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木偶戏:适应市场不断自我革新

2021年03月12日08:17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木偶“探路”

  结合木偶与人偶表演的剧目《垃圾大战》剧照。

  木偶剧《真假孙悟空》剧照。

  演员在台上操纵木偶演出。

  崔克勤

  吕敬贤

  黄小第

  广东木偶戏一直以来都不断培养着自己的“传承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经完成了数代木偶戏演员之间的传承。“广东省木偶剧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在别人还没‘睡醒’的时候,已经在全国独树一帜地进行新的探索了。”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崔克勤告诉记者。

  多年来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的木偶戏,在强调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年轻演员的发展空间问题,自然也成了广东木偶戏传承发展的一个关键,“需要各方的扶持,才能令更多的年轻人才涌入到广东木偶戏的文化传承当中,并留住这些人才,让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发光发亮。” 崔克勤说。

  今年正月十六上午10时30分,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开始了春节以来的第一场表演——人偶剧《再见灰姑娘》。在剧场内有不少的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到现场观看。“我们经常会买第一排的位置,孩子受到的干扰更少,专注力也会更高。”一位妈妈告诉记者。记者发现,在剧场内,大小观众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转型也需保留根本”

  1956年,广东省木偶剧团创办成立,集结了一批来自粤西的木偶表演和木偶雕刻艺人,以及一批新文艺工作者。

  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全面继承了我国木偶戏的优秀传统技艺,并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使岭南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从木偶造型、道具服饰、操纵表演技艺到音乐唱腔、舞美、灯光等,都努力追求艺术的和谐统一,逐步形成独特的岭南木偶艺术风格。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广东木偶戏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广东木偶戏表演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原广东省木偶剧团)艺术指导崔克勤回忆,从1975年进入广东省木偶剧团,他那时已经见证过木偶戏的“辉煌”,而当时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木偶戏也同样需要适应市场。

  “那时我们就排了许多小节目,到宾馆、歌舞厅、酒楼等场所进行演出。”崔克勤告诉记者,那时他们排的既有针对剧场的节目,也有针对广场、歌舞厅、宾馆、酒楼的不同类型节目,大量节目的出现也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同样也是由于市场的需求,不少的木偶剧团后来也走上了另一条路——人偶剧逐渐代替了木偶剧。” 崔克勤表示,相比较木偶剧,人偶剧当时更加受到观众的青睐,所以许多木偶剧团索性就“转型”成了人偶剧团,不再排木偶剧了。“这点广东省木偶剧团还是比较清醒的,木偶戏是根本,尽管创作了许多人偶+木偶的剧目,但是招牌的剧目仍然是木偶剧。”

  “任务是传承并扎根”

  随着木偶戏观众市场的“低迷”,木偶艺术的传承也遇到了挑战。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广东省木偶剧团也开始了“传承者”的培养。

  “我是1990年进入广东省木偶剧团的。”今年52岁的演员吕敬贤告诉记者,他最开始是由广西木偶剧团代培的,但是由于广西木偶剧团在学校毕业招收时并没有太多名额,所以包括他在内的8个同学就进入了广东省木偶剧团。

  此后过了几年,广东省木偶剧团再次招人,今年43岁的演员黄小第则是在那一批被招进剧团。他告诉记者,当时是1994年,广东省木偶剧团前去招生,用代培的形式培养木偶戏的传承者。“那个时候招收我们的时候有一些较优厚的条件:如果招到你,读书三年的学费团里出,读完之后如果聘用你的话有广州市户口,还会跟团里签约。”

  “不过当时这个门类还是有些偏的,所以读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挺忐忑的。”黄小第回忆,当他开始学了之后,才发现木偶戏艺术的魅力所在,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当时我们的任务还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把木偶艺术传承下来,扎根这门艺术,没想到我一干就干了二十多年。”

  传统木偶戏的“自我革新”

  崔克勤告诉记者,他参与排演的最后一部戏是2008年的木偶剧《真假孙悟空》,那也是当时对木偶剧适应市场的一个有益探索。

  他介绍,广东木偶戏以往是用杖头木偶来表演粤剧,但由于后来到剧场的许多都是新广州人,所以如果木偶戏还是只说粤语,就很难吸引到他们。“我当时排《真假孙悟空》的时候就要求演员们讲普通话,包装也是现代的,整个戏剧呈现的节奏感也是现代的,唯独表演还保留广东杖头木偶的特色。”崔克勤说。

  此外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的剧目就是《哪吒》,其中不但以广东杖头木偶为核心元素,而且融入了提线木偶、皮影等其他表演;在舞台方面,不但有封闭式的舞台,也有开放式的舞台。崔克勤介绍,《哪吒》从剧本上就已经很创新:将现代孩子的经历融合到神话故事中,一下子将古代与现代拉近了。“像后来的剧目《垃圾大战》是超现代的表现手法,而《神奇之旅》则运用了旋转舞台,让舞台上的木偶能转起来,你说那个戏多好看。”崔克勤说。

  “文化自信”带来发展契机

  “我觉得整个木偶界变化最大的,就是国家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后,加强了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传承。”崔克勤说,在木偶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各个级别的传承人每年也会得到一定的经济扶持,直到那时,他又找回了木偶传统艺术的那份自信。

  此前由于市场的需求,国内不少的木偶剧团用人偶剧逐渐代替了木偶剧。“其实我们木偶界叫人偶剧为‘快餐剧’。”崔克勤说,自从国家强调“文化自信”之后,许多木偶剧团又开始重新重视木偶剧,将木偶剧重新作为剧团的主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哪吒》《垃圾大战》《神奇之旅》等,就是木偶戏一个新的创新和突破的很好尝试。” 而他也欣喜地发现,年轻一辈的家长们开始和孩子一起进入剧场观看木偶戏了。

  吕敬贤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木偶戏,“上海戏剧学院有一个木偶戏的专业,出现了200多人抢一个学位的情况。”

  他告诉记者,观众群体也逐渐发生着改变。从一开始他们到珠三角各地的村班演戏,再到现在到剧场里演戏,观众群体已经从成年人向着青少年儿童转变。

  “我们剧团除了给儿童表演以外,也会顾及成年人的思想和欣赏水平。”吕敬贤说,所以近些年剧团排的戏大多属于老少咸宜的那种。

  他介绍说,现在排的虽然是传统剧目,但是他们运用了现代科技中的一些视频、舞美、灯光、造型等手段,将现代元素融合到木偶舞台,同时也会将现代人的思想与木偶相融合。“木偶的特点就是,人能我能,人不能我也能。”

  年轻演员的“新压力”

  “我记得当时剧团的位置还是在西关大屋那边,有点像七十二家房客那样的建筑里,现在环境已经好了许多。”黄小第告诉记者,由于发展空间的原因,他曾经也想过自己出来做生意的,后来也真的出去走了一圈,但他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木偶戏,所以就回来剧团沉下心来做艺术了。

  崔克勤也坦言,如今剧团的收入水平对于入行没多久的年轻演员来讲,压力是挺大的。今年24岁的黄华东是2011年入行的年轻演员,他告诉记者,木偶戏演员在表演的行当来讲,辨识度并不是很高,大众对木偶戏的关注度相对而言也不如其他剧种。

  崔克勤介绍,如今广东省木偶剧团已经改制成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完全靠市场来吃饭,近一年来在疫情的影响下,演员的收入难免也受到影响。

  崔克勤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强调“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承也进一步受到重视,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提高从事木偶艺术工作者的待遇。

  28岁的演员杨旭迎是广东汕头人,毕业进入剧团已经有八九年的时间。当年跟她一起学习民族舞专业的同学,有不少在进入剧团后又重新回到了舞蹈专业,而她则坚持了下来。“在团里关系比较简单,也很快乐。”杨旭迎表示,木偶戏要一代代传下去,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也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

  传承木偶戏需各界扶持

  对于年轻演员的发展空间问题,吕敬贤等老一代的木偶戏演员也都看在眼里,而他们能做的除了提供表演机会,更多是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比如说有些出国演出、比赛演出之类的机会,多让这些年轻演员参加,展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吕敬贤坦言,作为传统艺术,木偶戏毕竟吸引的观众数量有限,只通过市场“活”下去也是挺难的,所以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关注到木偶戏并给予一定扶持,这对能够留住年轻的木偶戏演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也在努力自我提高,想办法去适应市场的需求。” 他解释,演员们在排戏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

  此外,吕敬贤觉得,年轻演员们对于这份事业的热爱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这份事业非常非常热爱,才能真正地融入进去,并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

  “我们还是在用感情把他们留下来,在年轻演员中,还是有很多人是真正喜欢这门艺术的。”(文、图/记者 张丹)

(责编:张晨牧、陈育柱)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