴口岸旅檢大樓建成,皇崗口岸重建工程啟動。民生領域合作取得新進展,港澳創業者納入內地創業補貼扶持范圍,與港澳共建13家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啟動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成功舉辦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文化藝術節、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等重大活動。出台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若干重大措施,以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建立特事特辦工作機制,賦予兩市更大改革發展自主權,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進一步增強。

  (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入落實“科技創新十二條”等政策,持續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聚焦“卡脖子”問題組織實施九大重點領域4批研發計劃項目。預計全省研發經費支出28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保持全國第一,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首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50項、中國專利金獎9項。完成三批共10家省實驗室布局,獲批建設全國首個中醫類國家重點實驗室。“雙一流”高校建設扎實推進,進入ESI排名前1%的學科達77個。引進第八批44個創新創業團隊,全職在粵工作兩院院士達89人。高規格召開全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出台“制造業十九條”,部署實施“六大工程”,高起點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3%和32%,4K電視產量、5G基站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廣州樂金OLED、粵芯12英寸晶圓等項目建成投產。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5萬家,新增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40%。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9000多家企業實現“小升規”。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預計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3.4%。

  (四)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大多元市場開拓和重大外資項目引進力度,開放型經濟水平實現新提升。我們大力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投資貿易規則體系,努力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出台外貿高質量發展32項措施,多渠道開拓國際市場,對歐盟、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11.1%和6.9%。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45.8%,二手車出口試點順利啟動。深入落實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和“外資十條”,進一步減少市場准入限制,在用地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營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預計實際到資超1億美元項目數量增長19.4%。投資總額超100億美元的湛江巴斯夫項目開工建設,成為我國首個外商獨資大型石化一體化項目、我省最大的單一外資項目。惠州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三期等重大外資項目順利推進,GE海上風電制造基地正式開工。制定廣東自貿試驗區對港澳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試點,獲批復制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累計向全國復制推廣38項改革創新經驗。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6.3%,國際友城基本實現沿線主要國家全覆蓋。中歐班列實現每周9列常態化運行,出口貨值增長31.2%。成功舉辦“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從都國際論壇、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等。與黑龍江對口合作全面加強。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旅游等合作取得新成效。

  (五)強力推進精准脫貧和污染防治,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堅持打殲滅戰和持久戰相結合,年度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精准脫貧扎實有效,累計近160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0%以上的相對貧困村達到出列標准,“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深入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協助四省區110多萬人脫貧。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扎實推進。污染防治取得突破性進展,狠抓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整改,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茅洲河、練江水質明顯改善,劣V類國考斷面減少4個,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河湖“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成效明顯,啟動萬裡碧道規劃建設。大氣質量持續改善,六項污染物指標全面達標,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新建城鎮污水管網7000多公裡和一批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啟動地級以上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完成違法建設治理1.65億平方米、“三舊”改造7萬多畝、礦山石場復綠765公頃。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成效顯著,用三年時間完成64家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的艱巨任務,累計化解不良貸款超過500億元、不良貸款率下降8.7個百分點。非法集資、P2P網貸等風險整治扎實推進。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順利完成年度存量化解任務,政府債務風險總體保持較低水平。制定省屬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省屬“僵尸企業”基本實現市場化出清。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六)扎實推進產業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成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家、省級119家,實現主要農業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園區主導產業總產值達1300億元。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新增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4個,扶持1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建成一批縣鎮村助農服務平台。新建高標准農田120萬畝,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居全國前列。有效應對非洲豬瘟疫情,扎實抓好生豬穩產保供,主要農產品供應平穩。現代種業加快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9%。加快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休閑農業等蓬勃發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萬元、增長9.6%,增速高於城鎮居民1.1個百分點。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村庄規劃實現全覆蓋,全省自然村基本完成基礎環境整治,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8.6%,農村人居環境逐步改善。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公路6700公裡、改造危橋538座。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市縣可統籌使用涉農資金增長35倍。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有序推進。新墾造水田10萬畝,累計拆舊復墾2萬畝。完成“大棚房”清理整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大“萬企幫萬村”力度,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取得新成效。成功舉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等活動,鄉村文化、旅游、體育事業全面提升。

  (七)堅持補短板打基礎利長遠,狠抓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先導作用,大力優化全省交通網絡布局,重點加強聯通“一核”“一帶”“一區”的高快速交通體系建設。新增高鐵運營裡程122公裡、總裡程達2027公裡,新增高速公路493公裡、總裡程達9495公裡、居全國第一,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梅汕鐵路、穗深城際建成通車,開工建設廣湛、梅龍高鐵,加快建設贛深、廣汕汕等高鐵。開工建設4E級湛江新機場、韶關機場、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順利完成惠州機場、4E級揭陽潮汕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南沙大橋建成通車,深中通道全面開建,完成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撤站任務。南沙港國際郵輪母港開港運營、可停靠世界最大噸位郵輪,建成汕頭港廣澳港區2個10萬噸級集裝箱碼頭,北江航道實現千噸級船舶通達韶關。珠三角水資源配置、韓江榕江練江三江連通等水利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加快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開工建設,陽江核電6號機組、台山核電2號機組、湛江大唐雷州電廠等投產發電,新增4個地市通天然氣主干管網,沿海LNG接收站、海上風電等項目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重大產業建設取得新進展,揭陽中委廣東石化、寶鋼湛江鋼鐵3號高爐、茂名丙烷脫氫等項目加快推進。筑牢北部生態屏障,啟動編制廣東南嶺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在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布局建設9家高水平醫院和4家省實驗室,啟動新建遷建8所高校,省職教城首期工程交付使用。出台均衡性轉移支付制度,將享受政策的縣(市、區)從60個擴圍至86個,實現全省財力困難縣(市、區)全覆蓋。完善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制度,出台專門政策支持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八)積極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我們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全省財政民生類支出1.21萬億元、佔比約七成。全面完成省十件民生實事。創新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入推進“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從失業保險基金提取35億元用於創業擔保和貼息支出,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18萬人次。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省選手榮獲8塊金牌、佔全國一半。加快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提高至78%,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職院校擴招12萬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4個百分點。提升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實現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大病保險籌資和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殘疾人保障等底線民生不斷加強,實現醫療救助市級統籌,新開工棚戶區改造住房2.8萬套。大力推進30家高水平醫院建設,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建8家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升級建設的47家中心衛生院全部開業,中醫藥和公共衛生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率先全面實施按病種分值付費,完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門診用藥保障制度,積極推進藥品集團採購,群眾醫藥負擔進一步降低。扎實推進省直機關事業單位醫保制度改革。出台養老服務發展若干措施,加快推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設施建設。實施建設文化強省行動計劃,省級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三館合一”項目正式開工,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韓江流域左聯作家活動舊址、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等文物保護利用扎實推進,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保持全國首位。成功創建2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籃球世界杯和定向世界杯決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斷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改革進展良好,平安交通建設扎實有效,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設立省退役軍人應急救助基金,全面建成退役軍人五級服務保障體系,為176萬戶烈屬、軍屬和退役軍人等家庭懸挂光榮牌。國防動員體系更加健全,國防教育、軍民融合、雙擁共建等工作全面加強。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重拳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深入實施全民禁毒工程,社會大局持續平安穩定。成功承辦首屆世界律師大會。高質量完成廣東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民族宗教、婦女兒童、廣播電視、參事文史、地方志、檔案、氣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九)以創造型引領型改革為牽引,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攻堅,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圍繞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運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大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推動數據上雲、服務下沉,“粵省事”實名用戶突破2500萬、809項服務事項實現零跑動,“粵商通”“粵政易”服務范圍不斷擴大,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加便捷,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排名躍居全國第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全省信用聯合獎懲一張網加快形成。大力推進“放管服”和強市放權改革,省級權責清單事項從3018項大幅壓減至986項。持續推進減証便民,“百項疏堵行動”成效顯著。實施企業投資項目分類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面簽發不動產登記電子証照。推行“証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企業開辦全流程平均不超過3個工作日。出台支持中小企業用地、融資、知識產權保護的專項政策,完善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機制,建成涉企政策“一站式”網上發布平台和中小企業融資平台。完成年度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任務。省和廣州、深圳共同出資參與南航集團股權多元化改革。優化省屬國有資本布局,整合組建新的廣物控股、鐵投、廣新控股集團。深化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等工作成效顯著。

  一年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持續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增強了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依法執行人大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監督,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896件。支持政協履行職能,積極開展各類民主協商,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辦理省政協提案694件。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率先建成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公示平台。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扎實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廉潔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堅持厲行節約,一般性支出壓減10%以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大幅壓減文件會議數量和督查考核事項,積極為基層減負。堅持問題導向,扎實抓好主題教育整改清單落實,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在省委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團結拼搏、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向駐粵中央有關單位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廣東現代化建設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問題和挑戰: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任務艱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任重道遠。國內外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外貿進出口面臨不少挑戰,工業經濟仍處低位運行,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仍需持續發力,新興產業尚未完全挑起大梁,構建多點支撐的產業體系還需加大力度。二是污染治理任務相當艱巨繁重,環保基礎設施欠賬仍然較多,生態環境建設面臨新挑戰。空氣質量持續改善難度較大,重污染河流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需持續攻堅,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還存在短板,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水平不夠高,生態保護修復還要持續加強。三是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業農村存在不少短板,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有待進一步增強。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支柱產業還不強、帶動能力不夠,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優勢尚未充分發揮,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依然繁重,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還需下更大功夫。四是一些領域風險隱患比較突出,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防災減災和維護社會穩定面臨新的挑戰。非法集資、P2P網貸等金融風險不容忽視,道路交通、消防等領域安全事故仍然多發,防災減災、食品安全監管存在薄弱環節,基層應急管理體系還不完善。五是法治政府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工作作風有待持續改進,行政效能還需不斷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能力還不夠強,一些干部擔當精神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存在。“放管服”改革需要持續深化,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做好今年工作,意義十分重大。綜觀國內外形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中美經貿摩擦等帶來新的挑戰。但更要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諸多獨特優勢、巨大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廣東經濟總量大、韌性強,產業體系相對完備,正迎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隻要全省上下勠力同心、砥礪奮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為牽引,深入落實“1+1+9”工作部署,堅定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外貿進出口穩中提質、實現正增長﹔城鎮新增就業12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控制在5.5%和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一個體系整體推進,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堅持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善於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遵循規律、科學施策,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我們將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發揮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作用,牽引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深入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五大戰略定位,與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和增長極。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聚焦規則銜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優化珠三角九市在市場准入、產權保護、政務服務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粵澳新通道建設、皇崗口岸重建和深圳灣口岸24小時通關,完善港澳機動車便利入出內地政策措施。加快南沙國際航運貿易樞紐建設,積極爭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擴區。推動珠澳合作開發橫琴,規劃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加快澳珠極點建設步伐。抓好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重大平台建設。全面落實中央惠港惠澳政策,實施“灣區通”工程,大力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推動在粵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本地市民待遇,積極推進粵港澳合作辦學、合作辦醫,強化生態環保合作,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支持深圳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賦予深圳更加充分的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率先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平台建設,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支持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支持深圳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打造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提高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水平。支持深圳建設文化強市,增加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供給,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支持深圳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創新城市空間統籌利用模式,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認真籌辦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活動。

  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強化省會城市、產業發展和宜居環境功能,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支持廣州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教育醫療中心,增強綜合城市功能。支持廣州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建設高水平文化產業基地和體育名城,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質。支持廣州打造老城市商貿業轉型升級范例,提升金融、會展等發展水平,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強市。

  加快推進“一核一帶一區”建設。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完善跨珠江口通道和珠三角城際軌道網絡規劃,深入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加快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建設,支持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規劃建設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珠江口西岸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重要發展極,支持汕頭、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探索推動廣州、深圳與湛江、汕頭深度協作,形成“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建設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圈。支持湛江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在東西兩翼布局更多重大產業項目,培育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世界級沿海產業帶。支持各市建設臨港經濟區、濱海新區等平台,加快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提升產業承載力和帶動能力。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積極創建廣東南嶺國家公園,發展休閑旅游、生物醫藥等產業,支持建設南藥基地,因地制宜發展綠色低碳新型制造業,建設高水平的大灣區“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制定實施新一輪對口幫扶計劃,縱深推進產業、環保、民生等領域合作。加大力度推動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發展。

  (二)認真落實中央“六穩”部署,加大力度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穩定性和韌性。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推動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互促共進,千方百計穩定進出口,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大力推進省和深圳市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加快完善高快速交通體系。推進廣汕汕、廣湛、贛深、梅龍等高鐵建設,開工建設深茂鐵路深江段、深南高鐵江肇段、汕頭疏港鐵路,力爭開工深汕高鐵、揭陽疏港鐵路、瑞梅鐵路,加快推進汕頭至漳州高鐵、龍岩至梅州鐵路、廣中珠澳高鐵、潮州疏港鐵路、羅岑鐵路等前期工作,建成廣州南沙港鐵路、廣州東北貨車外繞線、廣清城際一期,啟動汕潮揭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開工建設黃茅海通道、南沙至中山等高速公路,抓好深中通道等54個續建項目,推進蓮花山通道、獅子洋通道、深汕第二高速、河惠汕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擁堵路段改擴建,年底前高速公路通車總裡程超過1萬公裡。加快湛江、韶關、珠海等機場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深圳機場三跑道,推進廣州白雲機場三期、珠三角樞紐機場前期工作。加快南沙港四期、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茂名博賀新港區30萬噸級航道等港航項目建設,支持汕頭廣澳港區三期工程建設,抓好東江、北江上延、韓江航道擴能升級前期工作。推進惠州太平嶺核電、陸豐核電、陽西電廠、大埔電廠二期等能源項目,實現天然氣主干管網地市全覆蓋。加快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粵西水資源配置、韓江榕江練江三江連通、韓江高陂水利樞紐等重點水利工程。加強重大項目儲備,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多渠道擴大國內消費市場。完善政策措施,培育消費熱點。積極推動汽車消費升級,鼓勵以舊換新,著力解決停車難、充電難問題,推進全省干線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全覆蓋。培育壯大新興消費,加快開發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等信息消費產品,提高家政、托幼服務水平,促進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等服務消費擴容提質。推進步行街、大型商圈改造提升,支持老字號傳承創新,促進夜間經濟加快發展。支持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強城市更新,推進城鎮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支持加裝電梯、完善配套設施,帶動相關消費。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支持優質工業品下鄉。

  大力推進外貿提質增效。推進貿易強省建設,實施“粵貿全球”計劃,辦好境外廣東商品展覽會,培育壯大海外展銷中心和海外倉,積極開拓多元國際市場。抓好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和市場採購貿易試點,推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健康發展,擴大二手車出口,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依托龍頭電商企業“廠貨通”模式,促進加工貿易企業拓展內外銷。提升廣交會、高交會、中博會、珠海航展、海絲博覽會等展會影響力輻射力。推進絲路保險公司籌建,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加強各類進口貿易平台建設,培育融資租賃、保稅維修、汽車平行進口等新業態,擴大重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核心裝備、優質消費品進口。加強綜合保稅區建設,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准版,壓縮口岸通關時間,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資源開發,扎實辦好境外合作園區,支持中歐班列開展多式聯運和回程業務。

  (三)聚焦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全力以赴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瞄准短板弱項,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污染防治、風險防范重點戰役,堅決啃下硬骨頭、完成硬任務。

  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突出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加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力度,確保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落實“四不摘”要求,穩定脫貧攻堅政策,持續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保障性扶貧力度,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幫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謀劃好2020年后扶貧開發工作。扎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化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做大做強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高質量完成幫扶任務。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強臭氧污染聯合防控,加快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等優化調整,抓好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減排和柴油貨車、工地揚塵治理,在物流、環衛等領域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快港口岸電配套使用、內河船舶LNG動力改造。推動茅洲河、練江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力爭消除劣Ⅴ類國考斷面,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地表水體優良率達到國家約束性指標要求。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改造,新建城鎮污水管網5000公裡。抓好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強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處置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推進P2P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實現行業風險有序出清。鞏固農合機構改制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銀行機構、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等領域風險。嚴格實施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四)創新科技體制和人才發展機制,大力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加快解決“卡脖子”問題,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增創科技創新環境新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開展成果轉化政策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推進科技金融產業融合,推廣落實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完善孵化育成體系,推動孵化器、眾創空間實現地市和珠三角縣區全覆蓋。改革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創建一批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大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力度,營造尊重知識價值的良好環境。推進重點產業專利導航計劃,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支持韶關、陽江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弘揚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加強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建設。

  依托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強化原始創新。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建立長效穩定支持機制,完善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體系,啟動更多省企、省市聯合基金,在信息科學、海洋科學、數理與交叉等前沿領域繼續組織一批省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加快南方光源、冷泉系統等大科學裝置前期工作,推進東莞散裂中子源、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天琴計劃、海洋科考船等建設,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一室一策”推進10家省實驗室建設,積極爭創國家實驗室。深化省部院產學研合作,推動中科院等機構在粵建設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布局建設一批中試驗証和應用示范平台。持續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

  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大力實施九大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以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高端制造與檢測設備、工業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重大科技產品和裝備。積極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推動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研制開發、使用和產業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領軍企業建設一流研發機構,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43%以上。持續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計劃,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

  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拓展全球化引才引智渠道,為歸國留學人員和外籍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建設國際高端人才重要集聚地。推進產學研單位之間人才順暢流動,完善科研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實施科技型企業家申報高級職稱直通車制度。優化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和緊缺人才培養。

  (五)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聚焦“六大工程”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筑牢實體經濟發展根基,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著力提升制造業能級和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石化、智能家電、汽車制造等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做強做優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推進沿海綠色石化產業帶建設。加大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力度,增強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優質企業根植性,培育一批產業控制力強的“鏈主企業”。加快建設湛江巴斯夫、深圳華星光電11代線、揭陽中委廣東石化等項目,積極推進惠州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三期、茂名丙烷脫氫、廣汽豐田四廠五廠、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5G通信網絡建設,年內新建5G基站4.8萬個,力爭實現地級以上市5G網絡覆蓋、基本實現珠三角中心城區連續覆蓋。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試驗區建設,完善4K/8K產業生態體系。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壯大,積極布局發展氫能產業。建立重大產業項目引進“綠色通道”,強化用地、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

  筑牢工業發展基礎。大力提升工業“四基”能力,推動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的工程化產業化。積極發展智能制造,促進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動省市共建特色優勢產業,支持各地圍繞主導產業探索差異化發展,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力爭推動8500家企業技術改造、4000家企業“上雲上平台”、5000家企業“小升規”。支持東莞建設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支持雲浮建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園。提升工業園區產業承載能力和質量效益,全面啟動珠三角核心區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攻堅戰。積極構建廣東先進標准體系,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制造業品牌,加快建設質量強省。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傳感、移動支付、新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在金融、民生服務等領域積極推廣應用,打造區塊鏈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籌建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國際海洋開發銀行,促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做優做強。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完善城鄉配送網絡,推進批發市場、商貿集市轉型升級。支持發展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一批大型專業服務企業和品牌服務機構。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充分發揮我省海洋資源豐富和產業基礎良好的優勢,加快海工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海洋能源等產業發展,打造藍色高端產業集群。抓好近海風電場開發建設,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加快珠海、陽江、潮州等地沿海LNG接收站建設,加大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支持深圳組建海洋大學和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支持廣州、湛江建設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推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建設。著力打造智慧港口,推動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提質增效,積極發展跨海島旅游。高水平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

  (六)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破解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更高標准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

  推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制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推動省屬企業戰略性重組,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權多元化改革,做強做優實業主業。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資監管職能轉變,推動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化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推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試點。健全支持民營經濟改革發展機制,加快清理與企業性質挂鉤的歧視性規定和做法,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健全政企溝通常態化機制,實施新粵商培訓工程,鼓勵支持企業心無旁騖做實業。持續完善涉企政策和服務體系,認真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著力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用地、用工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實質性降低企業負擔。

  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貫徹落實《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保護外資合法權益。完善省領導聯系跨國公司“直通車”制度,做好外資大項目跟蹤服務。發揮駐外經貿機構、海外商協會、華僑華人等的橋梁紐帶作用,聯合港澳開展大灣區推介活動,加大對日韓、歐洲等地招商引資力度,鼓勵跨國公司在粵設立總部型企業。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實施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完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推進國際貨物分撥集拼中心、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建設,更大范圍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推動廣州期貨交易所落地。加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發展。抓好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平台建設。加強知識產權海外護航,完善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機制。建設高素質的涉外法律服務隊伍。密切與太平洋島國交流,提升與國際友城合作水平。深化粵台經貿交流合作。

  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機制。深化“証照分離”改革,開展商事登記確認制試點,年內實現市場監管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深化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項目審批告知承諾制,促進項目落地便利化。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全面推廣“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一般登記壓縮到3個工作日內、抵押登記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改革。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配合做好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評估工作。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縱深推進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進一步提升預算績效管理水平。加快分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調整優化省與市縣收入劃分體系,完善以功能區為引領的轉移支付政策,加大省級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賦予市縣更大的資金使用自主權。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堅決壓減一般性支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用好地方政府債券,支持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對存量資金的清理,盤活各類閑置資源資產。穩步推進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推動深交所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落地,大力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省農信聯社改革,做好省中小企業融資平台運營工作,推動港澳保險服務中心建設和“理財通”試點。

  (七)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努力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統籌抓好“五個振興”,著力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標准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施產業興村強鎮行動,扶持1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建設50個以上專業鎮,推進“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加快打造一批嶺南優勢產業帶。支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創建“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糧食生產,落實生豬等“菜籃子”商品保供穩價措施,推動生豬家禽產業轉型升級。實施鄉村振興科技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嶺南現代農業省實驗室,加快廣州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深圳現代生物育種創新中心建設。支持河源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深入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大力建設廣東數字農業試驗區,支持珠三角地區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加快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扶持一批特色農產品“走出去”,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抓好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質量安全監管。

  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十百千萬”示范創建工程,在“四沿”區域建設美麗鄉村風貌帶,在珠三角地區開展“五美”專項行動,完成全部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抓好農房管控、風貌提升。基本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部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行政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推進削坡建房和破舊泥磚房整治,提升小水電和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管理水平。

  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政策體系,加快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深化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抓好高標准農田建設,大力推進墾造水田和拆舊復墾。加快房地一體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工作,探索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模式。推行“點狀供地”,落實設施農用地政策,加強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保障。深化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國有林場、農墾、供銷社、漁船漁港綜合管理等改革。深入實施“頭雁工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大力培育文明鄉風。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積極開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試點示范,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建設。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深入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和“萬企幫萬村”“三師下鄉”等行動,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和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實施“鄉村工匠”等工程,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放開放寬除廣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做強做優縣域經濟,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承載能力。

  (八)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推進鑄魂立德行動,夯實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實施文明創建提質工程,深化市縣鎮村“四級文明聯創”,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推動“七個一百”精品項目下基層。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志願服務,培育公共文明行為。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全國一流的新型主流媒體群。大力保護傳承紅色文化,建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水平推進“三館合一”項目、廣東畫院新址等標志性文化工程,加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粵北段建設。推動市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及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更好發揮公共文化機構作用。創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打造群眾性文化活動和藝術惠民品牌。推進新時代廣東文藝高峰工程,實施電影、電視劇、文學振興和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粵劇等嶺南文化促進工程,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建立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做好參事文史、地方志等工作。辦好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共建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開展“廣東故事世界行”,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推進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文化龍頭企業。培育文化發展新動能,發展4K/8K影視、數字出版、動漫網游、網絡視聽新媒體等文化新業態,辦好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建設全國文化創意創新中心和數字文化中心。推動廣東衛視、珠影集團、文藝院團改革振興、提質增效。實施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深度挖掘紅色革命、改革開放、南粵古驛道、古城古鎮古村等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建設文旅融合示范區。抓好丹霞山、羅浮山等旅游勝地的綜合開發,支持旅游龍頭企業、品牌景區景點做大做強,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升級行動,打造“粵美鄉村”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發展水平。

  建設體育強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大力建設社區體育公園、足球場地等公共體育設施,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建設“15分鐘健身圈”。壯大體育產業,打造一批群眾性體育精品賽事。深化足球改革發展,加快梅州足球特區建設。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做好2020年奧運會、全國冬運會等備戰參賽工作,籌辦好汕頭亞洲青年運動會。

  (九)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高效利用各類資源,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加快建設美麗廣東。

  推進國土空間利用提質增效。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科學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編制實施省級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建設用地資源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重大發展平台傾斜。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合理確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實現“多規合一”。用好中央賦予省級政府的更大用地自主權,實行增存挂鉤制度,盤活利用閑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快“三舊”改造,推動城中村、城邊村、村級工業園等可連片開發區域土地依法合規整治入市。

  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嚴格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加快轉變。堅決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在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全面推進清潔化改造。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廣綠色節能環保產品,推動煤炭綜合利用和降低能耗。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建立完善排污許可、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企業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等制度。打好違法建設治理攻堅仗,全年完成治理不少於1.4億平方米。推進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打造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加快發展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推行綠色生產和消費。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制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持續開展“讓廣東河湖更美”大行動,高質量推進萬裡碧道規劃建設,深入推進河湖“五清”“清四亂”,打造水碧岸美的生態廊道。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成造林更新335萬畝、礦山石場復綠600公頃,加大對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生態公益林擴面提質。扎實推進粵北南嶺山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推進海岸帶、海島資源保護,加大濕地、紅樹林保護修復力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高度重視穩定和促進就業工作。把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落實“促進就業九條”,更加精准實施援企穩崗政策,用足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全面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擴充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服務業就業容量。做好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異地務工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強化快遞、網約車等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制定靈活就業人員用工服務管理辦法。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堅決打贏根治農民工欠薪攻堅戰。

  全面提升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抓好鄉村小規模義務教育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繼續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和“創新強校工程”,加快新建遷建高校項目建設,力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積極推進大灣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籌辦工作。推進高職擴招提質,加快省職教城二期建設。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推動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促進民辦教育規范達標和品牌提升。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制度,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校園衛生、食品安全管理,提升校園安全文明水平。

  加快推進健康廣東建設。堅持建高地、強基層,醫防並重,構建“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進30家高水平醫院建設,高起點建設創新型專科醫學中心。出台三級公立醫院激勵措施,啟動粵東粵西粵北市級醫院能力提升計劃,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開展三甲醫院緊密型組團式幫扶,推動縣域醫共體建設全覆蓋。深化“三醫聯動”,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擴大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品種范圍,努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重大疫病防控,完善慢性病防治、職業病防治、精神衛生、老齡健康、婦幼健康等服務體系,提升院前急救、自救互救能力,強化食品藥品監管。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

  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各類社保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推動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探索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險。全面推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穩步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落實基本醫保待遇清單、醫保藥品目錄和藥品支付標准,加快職工生育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合並實施。加強醫保基金監管,開展高值耗材治理,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醫療保障“一站式”結算。高度重視困難群眾生活兜底,及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統籌完善社會救助、兒童福利、慈善事業等制度,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加快落實幼嬰照護各項措施,關愛留守兒童。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城市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大力發展租賃住房,新建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1萬套。

  深入推進平安廣東建設。堅決防范和嚴厲打擊各種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盜搶騙、黃賭毒、電信網絡詐騙、套路貸、非法校園貸、制假販假、走私販私、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行為,鞏固全民禁毒工程成效,淨化社會治安環境。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智慧新警務建設。加強全民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務,推進信訪工作改革創新,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機制。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強化安全生產,深入推進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國家東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加快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加強軍政軍民團結和軍民融合。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完善雙擁工作和軍民共建機制,加強國防教育,大力支持駐粵部隊改革發展。完善協調機制,推進重點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湛江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健全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完善退役軍人數據庫,加強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工作,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困難幫扶援助,實施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專項工程。開展退役軍人學歷提升計劃,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在全社會營造尊重退役軍人、尊崇現役軍人的濃厚氛圍。

  全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增加學前教育公辦學位供給。二是健全學前至普通高中各學段生均經費保障制度。三是深入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培訓工程。四是推進疫苗冷鏈配送和預防接種標准化建設。五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補貼和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水平。六是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農村廁所、中小學廁所和城市廁所。七是進一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八是大力推進重點區域飲用水工程建設。九是加大食品抽檢力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十是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按照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入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建設,積極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切實承擔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的重大職責,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把黨的領導貫徹到政府履行職責全過程。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永恆課題和終身課題,始終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根本宗旨。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自覺接受監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落實省政府重大決策出台前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積極支持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和省政協提案。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意見,注重聽取社會公眾和企業意見。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強重要領域政府立法,扎實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進一步發揮政府法律顧問的積極作用,推動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決取消不必要的、交叉重復的執法事項,探索實行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建設全省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平台和行政執法監督網絡平台,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做好行政應訴和行政機關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工作,健全行政裁決制度。推進政務公開,建設“陽光政府”。發揮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職能作用。

  優化政府職責體系。鞏固機構改革成果,完善政府組織結構,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切實為人民群眾用好權、服好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持續推進向市、縣、鎮放權工作,完善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大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加快完善全省雲網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共用、業務系統互聯互通,拓展“粵省事”“粵商通”“粵政易”服務深度和范圍。扎實開展新一輪“百項疏堵行動”,持續推進減証便民。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探索管辦分離多種實現形式,加快完成省屬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堅持胸懷大局、為民務實,按照增強“八種本領”的要求,加快知識更新、能力培訓、實踐鍛煉,打造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持續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高質量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讓廣大干部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干、壯筋骨。堅持不懈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為基層減負。各級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堅持厲行節約,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堅決取消不必要的項目支出。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推動廣大干部勇於擔當、敢於作為,更好地肩負起新時代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和重任。

  各位代表!全面小康即將如期實現,百年夢想即將成為現實。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堅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努力推動我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附件1:

  一、增加學前教育公辦學位供給。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00萬個,實現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50%、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達80%以上的目標。

  二、健全學前至普通高中各學段生均經費保障制度。全省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准由每生每年300元提高到400元,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准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全省公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准由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

  三、深入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培訓工程。開展“廣東技工”培訓100萬人次以上,實現高技能人才佔全省技能人才比例32%以上。培訓“粵菜師傅”1萬人次以上,助力精准扶貧。開展“南粵家政”培訓16萬人次以上,重點實施居家、母嬰、養老和醫護四個培訓項目,滿足新形勢下“一老一小”對家政服務需求。

  四、推進疫苗冷鏈配送和預防接種標准化建設。建設和改造90家市縣級疾控中心疫苗冷鏈儲存配送運輸設施,為1300家以上預防接種門診配置智能醫用冰箱,實現1300家以上預防接種門診數字化,提升疫苗使用管理和預防接種服務水平。

  五、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補貼和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水平。城鄉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554元、251元提高到609元、276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准不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的1.6倍﹔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准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水平,分別從每人每月1685元和1025元提高到1820元和1110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准,分別從每人每月165元、220元提高到175元、235元。

  六、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農村廁所、中小學廁所和城市廁所。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7萬戶﹔支持1700所以上中小學改造廁所﹔新建和提升改造旅游廁所800座以上、城市公廁450座以上。

  七、進一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2277個省定相對貧困村通20戶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580公裡、通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3000公裡、農村公路砂土路3000公裡和等外路1500公裡改造,農村公路危橋改造100座,實現全省農村公路等級公路比率達到98%、路面鋪裝率達到80%。

  八、大力推進重點區域飲用水工程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首批4個關鍵線路區段全部開始掘進﹔韓江榕江練江三江連通工程實現鹿湖隧洞通水﹔引韓濟饒工程隧道全線開工﹔加快推進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啟動湛江分干線工程建設。推進自然村集中供水,新增覆蓋100萬農村人口,保障農村人口飲水基本安全。

  九、加大食品抽檢力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全省完成不少於57萬批次食品抽檢任務,食品檢驗量達到每千人5批次,及時公布食品抽檢信息,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率達到100%,防控食品安全風險。實現全省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強化關鍵節點風險防控,推進校園食品安全。

  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組織實施1000戶以上受危險山體威脅的村居避險搬遷、10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工程治理、60處大型以上地質災害專業監測,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附件2:

  名詞解釋

  1.新經濟:指具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特征的經濟活動,包括現代農林牧漁業、先進制造業、新型能源活動、節能環保活動、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現代技術服務與創新創業服務、現代生產性服務活動、新型生活性服務活動、現代綜合管理活動等。

  2.ESI排名:基礎科學指標的英文縮寫,主要依據22個學科近11年的SCI/SSCI論文和引文數據,分析評判某一機構和學科的學術影響力,是全球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和研究機構國際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

  3.“六大工程”:這是全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作出的部署,包括強核工程、立柱工程、強鏈工程、優化布局工程、品質工程、培土工程。

  4.“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5.“五清”專項行動:指在江河湖庫開展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礙物、清理涉河湖違法違建的專項整治行動。

  6.“清四亂”專項行動:指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裡以上河流、水面面積1平方公裡以上湖泊的管理范圍內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問題開展的專項整治行動。

  7.4E級:屬飛行區等級指標。目前國內民航機場分為3C、4C、4D、4E、4F五個等級,4E級機場最大可起降波音747、空客A340等四發遠程寬體客機和波音777、空客A330等大型雙發客機。

  8.“三館合一”項目:指對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實行同一選址、合並建設,發揮資源集約、功能互補效應,為群眾提供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

  9.“廠貨通”:推動加工貿易廠家與龍頭電商平台合作,實現供給端與需求端數據共享,提升貿易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助力加工貿易企業拓展內外銷市場。

  10.“四不摘”要求:指脫貧摘帽后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11.“雙隨機、一公開”: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12.“十百千萬”示范創建工程: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20個、示范鎮120個、示范村1260個,帶動近2萬個行政村。

  13.“四沿”區域:沿省際邊界、沿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沿城市郊區、沿旅游景區區域。

  14.“五美”專項行動:指推進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建設專項行動。

  15.“點狀供地”:對城鎮開發邊界以外建設的鄉村產業項目,按建筑物的實際用地需求實行靈活供地。

  16.“七個一百”精品項目: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廣東推出的百篇精品教案、百部精品劇目、百部精品圖書、百幅精品挂圖、百名基層宣講能人、百佳志願服務團隊、百名挂點記者項目。

  17.“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以高水平醫院建設為牽引,整體提升全省醫療衛生服務和技術能力,高質量打造衛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高地﹔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為基礎,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18.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責編:陳育柱、胡葦杭)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