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治理现代化 先行示范再出发

2020年08月25日21:17  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人民网深圳8月25日电(张东方、李申)前海湾畔,风起潮涌,200多栋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这里被称作“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一年一个样”的变化速度,让香港青年陈升更加坚定自己落脚前海的创业梦想。

  光明新城,热气腾腾,9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蓄势崛起。这里被定位“世界一流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让工作在这里的林鹏强烈感受到新时代特区建设的火热氛围。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40岁生日。

  新时代,再出发。一西一北两个繁忙的场景,是深圳在“双区驱动”背景下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的缩影。

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可集中办理1000多项服务事项。刘淞菱 摄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步入怡海大道,一组看似集装箱的临时建筑引人注目。这里是前海管理局办公楼。在这里,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创新推出:在全国率先推出商事制度改革;国内首创跨境金融政策体系;国内首创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

  十年来,前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73项,其中全国首创和率先22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8项,成为新时代“制度创新策源地”和“改革开放试验田”,已吸引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24家。

  在深圳的“城市窗口”——行政服务大厅,智能化服务令前来办事的唐先生很是欣喜。唐先生是南山区一家互联网公司员工,前来办理跨境电商相关手续,微信扫码、填写信息、线上审批、完成注册......“原来以为挺麻烦,至少要跑个好几趟,没想到几分钟就搞定。”

  “通过‘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市民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刘佳晨说,服务大厅已有36个职能部门入驻,可集中办理1000多项服务事项。

  优化政务服务,深圳市打出“组合拳”:上线“i深圳”统一政务服务平台,不断刷新“不见面审批”“全城通办”范围;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人才引进等领域212个事项“秒批”;打造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品牌,实现90%行政许可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

  近年来,深圳更是把营商环境改革当作“一号工程”来抓。

  2018年2月,深圳推出“营商环境改革20条”,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今年3月,深圳又在商事登记等14个重点领域推出210项改革举措。

  “深圳给企业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从审批事项的改革到政务效率的提升,都是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

  得益于营商环境改革,深圳市场活力持续迸发。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深圳新登记企业15万户,同比增长14.9%。截至6月底,深圳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40.6万户,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群众和企业办什么事烦,就把什么列入改革的范围;办什么事难,就把什么纳入必须解决的范畴。未来,深圳将以更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让创新创业人才拥有更优质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企业安心扎根深圳,做强做优做大。

深圳光明科学城效果图。

  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深莞交会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重大项目接连开工,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这里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光明区区长刘胜说,以前人们常说光明偏远,尤其是科学城启动区板块。现在高速连接了,地铁通车了,光明在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凸显出来了,成了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的集聚区。

  一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光明科学城肩负起重要使命。

  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版图,光明位于深圳的西北向,处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广深港高铁线和即将开通的赣深高铁线均从光明经过。按照规划,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将建设“一心两区”(光明中心区、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其中装置集聚区是重中之重,六个大科学装置等均集聚于此。

  一流的科学城需要一流的大学支撑。目前光明区引进两所研究型大学,一所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日前刚迎来2000多名学生报到;另一所是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这是一所高起点的研究型大学,将在今年开工建设。

  8月18日,在大科学装置区,备受瞩目的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开建。“这是光明科学城开工建设的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设施。”光明区发改局副局长张玲说,此前,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大科学装置设施已动工建设,而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建设也在抓紧推动。

  落户光明的大项目,还有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科技馆(新馆)等。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深圳落实国家战略,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事关深圳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光明科学城要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好的规划、最好方案全力把光明科学城规划好建设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今年4月,深圳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政策加持下,光明科学城加速崛起,逐渐成为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支撑深圳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创新引擎”。

治理后的茅洲河水清岸绿。 刘淞菱 摄

  变“痛点”为“亮点”

  8月25日上午,深圳湾口岸秩序井然。一群从香港过来的旅客完成各项检测,正在等候汕尾的专班。“每天往来1000人左右,比以前少了很多。”口岸安保工作人员老彭说。

  今年3月,深圳出现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严防境外输入”的警报全面拉响。深圳湾口岸,开始成为深圳抗击疫情新的“主战场”。海关、边检、口岸、应急、医院等工作人员一起,筑成口岸战疫防线。

  郑茜,深圳湾海关法规科科长。每天100多个电话,让她的喉咙近乎嘶哑。赵磊,龙华区司法局办公室科员,被抽调至深圳湾口岸增援,负责将目的地为龙华区的旅客由口岸送往属地社区。每一次转运,他都面临被传染的风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没想太多,就想着把工作做好”......战斗在一线的英雄们不畏风险,逆行而上。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对深圳城市治理最直观的一次检验。

  40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如何解决城市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治理现代化。”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表示。

  新形势下,特区治理如何升级?近日调研采访中,茅洲河、南头古城、维珍妮工业园给出一些“新答案”。

  茅洲河上游,燕罗湿地公园段水清岸绿,水鸟翻飞,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是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为了将这条“黑水河”治理好,深圳市推行全流域雨污分流,逐个小区、逐栋楼宇、逐条管网排查改造。

  “2016年以来,茅洲河治水投入344亿元,新建污水管网2008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628个。”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经过5年持续治理,茅洲河已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

  南头古城里,南北街装扮一新,店家们都在准备着8月26日开业。“以前就是个城中村,改造后成了文化街区,环境好了,希望以后生意会更好。”营业25年的老牌名店“九街糖水”负责人林女士说。

  南头古城又称新安古城,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改造前各类房屋992栋,建筑种类多,利益盘根错节,古城改造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南山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2018年,深圳市将南头古城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南山区政府下达“一号任务令”,推进古城建筑全面统租、街区建设和文化业态升级。

  玉湖路5号,维珍妮工业园区群众诉求服务站,这里面积不大,但环境十分温馨,是光明区面向45家企业、2万名群众的一个重要“解压器”。

  今年5月,94名员工因疫情防控期间薪资问题要求离职,经诉求服务站协调,员工很快与厂方签订离职及补偿协议,两天便拿到合理的补偿金。

  “我们借鉴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经验做法,强化‘社区发令、部门报到’机制,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下沉、聚力、增效’。”光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区99.5%的矛盾纠纷,都在基层被化解。

  “黑水河”变“生态河”、“城中村”变“文化街区”、“社会痛点”变“治理亮点”......深圳正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