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020年09月10日09:36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广州市黄埔区铁英中学是一所今年刚建成的学校,开学都一天,新教室、新体育场迎来了这里的第一批学生。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实习生 刁慕凡 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0年入学典礼拉开序幕,新生精神饱满参加开学典礼。 资料图片

  日前,广东省文明办、省教育厅下发《关于2020年广东“最美教师”的通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邓山等50位教师被评为广东“最美教师”,在教师节前夕悉数亮相。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18年教师节前夕,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认识,对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两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广东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立师德 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萍萍在家吗?看你来咯。”今年3月,因疫情影响,停课不停学期间,云浮市郁南县大方镇中心学校二年级数学教师陈成强到学生家送课上门,让没有移动终端和网络条件上网课的学生也不落下课程。

  为了保证上网课和送课上门两不误,陈成强利用中午午休和下午下班的时间到不能上网课的孩子们的家里,保证每周2次送课,一直坚持到返校复课。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广东众多教师勇挑重担,有人坚持为停课不停学来回奔波,有人毅然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有人坚定地扛起了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师德”二字。

  “两代师德一起抓,赢得桃李满天下”。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教育情怀和师德师风培养。该校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江树镇说:“教学是一份良心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是对每一位克服困难、在家认真求学的学生的最好交代。”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

  近年来,广东省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其中,两年前省委、省政府在教师节隆重表彰1757名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特级教师;去年全省共有29个集体、136人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当好体育老师,就要有担当,有作为。不论条件如何不被满足,都不能退缩,不能放弃。因为在你面前的,是那么多双渴求的眼睛。”广州一所乡村小学——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的体育教师赖宣治用一根跳绳改变了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命运,培养了20多名世界跳绳冠军,帮助不自信的孩子们找回自信。他也因此获得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和赖宣治一样,近年来,广东各地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楷模——

  广东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自2017年开始举办寻找广东“最美教师”活动,用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2020年,全省遴选出50名广东“最美教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省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广州连续3年举办“致敬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表彰活动,每年从20多万教师中遴选出10名“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激励教师们爱岗敬业,引导教师们潜心教书育人。

  佛山举办2020年寻找佛山“最美教师”活动,大力宣传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展示教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广东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和第一要求,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使广大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

  提素质 教师培养和培训“双管齐下”

  日前,由梅州市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南粤名师大讲堂走进梅州暨励教讲坛春季系列‘云’会讲”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梅州市第一批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市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代表共约300人通过视频直播线上参与活动。

  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师,优先发展教育也必须优先建设教师队伍。近8年来,省政府每年投入5亿元深入实施“强师工程”,通过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这两条基本途径,全面提高教师质量。

  ——推进“新师范”建设,广东省培养一批优秀师范生走上讲台。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师范”建设,并于2018年初制定印发《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要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改革广东新模式。广东省提高师范专业生生均拨款标准,将省属高校师范生拨款系数提高到1.25,2019年折算后普通本科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5000元;构建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11个师范院校与21个地市“组队”,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今年7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名单》,广东高校有11个专业(本科)通过第二级专业认证。此外,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等25个专业(本科)已被授予第二级专业认证;南海实验中学教育实践基地等287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成功立项。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东省带动一批年轻教师成长为名教师、名校长。

  广东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已建成10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2018年起分3年计划安排约10亿元建设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推动省、市、县整合培训、教研、电教、科研等相关资源建设本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按2%的比例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市级按10%的比例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同时,广东省在教师的培训模式上进行改革探索,积极推动“研训一体、精准研修”,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带动和启发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

  进一步促进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至2022年广东省将大力实施“三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工作。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有关高校与“三区”各县(市、区)对接,按照问题导向、一县一案等工作原则,针对不同县(市、区)的实际,坚持“一对一”问诊,制订详细可行的“一县一案”,开展订制式培训,引导推动珠三角地区优质培训资源向“三区”各县(市、区)下沉倾斜,侧重解决“三区”教师教学基本功较为薄弱、对新教材熟悉程度不够、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问题,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

  当前,广东省全面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落地实施,重点关注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各地市将配合省级试点校建设工作,实现每个县区每个学段至少有一个试点校。同时建设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服务平台,记录教师学习信息用于数据分析。”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省教育厅针对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问题,将指导各地市探索制定“结对帮扶”计划,发挥试点校的示范作用,采用“名师远程课堂+网络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培训模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补短板 为农村地区培养“带不走”的师资力量

  “我们从中考排名12000名内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中招录了733名定向培养生,为农村教育发展储备了一批优秀师资。”河源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河源从2014年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工作,采取免费入学,委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农村小学服务8年的形式。去年,首届委培毕业生共94人全部分配到生源地农村小学任教;今后,每年都将有100多名委培生毕业并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

  广东教育多措并举,加人、加钱、加政策,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补上教育“短板”。

  早在2018年起,广东实施全省层面的“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省财政在生均拨款基础上每人每年安排2万元培养经费(研究生3万元),已招录约5000名公费定向培养对象在校培养。

  根据省教育厅等4部门于今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施办法》,公费定向培养模式分四种类型: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幼儿园教师;高中起点四年制培养本科学历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本科(或同等学力)起点两(或三)年制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高中阶段教师;探索初中起点六年制培养本科学历层次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首批13所高校承担培养任务,培养对象可免缴学费、住宿费、军训服装费、教材资料费、实习实践费和体检复查费,并按照一年10个月、每月800元的标准领取生活费补助。毕业后,他们将被安排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及惠州、江门、肇庆等地市71个县区的学校任教不少于6年。

  引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广东还鼓励老教师到农村“发挥余热”。去年广东启动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讲学,省财政每人每年安排2万元工作经费。目前,已招募到108名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讲学支教。

  为农村补充师资力量,不仅要“引得来”,还需“留得住”。

  广东深入实施并完善“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2018年起退费标准从原来每人每年6000元上调到8000元,特殊教育、艺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提高到12000元。该政策自2008年实施以来,已为农村学校补充4.7万名合格教师,其中98%在期满后继续留在当地任教,成为一支“带不走”的农村教师力量。

  为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深入开展“三区”教师专项支持计划,2017年以来,省级派出支教教师1600人次;开展名教师、名校长送教下乡行动,每年开展活动上千场,受益乡村教师12万余人。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而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步,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贫困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天河区车陂小学校长詹雯与贵州纳雍结下不解之缘,从1个星期到3个月再到3年,3次延长帮扶时间,被纳雍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校长妈妈”;

  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中数学教师李角猛在普通高中教育的战线上默默耕耘了38个年头,在57岁时勇挑重担远赴贵州罗甸支教,如同明灯一般照亮罗甸孩子前行的道路;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江富强被派驻梅州市黄塔村,帮助该村提前半年退出省定贫困村,贫困户100%达到了稳定脱贫的标准……

  可见,广东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位位教育扶贫的典型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欠发达地区补上教育“短板”。

  强服务 高校教师成科技创新“尖刀连”

  8月30日上午,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研科学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开展的无人农场试验迎来收获作业。罗锡文介绍,该无人农场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全程全面机械化,将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未来,该项技术有望被推广至全国。

  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尖刀连”,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广东省培养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着力打造创新团队。仅2018至2019年,广东省本科院校就新增“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0名、珠江学者280人。

  “李泽胜老师2013年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到我校任教,在短短7年间就成长为所在团队的科研骨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以老带新,认真做好教学科研传帮带工作,使青年博士更快地融入团队,提升团队协同效应。

  建好高素质、高层次教师队伍,不仅要外引,还需靠内培。广东省高校为青年教师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扩展培育机制,为教书育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青年教师的热情得到释放,效率大大提高。

  “学校领导很重视留住人才,惠州宜居的城市环境也吸引了我。”去年,有高校向惠州学院的年轻教授许鑫抛出“橄榄枝”,他一度向学校提交商调函。“校领导得知后主动与我谈心,为了创造发展条件。我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后,学校还及时配套了科研经费支持。”由于惠州学院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惠州市优越的城市环境,许鑫最终选择留下来,还有多名博士调离后不久即要求回校工作。

  再创新 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迈向深水区

  广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

  韶关是广东第一个以市为单位全面开展“县管校聘”改革的地区和全国改革示范区。韶关乐昌制定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通过多种交流轮岗形式,逐步实现学校之间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和骨干教师比例大体相当,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效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有序流动。

  教师在县域内的有序流动,有利于缩小城乡、校际教师队伍水平差距,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送去新鲜血液,更有助优秀教师主动选择“舞台”,一展抱负。这场“县管校聘”改革,打破了教师在学校之间交流轮岗的壁垒,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活力。

  广东还积极推进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县域内定期交流轮岗的刚性约束机制。2018至2019年,全省9.1万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约占公办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2.3%。

  “县管校聘”为基层教师编制管理“松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则打破了“天花板”,给教师们提供了上升通道。

  在建立健全分级管理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广东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2016年将高级以下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地市,2018年将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给广州、深圳。

  今年7月8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江伟英老师等225人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成为中小学里的又一批“教授级”教师。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成为广东教育系统简政放权的一个缩影: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高水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落实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向高校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目前全省共140所高校完成教师职称制度文件备案,114所高校完成了改革后首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并报备了评审情况和评审结果。

  2018年起,广东建立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每年都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在2020年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中,教师队伍建设评价内容权重最高,市级达到20%,县级达到26%。

  “改革的目的是释放活力,但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放松监督。”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统筹推进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畅通教师职业发展的渠道,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持续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记者 钟哲、马立敏)

(责编:张晨牧、李语)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