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水清两岸绿 村民幸福“源”

2020年07月11日10:2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水清两岸绿 村民幸福“源”

  改造后的沙坑涌风景怡人。

  萌娃和妈妈在清澈的沙坑涌中玩耍。

  沙坑涌整治完成,水清岸绿,鱼虾重现,碧道公园热闹如“墟”;党群文化广场建成了,大小公园散布各处,休闲娱乐就在家门口,村民发朋友圈“晒”幸福;道路变宽,临街商铺租金翻番;垃圾围城难题攻克,大源村村民群众纷纷主动报名站桶推广垃圾分类……

  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良好的环境形态是推动品质提升的第一资源要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把环境建设作为城中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坚持“生态第一、环境优先”的治理理念,全面实施全域环境提升工程,通过全力治水,铁腕治违,清理“散乱污”,整治市容环境,释放更大发展空间,实现了居住、产业、环境品质全面升级和政府、社会、村民多方共赢。

  目前,各部门正紧密配合,协同发力,全力推进大源村九项重点工作,26个实施项目中,已完成13个实施项目,实现拆违85万平方米,散乱污清理1226家,黑臭河涌全面治理,建设绿道5公里,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整治河涌:

  昔日臭河涌 今鱼虾重现

  沿着沙坑涌碧道步行而上,清凉的山风夹杂着植物清香扑面而来。在沙坑涌一大拐弯处,数百米长的栈道“飞架”在溪水之上,立于栈道凭栏眺望,脚下溪水潺潺,眼前丛林茂密,耳边虫鸣鸟叫,闭目深呼吸,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河涌里,三两小童拿着水瓢,正和爸爸妈妈泼水嬉戏,不时传来“咯咯咯”的欢乐笑声。

  城因水而灵动。然而,作为大源村的主要河涌,往日的沙坑涌里垃圾漂浮,沿岸的洗水布厂、小作坊一开工,涌水就变得五颜六色,行人无不掩鼻而过。“由于环境差、交通不便,根本没人愿意来租房子。”大源村第十八经济社党支部书记、社长徐永发告诉记者,“现在大不一样,一到晚上、周末,碧道公园比‘墟’还热闹,租房子人多起来,村民的收入也有提升。”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源村综合整治开始后,多部门合力坚决清理了沙坑涌上游一两百家“散乱污”小作坊,拆迁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沙坑涌华快桥底至大源水库河段建起2.6公里长的休闲碧道,沿途新建了篮球场、碧道公园。溪水清澈,鱼虾重现,昔日的黑臭沙坑涌摇身变成了网红打卡点,甚至吸引着附近村民、中心城区的市民前来游玩。

  白云区派驻第一书记彭志良介绍,目前,各部门正紧密配合,协同发力,全力推进大源村九项重点工作,26个实施项目中,已完成13个实施项目,实现拆违85万平方米,散乱污清理1226家,黑臭河涌全面治理,建设绿道5公里,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垃圾分类:

  广场舞大妈报名站桶服务

  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大源村辖内有7个大型物流园,随着十几年前物流业的兴起、发达,带动了人流聚集,也带旺了村民建房出租。疫情前的最高峰时期,大源村实际管理服务的人口约有25万,全村平均一天产生的垃圾约150吨,最多约210吨。

  “那时候内街内巷没人管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几位嫁到大源村的媳妇说,空气里弥漫着垃圾的恶臭,大家的日子一点都不舒心。全村6000余栋房屋被大约700个垃圾投放点的3000多个垃圾桶包围,居民的生活备受困扰。

  而后,大源村全面铺开垃圾分类,改进环卫作业模式和收运体系,制定环卫收费办法,大源村大源洞和党建公园两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建设先后展开,重新布局辖内垃圾桶,设立垃圾分类投放点与垃圾分类收集房,动员居民定点投放垃圾,垃圾收集时间缩减为半小时。去年12月,全村实现了撤桶。

  大源街道办主任梁冠伦介绍,大源村环卫投入由2017年1019万元增加至2019年2214万元;镇村保洁人员增加至209人,大源村居住功能区从原来700多个垃圾投放点撤并为现在的161个垃圾分类投放点,成立整治“六乱”组,开展杂物清理行动,垃圾围家痛点已基本解决。

  参与感就是获得感!在村社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群众踊跃参与村社事务和管理。大源村委工作人员蔡林丽,广场舞队伍、长者志愿队等都纷纷主动参与宣传,站桶引导垃圾分类,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美好居住环境,争做文明大源人。

  还绿于民:

  大小公园星罗棋布

  大源村综合整治的关键一招是以拆开路,拆建并举。近三年来,大源村在“两违”建设“零增长”基础上,拆除了存量违法建设面积85万平方米,由此腾挪出空间,给村民打造更多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大家的生活质量。

  位于大源金窿路旁、华南快速路桥底处的金窿口袋公园,是大源村最新建成的口袋公园。该公园与两座祠堂相邻,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大家不仅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促进了邻里的沟通交流。”大源村民陈月清说。

  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品质的体现。大源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针对村内消防、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群众活动空间不足问题,完成内环消防通道、大源中路提升工程,推进自来水改水。建成了14个口袋公园,总面积约43691平方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点缀在各个经济社的口袋公园,面积虽不大,却配备了篮球场、健身设施、休闲广场等活动场所,让居民从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小而美”中体会到“微幸福”。

  “大源村将坚持应储尽储和有机更新相结合,注重生态、历史文化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实现大源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发展。”大源街道办事处主任梁冠伦表示,大源村将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保护山脊线,规划四条主要风廊和三条通山视廊,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接下来还将完善2大类12项287处民生设施;水岸线100%建设碧道,串联公园绿地系统。

  升级改造:

  停车场变广场 居民幸福感强

  让村民们引以为豪的还有规划占地约17亩的大源党群文化广场。广场设有红色长廊、清风亭、红棉亭、浮雕景墙、公厕及球场改造、党员户外教育LED视频系统、休闲娱乐区域等设施,以“党建+”理念,融入“党建、廉洁、家风”三大文化主题,集思想教育、休闲健身、文化传播功能于一体。据了解,这里曾经是一片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满地泥泞的停车场。“尽管停车场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但收入再多也比不上文化广场、社区公园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强!”在附近生活了30多年的本地村民谢志颖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环境就是民生 民生就是导向

  大源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很明显,是环境。

  曾经的臭河涌变得清澈见底;过去污水横流的马路,焕然一新;以前的私搭乱建,变成了一个个口袋公园……走在现在的大源村,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干净。如果再说一个,就是舒服。公园里、碧道上、广场中,随处可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

  从“脏乱差”到净、洁、好,大源村的变化,正是广州扎实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的一个缩影。治水,拆违,清理“散乱污”,整治提升物流园,修碧道,建公园,建党群文化广场……大源村为何抓住环境不放?

  因为环境就是民生,环境“脏乱差”,群众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刻。作为“广州最大城中村”,大源村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较大短板。而提升人居环境,正是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了突出的民生痛点。此外,拆违、清理、整治之后,没有起高楼、建项目,而是还绿于民、还公共空间于民——这正是人民至上的体现,这就是为了群众的幸福感。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至上,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接下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更多“蝶变记”将在广州城乡基层上演,带给这座城市的人更强的幸福感。

  (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