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發布已將近一年。作為未來的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受到全國乃至世界的矚目。
回望一年工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哪些成果?下一步將如何發展?1月16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記者會上,廣東省大灣區辦負責人,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市市長或分管副市長,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回答記者提問。
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灣區內要素流動便利水平明顯提升
“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取得重要的階段性進展。”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說,“粵港澳三地的要素流動便利水平明顯提升。”
當前,大灣區已經實現5分鐘以內完成跨境支付匯兌,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實現“一地兩檢”,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實現“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大灣區內地九市也全面實施與香港“跨境一鎖”快速通關模式。
規則的銜接是大灣區一個關鍵任務。為此,廣東著力在提升灣區內要素流動便利水平、深化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為港澳居民到廣東發展提供便利方面下苦功夫。“下一步,推動三地規則銜接是貫穿大灣區建設各項任務的主線。”曹達華說。
合作平台是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載體。曹達華表示,廣東將進一步在平台建設上做文章,包括強化自貿區的改革探索功能,加快推動前海、南沙、橫琴三個國家級重大平台的建設,抓緊規劃建設深圳-中山產業的拓展走廊、珠江西岸高端產業集聚區、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試驗區、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等多個特色平台,打造各市共同攜手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主戰場。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與兄弟城市共享大灣區發展機遇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介紹,廣州正將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一批合作平台的建設,作為建設大灣區核心引擎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廣州將從“優化功能布局、強化示范帶動”兩方面,加強合作平台建設。
具體而言,廣州將加快推進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開通粵港澳電商直通車,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推出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互認互通的辦法,未來將爭取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
推進強化與兄弟城市的合作是廣州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陳志英表示,將強化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共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強化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制度規范的軟聯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共同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廣州也在強化“一核一帶一區”的融合互動上,發揮帶頭作用。陳志英表示,廣州正牽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深化人力資源、旅游、健康養老、飛地經濟等領域的合作,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沿海經濟帶充分融入大灣區。
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深圳要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
迎來“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的深圳,在新時代怎樣實現新發展?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用“五大戰略定位”“五個率先”做了回答。
“五大戰略定位”即高質量發展的高地、法治城市的示范、城市文明的典范、民生幸福的標杆、可持續發展的先鋒﹔“五個率先”是指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營造彰顯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環境,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在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過程當中,深圳還會進一步加強和香港的合作。“深圳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深港合作史。”艾學峰表示,深圳和香港將在包括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包括規則銜接的軟聯通方面,多方位開展合作。
“深圳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加強長板,補好短板。”艾學峰介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是深圳的一大任務。
未來,深圳將依托光明科學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兩個平台,和大灣區的兄弟市通力合作,加快推進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建設,布局合成生物學、腦模擬和腦解析等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基礎設施,提升硬件水平。
在軟件方面,深圳也將持續在制度方面發力。艾學峰表示,深圳將突出市場化和產業發展的特色,創新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建設和運營的體制機制,探索有利於人才、技術、信息、資金這些要素跨區域流動的好機制。
珠海市市長姚奕生:正籌劃珠澳合作新機構新機制
“澳門好了,珠海才好﹔澳門更好,珠海更好!”在記者會上,珠海市市長姚奕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珠海和澳門之間的緊密聯系。而在珠澳合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橫琴開發的文章做好”。
在姚奕生看來,珠澳合作始終需要著眼於澳門產業多元化,要讓澳門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橫琴落地。“下一輪推進珠澳合作,珠海有兩個新法子。”
首先要有個“新機制”。珠海正與澳門商量實現琴澳之間的二線管理機制。“一線放開、二線管好、人貨分流”,“這樣,橫琴到澳門就能更加便捷。”
其次要有個“新機構”。姚奕生介紹,珠海正計劃在橫琴聯合澳門成立一個共商共建共管的新機構。“我們正在就這兩個‘新’做初步方案,將與中央、澳門商量推動。”
圍繞“把珠海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門戶樞紐”的工作目標,珠海將著力以“六個一批”推動城市發展:一是與澳門、廣州、深圳、肇慶、中山、江門交通基礎設施的連接﹔二是推進包括格力在內的產業園發展﹔三是加快建設一批醫院、學校、幼兒園﹔四是穩步推進地下管網、垃圾分類工具等環保設施的設立﹔五是加快老香洲、橫琴等地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六是建設好橫琴濕地公園、香山湖公園、機場東路海濱公園、圖書館、藝術館、科技館等提升城市品質的公共建筑。
佛山市市長朱偉:重點打造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
作為珠江西岸的重要城市,佛山如何發力“科技灣區”建設?佛山市市長朱偉介紹,佛山將重點打造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將其作為佛山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主要載體和重點平台。
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毗鄰廣州南站,生態環境靚麗,有著區位交通優勢和雄厚的科技產業基礎。當前,佛山市已經成立三龍灣管委會,編制完成三龍灣總體規劃,連接廣州南站和佛山市政府的三龍灣大道也正在建設之中。
朱偉介紹,廣東省先進科學制造實驗室、清華大學華南新材料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華南機器人創新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佛山校區等一批新型研發平台、高校院所未來都將落地三龍灣,“這也將有力推動佛山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此外,佛山還在奮力實施“六大工程”,進一步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實施強核工程,不斷提升佛山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實施立足工程,筑牢產業基礎,打造幾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實施強鏈工程,著力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實施優化布局工程,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實施品質工程,對標國際國內最高最好最優﹔實施培育工程,著力營造有利於制造業發展的氛圍。
“通過這‘六大工程’,佛山將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制造業的新動能示范資源騰出空間,將佛山制造打造成為中國制造的最高品質。”朱偉說。
惠州市市長劉吉:長遠規劃交通格局與現代產業集群
在記者發布會現場,惠州市市長劉吉拿出一張地圖,講解惠州“豐”字型交通網絡建設的具體規劃。
“豐”字型交通網絡框架包括三個橫向交通軸、一個縱向交通軸。三個橫軸中,北面一軸連接廣州中新知識城到惠城沿江、河源等地,中間一軸是東莞鬆山湖到惠城、粵東等地,沿海一軸是深圳前海到香港的口岸以及大亞灣、深汕合作區﹔一個縱軸將惠州主城區與南部的大亞灣和惠東相連。
劉吉介紹,這一規劃已於去年年底開工,希望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形成主框架,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作出惠州應有的貢獻和擔當。
此外,惠州還規劃“五橫五縱”配套聯絡網絡,屆時將把惠州所有產業集聚區和重要的城鎮區相連接,形成產城融合的大格局。
“當前的惠州,一定要走集群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改變過去零敲碎打的做法,集中力量把自己能夠干的幾個產業做好。”談及惠州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劉吉語帶鏗鏘。
下一步,惠州將用8到10年的時間,細心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即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生命健康產業集群。“我們對惠州的‘2+1’產業非常有信心,我們認為它能干成。”劉吉信心滿滿地說。
東莞市市長肖亞非:發力“東莞制造”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東莞是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在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中,東莞明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部署和價值追求,堅持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的城市定位。
東莞市市長肖亞非介紹,東莞處於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擁有工業企業17萬家,聚集全國第一台散裂中子源為首的科技創新產業,在土地、用工等要素成本方面富有競爭力。“我們將利用好這些優勢,攜手大灣區其他兄弟城市,一起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明天。”
肖亞非特別提到,東莞與香港實現最佳錯位和聯動發展。“我們心中的願景就是香港的服務與東莞的制造深度融合,改變以前‘前店后廠’的模式,形成一種新的合作模式。”
東莞擁有約510萬的產業工人,如何提高他們的技能素質,對東莞先進制造業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東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計劃。
“在東莞,技術工人的佔比不到20%,跟德國、日本有很大的差距。”東莞市市長肖亞非說,東莞擬用3年時間,投入10億元,推動100萬產業工人提升技能學歷素質。目前,經過兩年實踐,東莞新增學歷人才13萬,新增技術工人15萬。
下一步,東莞將出台技能培訓地方標准、推進新型學徒制度,獎勵優秀“莞邑工匠”、加大海外培訓合作力度等方式,讓技能人才成為東莞發展的強大動力。
中山市市長危偉漢:把握機遇打造深中產業拓展走廊
“中山市正在成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中山市市長危偉漢介紹,面對深中通道即將建成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中山市認真謀劃相關工作安排。
危偉漢表示,中山市正在對城市功能和產業布局進行梯度分工。東部建設深中產業拓展走廊,中部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務功能,西部與珠海、江門兄弟城市共同打造珠江西岸先進制造業聚集區。
“不能讓珠江西岸的交通這一張網,在中山這個區域內成為瓶頸!”危偉漢說。在深中通道通車前四年期間,中山市將投入1500多億元打造科學系統的交通體系,同時銜接周邊城市的交通體系。
在“雙區驅動”背景下,中山正積極聚集創新要素。首先,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瞄准創新產業發展方向﹔其次,根據現有空間格局的變化打造幾個創新的平台﹔再次,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次,籌建兩所高水平大學﹔最后,發揮企業的創新能力,為創新人才打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江門市市長劉毅:打造“固根鑄魂圓夢”的華僑華人交流平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專門給江門“布置”一個任務,就是建設華僑華人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江門市市長劉毅表示,江門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打造華僑華人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非江門莫屬。為打造這一平台,江門專門到國家相關部委、機構和高校請示請教、傾聽意見建議,共同研究,努力打造特色明顯、功能突出的平台。
同時,江門積極探索,通過舉辦一系列品牌活動充實豐富這一平台的內涵,打好“僑牌”,為大灣區建設注入“僑動力”。
例如,去年7月,“少年中國說”活動首次走出江門、走進澳門。同年11月,廣東省華僑華人大會分會場活動在江門舉行,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0多名海外僑胞參加。今年3月下旬,江門將在巴拿馬舉辦第七屆世界江門青年大會。
在營商環境方面,江門市也做出成績。2019年,江門市獲得全國小微“雙創”示范市稱號,年底全市市場主體擁有將近53萬,比2015年同時間段翻了一倍多,商業信用環境指數也居全國前列,放管服改革等還得到國務院多次表揚。
“這些成績給江門市推進和深化改革增強了信心,接下來,江門將進一步推進改革,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劉毅說。
肇慶市市長呂玉印:發展制造業要“引得進接得住發展好”
如何搶抓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推動肇慶市發展?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優先,打造大灣區產業、科技、創新的承載地、拓展區,是肇慶市市長呂玉印給出的答案。
呂玉印進一步用“引得進”“接得住”“發展好”來闡述肇慶實施“制造業優先”戰略的具體方案。“‘引得進’,就是要對接核心城市的產業發展,當好產業外溢的承載地。肇慶既可以接受像香港、廣州、深圳、佛山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同時可以享受到廣佛珠城市圈的發展紅利。”
“接得住”是指在土地空間、落地服務上面下功夫,確保制造業產業一來就有地可供、有房可用。呂玉印介紹,為加快產業落地建設,肇慶市政府實施“雙容雙承諾”的審批制度改革。“雙容”就是允許企業容缺、政府容錯,“雙承諾”就是企業向政府承諾、政府向企業承諾,推動企業投資項目“先建后檢”直接落地,實現快落地、快建成、快投產。
“發展好”是指營商環境。“企業發展好,肇慶就好﹔肇慶發展好,企業的明天就更好。”呂玉印表示,為提高企業的辦事便利程度,肇慶全力改善營商環境,同時也加強扶企暖企的力度,堅定不移推進實施“書記市長強企直通車”,對企業提出的疑難問題當面回答、當面解決。
與此同時,作為大灣區重要的“菜籃子”,肇慶也將充分發揮農業優勢。呂玉印總結說,肇慶將突出抓好產業鏈延伸、產業園區建設,龍頭企業提升、農副產品質量,推動農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發展,推動肇慶優質農產品高效高質進入大灣區的市場,打造高標准的“菜籃子”和“中央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