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评委解读“广州出品”获奖缘由

2020年12月15日13:42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广州有“足够的文化准备”

  叶嘉莹在《掬水月在手》中吟诵古诗词

  金鸡奖“最佳儿童片”《点点星光》工作照

  在11月底举行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广州本土出品电影时隔9年再夺金鸡,《掬水月在手》《点点星光》分获“最佳纪录/科教片”和“最佳儿童片”奖项。这两部作品凭何获奖?这次获奖又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何种启示?

  近日,本届金鸡奖评委——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在广州接受了媒体专访。他认为,广州电影获奖的背后是广州多年来的文化准备,“斩获双奖绝非偶然”。

  “冷门片”胜在有人文力量

  今年,金鸡奖首次将科教片和纪录片“二奖合一”。在比往年更为激烈的竞争中,《掬水月在手》赢得了“最佳纪录/科教片”荣誉。对这部文学纪录片,金鸡奖评委会官方评价如下:“影片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将其个人生命与千年中国古典诗词交织在一起,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追寻生命的价值。导演将叙事、述志与写意融为一体,以诗境表现叶嘉莹的一生及其精神世界,是一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兼具艺术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的作品。”

  与很多年轻观众因这部电影才初识叶嘉莹不同,汪天云在青年时代便曾接触过叶嘉莹的诗词教育理念,更曾亲耳听过叶嘉莹的演讲,但《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仍然带给他震撼。他认为,这部看似“冷门”的作品最终能获奖,胜在它具备一种“既清新又浓郁的人文力量”,“它所传递的叶嘉莹先生的那种兼容的价值观与审美方法,恰恰是当下全人类所共同需要的”。

  广州电影获奖“绝非偶然”

  “对《掬水月在手》的获奖,评委们还是比较有共识的。”汪天云在广州透露,今年“最佳纪录/科教片”的提名影片中不乏重大选题,但最终却由一部题材稍显“寂寞”的纪录片夺得奖杯,原因或许正是因为优秀的人文类电影在当下太少见。

  创作一部像《掬水月在手》这样的电影,汪天云认为起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文化准备;二是耐得住寂寞;三是有资格与叶嘉莹这样的文化巨匠进行对话。”这三点中,他尤其强调“足够的文化准备”。《掬水月在手》的出品人毛继鸿也是知名品牌“方所”的创始人,汪天云笑说:“广州是个极有文化的地方,这一点在我走进这家书店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广州电影在近十年的沉寂后再获金鸡也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广州这座城市多年来不懈的文化准备。”

  儿童片《点点星光》喜获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在汪天云看来同样有规律可循。他认为,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在广州的经年积累和广州在动漫领域的遥遥领先,都为儿童片在广州的生长打下了结实基础,“有一部作品脱颖而出,是早晚的事”。

  广东是一座电影的“富矿”

  “广东是一座电影的富矿,这里有很多人、很多故事可以拍。”汪天云说,《掬水月在手》的成功让他看到这里是一片适合人文电影生根发芽的土壤。“人文电影从来都是‘既冷又热’,只要找准人群,‘小众片’也能找到足够多的观众。”他建议,接下来《掬水月在手》应继续开拓大中学生市场,“长期放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不久前于广州举行的“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上,来自京穗两城的多个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提出文学与电影联动的发展模式。在汪天云看来,该计划的提出既精准又及时:“在人文湾区的背景下,广州一定是文化产业的先锋。”

  汪天云认为,广州的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已具备两大优势:“一是先进的电影技术,广州动漫的发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二是观众储备,广州是票仓城市,而且每年都有新的人群在涌入。如今再加上广州对电影原创性的重视,广州电影产业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记者 李丽)

(责编:张晨牧、李语)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