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广东湛江:第一书记聚力“五大振兴”

聚力人才振兴赋能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朴馨语
2022年11月08日14:41 |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小字号

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他们是乡村振兴承上启下、左右连横的特殊角色,必须练好“把舵、宣讲、冲锋、搭台、化解、参谋”六种“内功”,才能更好助推乡村“五大振兴”全面落地生根。

近年来,广东湛江市面向282条乡村振兴重点村择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湛江市委组织部通过制定职责清单,聚焦湛江市委“三化三大”发展思路,发挥第一书记“发展领航员、党建指导员、民生服务员、基层调解员、攻坚先锋员、政策宣讲员”作用,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根据今年蛤蜊的价格趋势,再加上现在养殖技术不断进步,蛤蜊幼苗投放更加科学,管理模式更加成熟,明年要加大养殖面积。”竹下村滩涂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表示。近年来,在雷州市雷高镇驻镇帮镇扶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养殖技术指导下,竹下村积极探索的“公司+农户+科技支撑”生态养殖蛤蜊模式已初见成效。今年1380多亩蛤蜊喜获丰收,每吨蛤蜊收购价格过万,与往年相比翻了一倍。

 

雷州市雷高镇竹下村养殖蛤蜊喜获丰收,图为村民在分拣蛤蜊。何盈 摄

科技力量的加持让雷高镇乡村振兴劲更足。雷高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肖家村驻村第一书记朱李春采用“村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模式,开展甘薯苗种种植试点,平均每亩收益4万元,带动了100多户农户就业,农户年收入增收1万元。今年10月份,尝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甜头的工作队,总结吸取竹下村试点探索“公司+农户+科技支撑”贝类生态养殖经验,推动肖家村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签订党建共建战略合作,计划利用研究所水产养殖科研技术,强化科技支撑,走出肖家村贝类滩涂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渔业提质增效、渔民丰产增收。

如果说引入人才是“及时雨”,那么培育本土人才则是“自流井”。

湛江市坚持引才、育才两手抓,打造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推动涉农县(市、区)全面建成县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56个重点帮扶镇全面推进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交流和活动提供平台。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人才带动,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7家、省级企业81家,培养农村实用人才42.6万多名。与驻湛高校共建校地合作实践育人基地、研究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6个,一批涉农专业青年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到基层单位实践,有效加强高校人才与本地农业产业的融合对接,驻湛高校每年培养海洋经济类、农业农村类、临床医学类产业人才2800多人。

“大城市虽美,但我更爱家乡。当收到家乡推动乡村振兴要大力引入新鲜血液的号召,我们就想着回来,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两年前,致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头雁”,赤坎区调顺街道调顺村驻村第一书记动员在外大学生回村参与家乡建设,32岁的黄晓冬从广州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回乡任村官,带动更多能人回村。如今调顺村新一届“两委”班子都是清一色返乡大学生,他们延续自身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搞活基层治理方法,打卡考勤、创新问卷、设计问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两委”班子有效撬动了该村人居环境大转变、产业发展大提升。

一人之力不足道,万人之力常有余。近年来,湛江市通过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乡贤联谊会、座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围绕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实际需求,发动鼓励乡贤和本土人才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麻章区太平镇百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敬砚针对当地产业特点,以“公益慈善+村级治理+产业帮扶”模式,盘活新乡贤资源,引入专家“传帮带”,开展农业技能和农村电商培训。吴川市驻村第一书记狠抓乡村振兴机遇,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充分利用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外出乡贤宽广的社会人脉资源,依托工商联和驻外商会,开展以商招商,善待乡贤,鼓励乡贤回乡投资。据统计,吴川市外出企业家累计回乡投资项目58个,总投资超过110亿元,已完成投资82.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6个。

(责编:朴馨语、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