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读懂广州“新活力”,讲好湾区“世界语”——大湾区国际传播座谈会在穗举行

2022年04月03日08:42 | 来源:广州新闻发布
小字号

原标题:读懂广州“新活力”,讲好湾区“世界语”——大湾区国际传播座谈会今天在穗举行

  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粤港澳大湾区逐渐吸引全球目光,作为湾区核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湾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4月2日,大湾区国际传播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多位重量级嘉宾从“创作者” “管理者”“研究者” “传播者”不同角度分享他们的实践和思考,就大湾区视野下的广州国际传播能力和岭南文化影响力提升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国际传播如何实现实力和魅力的“双提升”?与会者建言,广州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湾区文化认同优势,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有责任、有使命、有资源、有作为,关键是打通共同点、搭建连心桥、丰富工具箱、提升硬实力。

  创作者说

曹雪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

以设计为媒讲述中国故事

冰墩墩后有新作品

  从扎根本土得到赞许,再到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产生反响,曹雪认为设计首先要从身边开始,服务于这座城市,服务于周边。而做好传播的前提是注重内容的打造,与此同时传播本身也要形成IP。

  曹雪总结了冰墩墩成功的三要素,分别是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一是熊猫已经成为中国象征性的文化元素;二是艺术性表现在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当它同时拥有前两者后,商业性也是水到渠成的,也就是“好卖才是硬道理。”

  曹雪透露,正在陆续进行其他大型活动的视觉形象设计工作。“虽然我们只能向冰墩墩说再见,但只要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在,会创造出更多奇迹。”

 

林帝浣

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用动漫的方式做好外宣

广东多项IP需加强传播

  “广州在全国范围来说是重要的动漫产业基地。动漫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利用动漫的方式去做好外宣、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林帝浣认为,广东不少动漫IP都很有特色,但是在海外传播方面还要继续努力,需要尝试探索新的方法。

  林帝浣表示,近年来收集动漫卡牌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广泛追捧,有国内的卡牌生产商曾坦言,目前购买的卡牌形象版权多半来自日本,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国漫崛起。

  林帝浣建议,可将卡牌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疗愈的一种方式,通过相应的漫画让青少年对抗抑郁、对抗焦虑和压力。

  管理者说

陈旭

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

  首设“十四五”规划展览

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在广州“十四五”规划主题展现场,设有创新之城、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等展厅,展示广州迈向2035年的目标: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在国际传播中,城市经济发展传播是独特的话题,它常常过于宏大又难以展示。通过打造这个全国首个主要城市‘十四五’规划展,我们做了小小的探索。”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分享道。

  陈旭建言,要把读懂广州作为读懂中国的一个切口,除了“十四五”规划,还可以讲好广州营商环境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广州故事,从而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需要载体,他建议谋划建设综合性的粤港大湾区国际传播中心,同时加强对驻外传播平台的建设

 

郭伟华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加强国际传播

提升广交会影响力

  去年,第130届广交会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向世界交出了一张“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的中国答卷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对会展业发展和中外企业的经贸合作交流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要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合力加强境内外传播,持续扩大广交会的品牌影响,更好发挥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作用,保持对全球企业的吸引力。”郭伟华分享。

  在传播媒介和宣传渠道方面,广交会充分利用“2+9”官方宣传平台和“8+5+1”全球新媒体集群,并通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我驻外经商处、180多家全球战略合作工商机构向采购商传递资讯,组织系列供采对接和贸易推广活动。“同时,我们更多地利用‘外媒外嘴’壮大传播声势,讲好广交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郭伟华说。

  研究者说

陶韶菁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以文化自信讲好湾区故事

打造国际传播广州模式

  陶韶菁建议,在内容生产、平台分发、受众分层、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环节上,要以传播新技术为支撑,把握其高度技术驱动性,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等等特征,打造国际传播“广州模式”

  她还透露,接下来,华南理工大学将重点打造国际传播理论工程、国际传播示范工程、国际传播人脉工程、国际传播人才工程等“四大工程”。“我们希望未来能成立国际传播的高端智库,把广州模式和话语体系清晰地表现、建档和构建出来。”

 

段淳林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用“工程师思维”助力国际传播

数据驱动也要内容为王

  在段淳林看来,可以在“内容编辑思维”上增加“工程师思维”,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建立一套精准的国际传播系统,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计算国际传播能力”

  “这不仅是数据驱动,也需要用户驱动、内容驱动,而且必须内容为王。例如‘冰墩墩’可以成为国际传播‘元宇宙’中重要的设计元素。”她说。

  段淳林还提出,把企业和它们的品牌、产品纳入城市国际传播的主体中。“产品出海、品牌出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城市形象的出海。企业不仅在输出产品,也是在输出中国的形象。因此提升企业传播能力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侯迎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用好广州纪录片节平台

向世界展示立体湾区

  2020年,侯迎忠带领团队根据182家外媒数据完成了一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舆论研究。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舆论中存在“经济形象突出”“偏重中心区域形象构建”“精英阶层话语叙事”“正面形象稳定”4个特点

  他建议,深挖历史文化根源、创新形式展现湾区人文风貌,强化区域联动、以中心城市带动湾区形象拓展,深化公共传播意识、多元化主体参与共塑湾区形象,精准投放议题、满足国际受众需求。

  侯迎忠认为,纪录片以其较强的的真实性,正成为中国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一抹亮色。“广州有国际纪录片节这个很好的平台,纪录片出海是一个提升湾区、广州立体形象的手段。”

 

罗昕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广东省新闻金钟奖获得者

广州新闻发布会已成为

广州城市形象名片

  罗昕介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团队对于2020年至2021年期间的417场广州新闻发布会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发现广州新闻发布会具有反应迅速、发动广泛、专业规范、科学权威、紧接地气、引导有力等特点。“广州新闻发布会已成为广州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和窗口。”

  罗昕认为,做好国际传播应该要建立全主体、全流程、全渠道、全效果的“四全体系”,广泛发动公众传播。对此,他建议创办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新闻发布(国际传播)大赛,创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论坛暨榜样青年评选,扶持培育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意见领袖计划,邀请西方主流媒体、华文媒体、国外名流、在穗普通外国人士讲好中国故事等。

  传播者说

彭小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湾区广东总站、大湾区总站编委

在“湾区所愿”和“受众所需”间

寻找“最大公约数”

  国际传播的目标是什么?彭小毛用“一出两进”概括。“产品出去,意味着外国人对中国制造有信心。外资进来,是对营商环境、商事制度和经济体系的更高一级的认同。人才进来,则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认可和信心。”

  彭小毛提出遵循“最大公约法则”,在“湾区所愿”和“受众所需”之间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先明确传播对象,针对外国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来设置话题。

  同时要着重建立国际传播话语权。“在营商环境的国际评估体系中,没有纳入很多大湾区营商环境的亮点,例如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物流体系、强大的治理能力等。我们是否建立自己一套评估体系?确立话语权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周强

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

增强“岭南文化自信”

传播立体全面的广州

  “此刻,我们正处于做好国际传播的一个最好的时期。”周强建议,增强“岭南文化自信”,塑造“三觉”广州。

  在周强眼中,开放的千年商都是广州城市底色。在岭南文化中,广府文化特别“生猛”,这是在港口城市地理格局中,与西方海洋文化交流交汇形成的。

  如何呈现这种文化特质?周强提议,通过味觉、听觉、视觉,展示广州的美食、音乐、建筑等不同文化精粹,从而呈现立体的广州和立体的岭南文化

 

吕绍刚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网广东公司总经理

建立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

常态化合作机制

  吕绍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协同机制。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具有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也有作为一个领头羊的使命和责任,要主动推动大湾区城市的内部协同。

  二是要统筹好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关系。在传播好广州的国际化形象、传播好大湾区形象过程中,需要把地方媒体的新闻接近性和中央媒体的政治优势、平台优势、传播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此外,他还建议要着力传播好人文湾区的重要主题。“广州如何引领人文湾区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实力,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任天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发挥财经媒体特色

提升全球经济话语权

  任天阳认为,要发挥财经媒体和全媒体特色,以国际化视野来提升我国的全球经济话语权,用财经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财经新闻是海外精英人士和海外投资机构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个窗口。”任天阳介绍了一批成功经验,如打造海外宣传矩阵,积极抢占国际舆论话语权;加大海外采编力量布局,派驻外记者,推出视频栏目;与中国香港的媒体和金融机构推出粤语节目;打造高端论坛,搭建大湾区企业和国际资本对话的平台。

  文字丨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方晴、张姝泓

  编辑丨一点 陈晨 龙翠珊 一心 肖琦璇

  出品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责编:陈育柱、李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