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节前后,阅江楼迎来众多参观者。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7月2日下午,晴热难耐,一个来自广州的团队来到阅江楼,重温入党誓词,感受“铁军精神”。1925年11月21日,以叶挺为团长的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在阅江楼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掌握和直接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
阅江楼本就是一座非常有历史的建筑,曾是政府培养人才的崧台书院,也曾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它的修缮保护,独特的“江楼晚眺”还是肇庆八景之一,于此登楼眺望,西江帆影尽收眼底。
阅江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阅江楼始建于明代,原址为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知府张宋卿为纪念高要籍高僧、著名的唐代石头和尚希迁而建的石头庵。明宣德六年(1431)改建为崧台书院,以祀乡贤,且为士人讲读之地。崇祯十四年(1641),两广总督张镜心命人按照南昌滕王阁式样对其改建,并正式命名为“阅江楼”,沿用至今。
清雍正十一年(1733),太守刘庶奉命重修阅江楼。在阅江楼大厅内,记者看到了《清重修阅江楼诗碑》,此碑刻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碑高200厘米,宽102厘米。其中有一首诗,开头便是“高阁晴开端水滨,千秋名胜一时新。”记载着阅江楼重修的史实。
1959年,阅江楼被设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
如今的阅江楼建筑特色十分明显。建筑布局讲究匀称、均衡,楼台高耸,楼高2层,分东西南北4座,楼与楼之间建有回廊小阁,相互衔接,各楼之间可以全部贯通,组成四合院式的建筑整体。前后两楼为重檐歇山顶,屋脊上均有鳌鱼宝珠,意为祈求镇宅、避火,东西两楼为重檐卷棚顶,无瓦脊。四合院中间则是典型的岭南庭院,有假山流水、成荫树木。
南楼正门之上,悬挂着两个牌匾,分别是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的“阅江楼”木匾和朱德题写的“独立团团部旧址”匾额。踞守石阶两侧的两只石狮子,神态威武,是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万寿宫时,用整块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是肇庆现存石雕中的珍品。
据了解,阅江楼所在位置原被称为石头岗,是端州东边的制高点,南临西江,视野开阔,景色优美,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吟咏酬唱,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由此,阅江楼也成为如今府城文化的重要外延之一。
曾是府城重要的军事据点
历史上,阅江楼是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
1925年11月21日,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正式成立,选择驻守在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极为便利的阅江楼。驻守肇庆期间,叶挺独立团军事政治训练极为严格,阅江楼前开阔的广场也成为练兵场。
1959年,阅江楼重修并开辟“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朱德元帅亲自题写“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匾额。1962年,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量还原明代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肇庆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对阅江楼的修缮保护。据统计,1962年至今,共启动了60多项抢救性维修保护及安全防范项目,共投入资金约1600多万元。
肇庆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林剑清介绍,为确保文物本体的安全,在遵守文物建筑修缮“四保存”原则即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前提下,对阅江楼南楼外墙、东侧挡土墙、内院瓦面、南楼内院瓦面重檐等部位进行维修,逐步解决了阅江楼文物建筑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破坏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林剑清介绍,去年市博物馆对阅江楼再次进行了修缮,主要是铲除外墙抹灰,恢复室内外墙面的清水砖墙和阅江楼外立面原状,并拆除首层的现代瓷砖地面,恢复粘土大阶砖地面;检查及更换霉烂的桁条、桷板、梁架;重铺屋面,更换开裂、破损的瓦件;修补破损的木门扇、木窗扇、木屏门,手工清除旧漆后,重新油色桐油等,尽量还原阅江楼在明代时期的原有风貌。
他介绍,去年成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代肇庆博物馆人努力的结果,也说明对阅江楼的保护修缮理念及方向是正确的。
据了解,去年,根据《肇庆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实施方案》,为加强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市博物馆启动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升级改造方案》以及《肇庆阅江楼片区景观改造》的规划设计工作。该计划依托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红色文化资源,将有助于改善阅江楼片区景观风貌,使阅江楼景区成为肇庆一处耀眼的文化氛围浓厚的历史文化景区。
记者也留意到,在今年5月份公布的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游径中,肇庆府城历史文化游径的第二站,便是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
目前,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与市博物馆在阅江楼内合署办公。市博物馆将充分利用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崧台书院和革命历史资源,继续发挥好革命传承、教育引导和红色旅游的社会性文化功能,并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人文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记者 赖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