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龙眼洞林场一片4000亩茂林的掩映中,有一座小屋,49岁的护林员张来仔在这里一待就是26年。[详细]
26年来,他守护的4000多亩林区,从未发生过火灾和林木偷盗行为,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获得过“全国绿化奖章”。[详细]
长期生活在森林里,他早已练得一身“飞檐走壁”功,走山路比普通人走平地还快,巡山里程累计已超过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详细]
广州天河区龙眼洞。清晨6时多,在广东省森林公安局龙眼洞派出所草塘执勤点里,张来仔推开房门走出来,拿起他的三样必备工具:砍柴刀、防蚊帽和绑腿沙袋,走向晨光中的密林。
这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早上走不远,就要回来做饭。做饭就用捡来的干柴,煮一碗米饭,用青菜加点猪肉炒一个菜。吃完饭约8时,他又走向深山,直到12时再回来做饭,14时又走进山林。
“节假日会有人进山玩,平时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张来仔直言这样的生活很枯燥,但他已经习惯了。即便是大年初一也是这样,除夕夜他会下山回家一趟,陪妻子儿女吃一顿年夜饭,年初一一早他又出现在山里。
[详细]
张来仔每次巡山都会将两件法宝带在身上,一件是上面带有小钩的铁锹,另一件是自制的防虫面罩。他形容铁锹是“樵夫的砍柴刀”,“可当武器,可开路,可及时隔断火源”。巡山过程中常有成群的蚊虫冲进鼻子和嘴巴,他有一次在看军事节目时发现了对抗蚊虫的好方法,自己用窗纱制作了一个防蚊面罩缝在帽子里,戴上帽子就可以防蚊。
今年广州雷雨天气特别多。张来仔对雷雨天爱恨交加,“好处是下雨能浇熄火种,山火发生的几率又降低了,不好是行雷,这里是雷区,几乎无处可躲!”
张来仔说,以前每次打雷,屋内的家电都会被烧。有一次,雷电劈中家里的扩音器,轰的一声成了一个火球。后来,林场在附近安装了避雷针,家电虽得以幸免,但每逢雷雨天家里仍能看到电光。
[详细]
山里的生活非常枯寂,见动物的时间可能比人还多,张来仔的“徒弟”刚上山两年就觉得难以忍受,但张来仔已经找到许多排遣孤独的方式。晚上他会一个人在小屋里练字、写写小诗。
张来仔的妻子梁全娣是林场的临时工,两人的家就安在山下。张来仔一般每半个月下山回家吃一次晚饭,吃完后又回到山上继续守林,逢年过节也是如此。虽然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但张来仔觉得挺满足。
每天巡山登到高处,繁华的广州城尽收眼底,但26年来,张来仔只进过市区一次,是去接受表彰。“可能在山上住习惯了,心里也淡泊了,对外面的世界也不是那么好奇,觉得在这里也很好。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详细]
26年、日行5公里、累计4万多公里、巡山超2.5万小时、清查人员9万多、森林价值亿万……当记者看到这些数据,对这位山林卫士不禁赞叹。多少个日夜,他独自一人,与山为伴。多少个日夜,他守望住寂寞,长驻山林。
当别人问他工作累不累时,他说:“不苦不累那是假的,但是既然选择了来林场,爬山钻林就是我的工作,就应该尽职尽责。看到林场的山青了,草绿了,树高了,野生动物也多起来,这就证明我没有白干。”
26年来,张来仔和林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说:“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子女,我对它们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熟悉。”他最喜欢的是一张自己写的“淡泊宁静”的条幅,“这就是我的心态,我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份而已。”(林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