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阳江阳西:全力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依托优质生态资源,让“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不断充盈

2022年11月28日18:30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地处南海之滨的阳西,11月依然色彩斑斓。牧海耕田,这里的百姓享受着别样的丰收喜悦。

作为粤西地区的农业渔业大县,阳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依托“山、海、泉、林、湖”兼优的生态资源禀赋,让“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不断充盈。

尤其是近年来,阳西扎实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强程村蚝、儒洞荔枝、上洋西瓜、沙扒海水种苗等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阳西县今年代表阳江市出征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目前以小组第一的成绩闯入全省九强争霸赛,这条示范带已成为阳西的一张亮丽名片。

“十四五”期间,阳西将以建设广东省数字农业示范县为驱动,全力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深海网箱养殖、海洋渔业种业等30个县级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海洋渔业捕捞县。

藏粮于地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在上洋镇双鱼村的水稻基地,清风吹来了特有的稻香,丰收时节在这里可以“喜看稻田千重浪”。“我们今年种了25亩晚稻,包括‘丰顺优1号’和‘泰优1002’两个品种,亩产最高能达到1000斤。”上洋镇水稻种植户陈伯介绍说。

近年来,阳西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据统计,今年阳西县晚造水稻播种面积为17.928万亩,目前水稻收获作业已接近尾声。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种植和收割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阳西水稻产业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为了解决稻谷收割后的晾晒难题,阳西县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农业项目资金,优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农民等,在购置和使用烘干机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建设起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全县14台水稻烘干机的日烘干能力超过200吨。

在做大做强“果盘子”方面,近年来阳西荔枝产业蓬勃发展,也是全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妃子笑刚上市的时候大约是每公斤10块钱,今年则是16块钱,总体收入还可以。”儒洞镇福安村荔枝种植大户崔贵标说。

据了解,阳西县荔枝种植面积约13万亩,年产量约6万吨,年产值规模约6亿元,已形成儒洞镇、上洋镇、织篢镇、新墟镇四大荔枝产区。在形成荔枝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同时,阳西探索推出“高校+公司+合作社+果农”的全新产业模式,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凭借着优越的海洋资源,阳西坚持“向海发展”,近年来通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创新融合,大力发展海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投产深水网箱年产量超过9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打造出新能源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鲜活案例。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第五批),广东省阳西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入围名单。该示范区海域面积达497平方公里,也是全国海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目前,阳西县形成了“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绿色产品”的海上风电发展格局,未来将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引水入渠

让撂荒地成“聚宝盆” 

为了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阳西县扎实推进农村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按照“一镇一图”任务清单,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撂荒耕地整治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是具有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等特点的耕地,也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2022年度,阳西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0.82万亩,共两个项目,涉及织篢镇、程村镇,总投资约2460万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引水入渠满足农业灌溉需求是基本前提。为了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阳西县通过成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建设)工作专班,将发改、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

农业种植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针对排灌不畅、供水设施陈旧损坏等问题,阳西各镇采取摸清底数、逐个清淤的办法,“一渠一策”制定修复方案,并根据轻重缓急开展清淤作业。

作为阳江市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溪头镇耕地面积达5万亩,五彩薯是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我们下村种植的五彩薯味道甜、淀粉含量高,产品附加值也很大。”种植大户谢甘介绍说,随着农业生产用水条件的显著改善,大片撂荒地也被“救活”了,现在他所在的合作社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

据了解,下村在撂荒地种植五彩薯的基础上,今年引入农业企业开展西瓜试种工作,成功在沙地上种出了“黑美人”西瓜。试种西瓜面积达120亩,亩产最高可达4000斤,质量和亩产都达到了预期。“通过筛选品种、科学管理,我们最大化地利用了沙地的优点,种植出来的西瓜皮薄、糖度高,而且脆甜无渣。”该农企负责人说。

阳西县各镇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建设资金,重点修缮撂荒地农田灌溉等设施,配套完善灌排水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供水充足。到2022年底,将力争实现全县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全部完成复耕复种。

深海养殖

“育繁推一体化”蓬勃发展 

在沙扒镇青洲岛附近海域,海面上的圆形网箱星罗棋布。近年来,阳西县许多沿海镇的养殖户纷纷瞄准伏季休渔期间的市场缺口,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产业,构建起一个个“蓝色粮仓”。

阳西深海网箱养殖产业之所以能够打出“时间差”,也得益于被誉为“渔业芯片”的海水种苗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阳西县依托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以科技为支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海水种苗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阳西县有苗种生产场(点)186个、面积1.3万亩,池塘1.27万亩,车间15万平方米,并建成实验室、标本室等科研场所一批,其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2021年,阳西县海水种苗生产总产值5亿多元。

作为阳西县的海水种苗产业核心区,沙扒镇已创建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个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基地)。

海水种苗产业发展离不开一支懂技术、会创新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了着力培养“土专家”“新农人”,进一步提高鱼苗的成活率,阳西县通过完善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打造乡村人才驿站。

“要根据鱼的种类挑选合适的饲料,还要特别重视水质的调控以及鱼苗疾病的预防……”在沙扒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举办的一场养殖技术培训会上,该镇海水种苗养殖大户林李泉为60多名水产养殖大户分享了自己的鱼苗养殖经验。

作为海水鱼苗繁育领域的“土专家”,林李泉也是阳西县第二批县管拔尖人才。他自主培育轮虫生物饲料,在大幅度提高自家鱼苗成活率的同时,也向广大养殖户倾囊相授独门绝技,经常义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2021年11月,阳西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正式揭牌成立。以“人才振兴服务乡村振兴”为总目标,全县目前已建成县镇两级人才驿站10个、配套服务基地15个,搭建起“县总站+镇分站+服务基地”的特色化服务平台,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亮点

实现“农渔旅”

融合发展新格局

借助“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有利契机,阳西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蓝色海洋、绿色产业优势,串联沿线镇村打造出滨海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红、蓝、绿”交织融合,绘出一幅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阳西县充分发掘示范带沿途的古村落、非遗文化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兼具“山、海、渔、农”以及疍家风情等特色的滨海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方位呈现、立体化展示沿线镇村“牧海耕田”的生活图景,并将沿途美景串珠成链,实现了“农渔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如今,“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沿途形成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已达35公里,串联了儒洞、沙扒、上洋3个乡镇,重点打造儒洞镇边海村、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沙扒镇来福园村、渡头村,上洋镇双鱼城村、白石村等6个节点。

这条示范带沿途具有海防文化、红色遗迹、海洋渔业、休闲农业等特色旅游资源。儒洞镇边海村的“边海红旗”精神代代相传,村内的边海红色展馆是阳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西荔王种植基地是荔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阳西味道”瓜果飘香;沙扒镇渡头村拥有碧海连天的海岸风光,依托沙扒盐场建设盐业科普基地;来福园村非遗民俗活动特色鲜明,其中“走公”有着百年历史;上洋镇双鱼城村始建于明代,现仍保留有古庙、古井、石鼓、古驿道等多处古迹。

在建设“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过程中,阳西县重点建设北额岭瞭望台、乡村振兴数字展厅、书村牌楼、沙扒盐场等重要节点,推动风情小镇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导示系统、海滨路艺术绘画、旅游大道美化、亮化等项目建设,提升渡头村农房管控和风貌,开展镇区环境绿化提升和外立面风貌提升,打造3公里滨海特色街区和电商街,奠定滨海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目前,阳西县正在规划建设3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总长195公里,未来将形成“镇镇有带、带带相连、串带成环”的总体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责编:朴馨语、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