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麟:我是20年成就見証者 澳門人實在是太幸福了

2020年01月05日16:12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我是20年成就見証者 澳門人實在是太幸福了

  何敬麟

  何敬麟

  何敬麟的公司位於澳門最繁華的皇朝廣場,他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公司一名員工私下告訴記者,雖然是老板,但何敬麟通常是最早到公司的那一個,有時甚至早上8點不到,他就帶著早餐到了辦公室。如今,何敬麟經常廣州、澳門兩地跑。何家雖移居澳門,歷經四代,但祖祖輩輩都與家鄉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何敬麟是澳門何氏家族第四代傳人,澳門著名社會活動家何賢之孫,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之侄。除此以外,他還是澳門番禺同鄉會理事長、廣州粵澳青創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等,他的職務多得一張名片都寫不完。

  近日,廣州日報記者在澳門專訪了何敬麟。“有了澳門回歸,我才能在廣州創業風生水起,我是澳門回歸20年成就的見証者。”何敬麟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程依倫

  何敬麟說,當年爺爺很早便來廣州創業,今天自己也在番禺創業,這像是一種歷史的傳承,每次來到番禺,就是回到了故鄉,“感覺自己追隨爺爺的腳步,回到了夢想出發的地方”。

  建起澳門在廣東的首個青年創業基地

  何敬麟的祖籍是廣州番禺石樓鎮岳溪村。上世紀80年代,何敬麟隻有七八歲時,就經常跟著爺爺一起回番禺。“番禺賓館就是我爺爺倡議建的,有了番禺賓館,香港、澳門同胞回廣州就有了落腳的地方。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家也越來越願意來內地投資。”

  2007年,何敬麟從澳大利亞留學回國后,先到香港航空公司做培訓員,之后在澳門做過地產代理,后來,他接手家族生意和社團工作,任澳門番禺同鄉會理事長。澳門番禺同鄉會1984年由何敬麟的爺爺何賢倡導發起,是當時澳門最大的社團之一。

  因經常回番禺,2016年,何敬麟第一次有了在廣州投資的想法。當時,他到廣州大學城去參觀,其中有一個項目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和番禺區政府合作的一個中醫藥產業園,他便決定投入到這個產業園中。經過兩年發展,何敬麟有了更大的“野心”。他說,“我希望通過粵澳平台,把最好的資源融合在一起。”2018年12月,佔地6000平方米的“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於廣州大學城落地,成為“澳門青年創新創業計劃”在廣東省內首個落地項目,為粵澳青年提供和創造了一個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的合作平台。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何敬麟解釋說:“如果我做一個,另外幾個澳門企業家再做一個,到時候聯盟合作就很困難了。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30多個人一起合作。”而34名股東全部來自澳門番禺同鄉會、澳門工商聯會,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澳門最突出的青年創業者們都在其中。

  乘著“一國兩制”東風事業蒸蒸日上

  何敬麟說,自己在番禺創業成功,正是享受到了“一國兩制”的紅利。廣州大學城是“寶地中的寶地”,做產業加速器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而廣州大學城有20多萬名大學生聚集在這裡,每年都有4萬名大學生畢業,根本不愁人才。

  尤其讓何敬麟感到興奮的是,他的“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僅僅開張半年時間,入駐率就達到100%,如今一共有53家企業進駐,其中有16家是港澳台企業,其他都是內地企業。何敬麟坦言,這個項目的進度比他預計的要快。“毋庸諱言,我在番禺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他們知道我來創業,都相信我,口口相傳,說澳門的何敬麟在這裡招兵買馬了,於是不停有人才涌入。”

  但最關鍵的是踩對了步點。“我們運氣比較好,往前多走了半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布局,那時我們只是希望能多一些人到廣州創業,把澳門的年輕人帶到廣州來。”何敬麟說,自己的創業項目也是響應中央和特區政府關於澳門產業多元化的政策。

  更讓他驕傲的是,在“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中落戶的,很多都是頗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如花鎮教育咨詢、雲創數據科技等。何敬麟說,如今入駐的企業中,有幾家已經呈現出“獨角獸”明星企業的潛質。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后,大灣區廣東9市相繼出台了很多方便澳門青年到內地創業政策。 過去,澳門青年在番禺辦理企業工商注冊及銀行開戶一般需要45個工作日,企業法人須到場3次,而現在,辦理上述手續隻需要10天時間。

  “廣州是我的福地,當地政府非常熱情”

  說起在廣州的“創業經”,何敬麟的話匣子像被打開了一樣,說得停不下來。“廣州是我的福地。”他說,一開始他也很擔心自己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創業會不會“水土不服”。但很快他發現,當地政府對於澳門企業家來投資非常熱情,他所有的疑問都得到一一解答,甚至一些生活服務的細節也都有人提供貼心服務。

  作為過來人,他也希望給想來大灣區創業的澳門青年提供一些建議:“最主要的是要了解當地,找准方向。”何敬麟總結說,澳門是一個小地方,但廣州很大,番禺和花都適合發展的產業類型也不一樣。何敬麟每年都會帶很多澳門年輕人到廣州來參觀、考察。“我常跟很多年輕人講,我們是大灣區的一員,不能覺得自己過了關閘,‘嘀’一下,就叫到了大灣區,如果我們帶著這種觀念過來,就很容易失敗。大灣區那麼大,你一定要找准方向,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何敬麟說,“如果是高新科技企業,去廣州、深圳可以,但去肇慶就沒道理。如果是搞農業科技,比如你要建一個養豬場,去深圳恐怕就去錯了地方。大灣區11個城市各有各的優勢。”

  何敬麟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創業,要知道自己的強項在哪裡。他拿自己舉例說:“我不太擅長打理公司的日常管理,但擅長做投資前期的項目尋找、籌劃,安排整個公司發展的大方向。我選搭檔時,就會選一些很注重細節的人來‘互補’,他去把所有的細節想好,我就想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澳門到番禺現在隻要1小時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年。何敬麟說,自己是澳門回歸20年來發展成就的見証者。澳門20年前跟現在無法同日而語。“回歸前的澳門就是一個小漁港。比如澳門街,當時澳門最有錢的人可能就是在街上開了一個小店。現在澳門是國際大都會、國際休閑旅游城市。”他邊說邊扳著指頭給記者算澳門人現在享有的福利:人均GDP世界第二﹔教育方面,15年免費教育,高中畢業后都能上大學﹔住房方面,基本上澳門人都有地方住、沒有人無家可歸﹔養老方面,65歲以上的老人看病免費,每年有超過6萬元的福利,足夠老人安逸地生活。“澳門的福利絕對在世界前列,這麼低稅率的一個地方,有這麼高的福利,這在全世界都找不到這樣的地方,所以說,澳門人實在太幸福了。”何敬麟說。

  何敬麟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時,自己來番禺,早上8點出發,要下午5點才到,那時從澳門到番禺很多地方是沒路的,必須要先坐輪渡,把車放在船上,叫做“街渡”,要坐4次才能到廣州。每次到了番禺,都已經疲憊不堪。好在番禺很多地方都有很多美食,那時,能喝上一碗熱騰騰的豬雜粥或者吃上一頓燒鵝飯,都是很幸福的事情。而現在,從澳門到番禺隻用一個小時,交通的改善讓灣區生活圈更緊密,澳門居民的生活也隨著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提速而持續改善。

  何敬麟說,作為澳門多個社團的負責人,他經常深入社區和市民聊天,發現他們的整體幸福感都大幅提升。“‘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澳門居民對祖國的認同感是很強的,對於‘我是中國人’這一點,澳門人絕不含糊。”

  何敬麟:

  澳門要做好准備擁抱人才

  廣州日報: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澳門怎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何敬麟:澳門地方就這麼小,隻有67萬人,而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7000萬人的大市場。而且我們還有中央給我們的政策優勢,我們是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交流的平台,這是我們獨有的,一定要發揮好這個平台的作用。比如說,中葡合作發展基金2017年落戶澳門,但中葡基金有一個有待改進的地方:門檻太高。這個基金落戶澳門,可以促進澳門發展,發揮澳門葡語系平台的作用,比如,央企去葡語系國家發展項目,建議通過澳門的一些企業去做,就可以借澳門的優勢,同時也能讓澳門一些小的企業走出去。

  澳門地方太小,澳門不少商家做得最多的是當代理,把葡語系國家的紅酒拿到澳門,賣到內地市場,再把內地的一些產品拿到澳門,賣到葡語系國家。畢竟葡語系國家有2.5億人口,是一個不小的市場。內地企業走出去時心裡沒底,由澳門企業帶著走出去,對大家都有好處。過去澳門有幾百年中西交流的歷史,我們最擅長做平台,把A和B拉到一起在澳門簽約。接下來,內地企業和葡語系國家做生意,談項目,澳門就可以作為“超級中間人”。

  我一直鼓勵澳門人融入大灣區,但做起來不容易。澳門要發展,必須要解決人才瓶頸,我們工商界的肯定是歡迎人才。我們博彩業的人才很多,其他產業還較弱。我到廣州看了之后,更是有這種感覺,甚至蘭州、鄭州這些城市都有很吸引人的人才引進政策,隻要你是人才,給你錢,給你住。所以澳門要做好准備,擁抱人才,把真正優秀的人才引進來,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

  廣州日報:你剛才也提到澳門產業多元化,怎麼才能實現這一點?

  何敬麟:這個問題要理性看待。其實澳門的其他產業,像會展、文創這些年也在成倍增長,但很難在短期內發展到像博彩業這麼大的體量。如果用比例來看,跟博彩業相比,它可能增長了8倍,博彩業增長了2倍,但總體上,它的體量跟博彩業相比還是很小。講適度多元不是要放棄博彩業,博彩業是龍頭。好像講博彩就是壞,其實不是這樣的。博彩業當然要繼續發展,在支持博彩業的同時發展其他產業,比如發展中醫藥,發展文創等,這些都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倒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現在要求博彩企業發展非博彩業,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我們太過關注他們的非博彩收入佔比多少,這樣帶來一個問題,博彩企業要短期內提高非博彩業收入,比如2:8提高到3:7,他就把資金拿來做餐飲、零售。

  打個比方,他開一個很大的餐廳,給澳門市民提供一個很好的就餐地方,他不怕虧,反正他的收入大部分在博彩這邊。這樣餐廳每天生意都很火,很多人排隊來吃。賺了很多錢,這些收入都計入他的非博彩收入上面。但這樣做的話,外面那些小企業怎麼辦?如果你花100澳門元,在外面餐廳隻能點兩個菜,還要交停車費,等了很久才有一個人來為你服務。在博彩場所,3個人來為你服務,100澳門元能吃5個菜,還免費停車。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會選擇去哪裡?肯定是到娛樂場的餐廳消費。再加上娛樂場每年搞兩次打折活動,自助餐也非常便宜。這樣的話,就會讓澳門不少餐飲小企業面臨很大困難。但如果對博彩企業的考核,不光看博彩企業的非博彩收入佔比多少,而是調整方向,看你用了多少澳門產品,盡了多少社會責任。比如,可以建一個游泳池,娛樂場的客人可以用,澳門市民也可以用。對博彩企業來說,成本不算高,但對老百姓來說,卻很有用。 如果單是考核非博彩業務佔比,就會對其他企業影響很大。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程依倫)

(責編:胡葦杭、陳育柱)

關注我們

  •  
  •  
人民廣東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