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预计2022年将有5200公里碧道

2020年08月22日10:28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广东后年将有5200公里碧道

  广州增江碧道

  江门城央绿廊碧道

  深圳大沙河碧道

  “静望深湾南山色,悠闻书社咖啡香。”在深圳市大沙河畔的环保书吧里,十几位市民正享受着下午的美好时光。

  东莞市华阳湖上,一条游船从爱莲桥旁驶过,在湖面上划开道道波纹。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涌旁,在“骑楼”中亲水购物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

  日前,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走访,记录下很多与水相关的场景和片段。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是一个富有岭南水乡时代特色的词汇——碧道。据广东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碧道建设由试点转入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2022年年底前,广东省的碧道长度将达到5200公里。

  水陆呼应的生态廊道

  在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旁亲水步道行走,放眼望去满是绿色:一边是河道旁的苇草,另一侧是树和草坪。一条“绿色飘带”将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深圳湾串了起来。

  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在珠三角率先启动了绿道建设。那么如今全省规划建设的“碧道”与“绿道”的区别是什么?省水利厅河长办副主任凌刚给出了答案:碧道,核心就是碧水的“水”字。

  “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突出‘水碧岸美’。整治河道水网,使绿道与碧道并行,形成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满足人民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凌刚介绍。

  2018年年底,广东确定将1个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工程作为省级试点,总长度180.09公里,其中大湾区碧道长度达97.79公里。

  沿大湾区先期建成的试点碧道而行,人们会发现,碧水清流是各地碧道的共同特征,两岸风景各有不同,啤酒花园、龙舟广场、儿童乐园……周边的生态、产业、文化、特色空间等各具魅力,吸引着人们到河边观水、亲水、依水而行。

  潺潺流动的一江清水

  在广州市,“骑楼”成了碧道建设中的一道特色景观。

  “在‘清四乱’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将部分临水建筑改造成骑楼,既解决了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也使河涌沿岸恢复了滨水通道。” 广州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介绍,天河区的中支涌曾一直被埋在地下,作为下水道使用。2019年,作为该区重点治理的18条黑臭河涌之一,深埋地下20多年的中支涌被治水施工队从珠村东乔大道“挖”了出来,揭盖复涌。通过采取河道治理、截污等措施,如今的中支涌已泛起了清波。随着治水工程完工,河涌边的居民楼也变成了骑楼。市民可在骑楼里的店铺里消费,也可在树下乘凉。

  白云区云城街道萧岗村的河涌边也有一幢骑楼。白云区副区长蔡胜介绍:“新市涌萧岗段长1.1公里,是碧道建设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段。”如今的新市涌萧岗段,河道两侧安装着花岗岩护栏,内侧栽种着盆花,河水缓缓流动,闻不到异味。云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严明昆认为,这种因地制宜的治河方式,既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带动了产业升级。

  广州市河涌管理中心主任周新民介绍:“广州市在河涌管理工作中遵循‘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技术路线。利用好河湖长制平台,以区级河长为核心,形成上下传导的局面,为河涌治理、碧道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

  因地制宜,致力创新,是大湾区各市推进碧道建设过程中秉持的重要原则。

  碧道建设不但治出了一江清水,而且激活了两岸空间。如东莞市的省级碧道试点华阳湖,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正不断攀升,群众正在享受治水“红利”。

  “华阳湖周边原有200多亩的连片撂荒农地,麻涌镇结合碧道建设,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改造升级。” 麻涌镇河长办碧道项目负责人莫灼华站在华阳湖的观景楼上,指着远处一片稻田说:“镇河长办结合麻涌镇传统的水稻种植文化,发动社会力量,招引镇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地块,打造水稻种植展示基地,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生态功能。”(记者杜娟 通讯员粤河清)

(责编:李语、陈育柱)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