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东频道

深圳龙岗:昔日岗头革命烽火 今朝云谷创新火炬

2021年07月19日08: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昔日岗头革命烽火 今朝云谷创新火炬

  龙岗大运新城。

  龙岗天安云谷。

  甘坑客家小镇。

  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

  日前,“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系列采访活动第六站走进龙岗区。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举办、龙岗区委宣传部承办,来自中央、省、市等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访团,用一天时间,走访了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岗头社区暖蜂驿站、吉华街道甘坑客家小镇、南湾街道南岭村、平湖街道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重温这片红色热土的感人革命故事,看革命老区如何蝶变为科技新城,感受“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见证“品质龙岗 幸福家园”美丽蝶变。

  革命老区迈向科技新城

  当天一大早,采访团来到位于坂雪岗科技城核心区的天安云谷,作为深圳市“十二五”“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天安云谷是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特区一体化示范项目,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理念规划,强调“开放、协作、共享”时代精神的国际化产城社区。

  走进天安云谷鳞次栉比的写字楼,记者发现里面大有乾坤。“点点控、总裁驾驶舱”等智能智慧平台,将本地和外部资源、服务置于云端,为企业与人才提供智慧化运营服务,万物互联智慧园区带来的科技感让人印象深刻。殊不知,这样的科技新城,曾经还是一片革命老区。

  “岗头是龙岗有名的革命老区,70多年前,岗头燃起抗日革命烽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20名优秀儿女的生命。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球500强企业华为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深圳市岗头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陈小明在天安云谷,向采访团介绍起岗头如何从革命老区蝶变为科技新城的历程。“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春风吹遍深圳大地。在龙岗区委区政府带领下,岗头社区乘势而起,科技新城天安云谷应运而生。”

  如今,天安云谷通过城市更新实现了从“三来一补”的低端制造业到智慧型产业集群、从老旧城中村到新型产城社区的转型升级,促使片区产值增加近800倍,实现了岗头社区的腾笼换鸟。目前天安云谷已集聚高科技企业540余家,形成了智能硬件、数字创意、绿色环保等产业生态圈。

  来到采访的第二站,坂田街道岗头社区打造的暖蜂驿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记者在现场看到,驿站里面摆放着桌椅供快递外卖小哥们休息,有充电器可供手机充电,甚至还有按摩椅提供。据了解,今年4月,坂田街道党工委借助龙岗区“暖蜂行动”契机,进一步完善落实关心关爱快递小哥举措,引导快递小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快递小哥量身定制服务,并挂牌成立岗头社区暖蜂驿站,为快递小哥提供免费茶水、手机充电、应急药品、防疫物资等23项服务。同时建立了暖蜂书吧、暖蜂课堂、暖蜂小屋等功能室,让快递小哥有个休息歇脚地。

  岗头社区党委副书记王震介绍,岗头社区目前共有快递物流网点33家,快递小哥约400人,为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社区还联动30余家爱心商家加入到暖蜂行动中。“社区党委还开展了交通安全宣讲、健康管理讲座等系列活动,帮助快递小哥提升知识技能,这也是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客家老村变身特色小镇

  位于吉华街道的甘坑村曾是脏乱差、逢雨必涝的客家老屋村。如今这里随处可见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传统手工作坊里“客家腌面”美味飘香,一个古朴典雅、恬静闲适又极具发展潜能的特色客家小镇正在崛起。

  甘坑古炮楼院建于1919年,是客家人聚居的标志性建筑。据当地90多岁的彭老先生介绍,他父辈勤勉持家,家境殷实。当时,甘坑一带经常遭到土匪抢劫,其父亲建炮楼自卫,防范土匪的侵扰,炮楼成了村民的保护神。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曾生任惠宝纵队总司令时,在甘坑发展党员,动员当地人民参加抗日,在与日军作战中不幸中弹,负伤后留在甘坑养伤,在疗伤时期,甘坑人民给予他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2013年,甘坑古炮楼院被龙岗区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吉华街道办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与修缮,将甘坑古炮楼院打造为红色教育纪念馆。

  在甘坑博物馆,龙岗区则以“客家民俗文化”和“甘坑客家小镇”为主题,通过展示客家人迁徙历史、甘坑村客家人人文风貌及客家农耕民俗用具,鲜活呈现了客家人的历史故事,传承和弘扬甘坑本土客家传统文化。

  “甘坑是一个拥有350年历史的古镇,考虑到甘坑老村周边生态环境优良,甘坑村尝试把位于地势最低处的老村改造成古色古香的生态园,并请来客家商人江坤城以‘保护为主、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思路修缮村里的客家老建筑。”吉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5月,华侨城集团、甘坑客家小镇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投资打造“华侨城甘坑新镇”。

  华侨城文化集团入驻后,通过实施“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以创意、管理和资本介入,打造深圳本土原创小凉帽IP形象,挖掘客韵、婚庆、书香、凉帽、绘本五大体系,推动文旅融合和新型创意产业发展,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成为蜚声中外的客家文化特色小镇,成为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同时被评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贫穷山村建成富裕社区

  民知晓率,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线上,一批诸如井盖松动、路面坑洼不平、电单车乱停放、市容环境提升等问题,通过群众指尖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及时得到解决。近日,一位来自丹竹头社区的黄女士向平台发来感谢信,表示“通过平台反映的夜间乱摆卖噪音扰民问题得到解决,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线下,开展“书记直通车”活动,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挂点14个社区的党委第一书记下沉社区现场办公,全力推动多方协同,整合多方资源,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难点、痛点、堵点,为群众解决好“最后一米”的实事需求。

  目前,“‘南’事找我办”已收到街道辖区群众反馈的各类大小事400余件,均已经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答复。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社区……走进南湾街道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一个个国家级荣誉,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再次回放了南岭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

  据悉,南岭村面积仅4.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00多人。几十年间,南岭村资产从仅7000元到现在固定产达35亿元,人均分红从过去不到100元到现在的17万元,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成为全国闻名的社区。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介绍,“我们村在1982年拿到国家43万元的征地补偿费,村民们希望把钱分了,张伟基老书记从长远考虑,向村民们一个个游说,用这笔钱建起新厂房,引进港资建立工厂,拉开了南岭村转型发展的序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岭村屡次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来不断强调科技创新,攀爬高端制造高峰。南岭村的发展,也是深圳不断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缩影。

  “南岭村还在谋求转型,我们想既做房东,又做股东。”张育彪说,目前由南岭村投资的两家科创企业正准备在科创板上市,未来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如今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南湾街道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以“南湾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小程序作为互联网创新载体,推出“‘南’事找我办 ”办实事平台,以“群众提、干部找、书记推”三种渠道切实解决辖区民生问题、社情民意等居民关注事项。

  同时,各部门各社区通过微信群、入户走访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宣传“‘南’事找我办”栏目,提升市

  平湖山厦见证革命历程

  95年前,一棵古老的荔枝树下,一群年轻的村民向着党旗庄严宣誓。中国共产党成立5年后,在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偏僻的深圳平湖山厦,诞生了深圳地区首个基层党支部。

  无论是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期还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年代,近百年来,在党旗的引领下,平湖山厦的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为平湖这片红色土地书写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一行来到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回顾了深圳地区首个基层党支部——山厦党支部的成立以及东江纵队在山厦的革命斗争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在广东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时,一些山厦籍知识分子或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或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陆续回到家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中共山厦支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山厦社区党委副书记林秀琼介绍,从此以后,坐落于社区香山路25号的老祠堂(山厦党支部活动的重要场所),便见证了山厦革命历史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山厦人民百折不挠、丹心向党的不朽传奇。

  为了纪念那段光辉的革命历程,从2005年起,市、区和平湖街道拨出专款,按原貌进行大规模修缮,并辟为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09年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8月,被中共深圳市委授予“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林秀琼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计划对纪念馆进行扩建,增设展览内容,深挖红色资源,创新宣教形式,以更好的面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从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往南,沿着广九铁路线步行一公里左右,在林木青翠的小山边,矗立着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登阶而上,一方肃穆幽静的小天地出现在众人眼前。

  “历次革命斗争中,山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志士建立了鱼水情谊,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17位同志贡献出宝贵的生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纪念碑上有这样一段话,字里行间传唱着先烈的英勇事迹,透露出对他们的敬佩之心。6米多高的碑身正面镌刻有17位革命先烈的名字,而最引人注目的“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出自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之手。

  “碧血碑前思战友,舍身报国英名扬。昔日残垣皆已变,今朝华厦是君乡……”解放后,为纪念山厦儿女在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1984年7月,山厦乡人民政府建立了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

  如今,每逢清明节,平湖街道的干部群众、中小学生、驻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都会来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送上鲜花、默哀鞠躬,表达对先烈的深切悼念之情。(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龙轩)

(责编:张晨牧、陈育柱)
人民广东

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