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横琴这个条件十分艰苦的海岛测站上,詹戊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为搜集水文资料,为防灾减灾,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困难,经受了无数次台风、暴潮和洪水的严峻考验,出色完成了许多重大测报任务,先后十余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詹戊兴还被广东省直机关工委评选为2011年“十个模范共产党员”。[详细]
大横琴水文站地处珠海横琴岛最西边, 背靠大山,面临大海,肩负着磨刀门水道出海口的台风、暴潮、含氯度等水文信息的监测与拍报任务,为珠海、中山等沿海地区提供防灾减灾基础性水文数据。
几十年来这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生活用水要每天爬山去挑,运送食品的小船也是几个月才来一次。一间面积十来平米的土砖屋,二张简陋的木板床、二台破旧的办公桌、一台测验仪器和一台对讲机就是这个孤岛测站的全部设施,即使近年来搬迁到了新的站点,测站环境却依旧清冷。[详细]
中等身材,黝黑的脸,花白的头发,皱纹早已爬满额角——这是人民网记者第一次见到的詹戊兴。由于长期工作于风大潮湿的环境,加上经常加班不分昼夜、涉水工作,詹戊兴积劳成疾,2007年他患上喉癌,手术后却无法正常发音说话。
多年来的劳累,詹戊兴患上痛风,走起路来不太灵便。他带着人民网记者看了以前的水文站监测点以及办公室旧址。只见岸边一座废弃的便桥年久失修,两边的手扶栏杆已经损坏,水面上的桥墩虽然部分钢筋裸露,却依然坚强地筑立着。
佛山水文分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是早期设立的大横琴水文监测点,通过便桥直接连接岸上的办公室,詹戊兴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水文信息的监测与拍报任务。
[详细]
詹戊兴曾高兴地说:“我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就是在经历几十次台风和暴潮的考验中,都圆满完成了测报任务。”
2008年,受“黑格比”台风的袭击,风力在12级以上,最大风速每秒达16.3米,巨浪滔天,增水2米多,站舍进水了,设备房进水了。当时珠海水文总站的领导在对讲机里命令詹戊兴立即从水文站撤出来,但为了及时准确测报台风暴潮各项水文信息与数据,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日夜监测风速、潮位、气压的变化。
风雨飘摇的三天内,詹戊兴报出了一份份珍贵的水文信息,测得建站以来最高暴潮水位,为珠三角特别是珠海防汛部门抗灾抢险和及时安全转移群众、减少损失,做出了突出贡献。
[详细]
詹戊兴家里有3个小孩,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他曾内疚地说:“干了一辈子水文,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1979年8月,正当抗击7908台风的时候,家里托人告诉他儿子发烧了,但詹戊兴深知台风水文信息的重要性,他在水文站一直坚持到暴风雨结束,完整准确地记录与报送每一组数据。当他赶回家拼了命地翻山越岭把儿子送到最近医院时,儿子已经烧得满脸通红,虽然抢救回了生命,却成了聋哑人。
在抗击1998年特大洪水和2008、2009年的台风中,詹戊兴家j里的房子进水了,妻子要他回去搬东西,但他却顾不上家人的召唤,经常是连续作战,病倒了仍坚守岗位。“我家的房子进过好几次水,他没有一次在家。”后来,妻子慢慢地习惯和理解丈夫的工作。
[详细]
七十年代,逃港、逃澳风盛行,很多人选择到香港、澳门做点小生意;八十年代初,很多人做起了走私香烟、彩电的生意,有人因此发财盖新房;九十年代时,曾和詹戊兴一起工作的两位同事也都先后离开水文站下海经商……
看着外面的世界灯红酒绿,詹戊兴不管条件艰苦,都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有人笑他死脑筋,可詹戊兴清楚地认识到:水文资料收集连续性与特征资料的宝贵性,做水文这一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心无杂念,一心放在工作上,才能保证每一个测报数据的准确无误。
2003年,詹戊兴已到退休年龄,但由于大横琴站地处孤岛,远离闹市,条件艰苦,无人愿意去接替他的工作,他便主动向领导请缨,退休不退岗。到现在,詹戊兴每天都会到水文站查看水文测量情况,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详细]
一路长途跋涉,穿过横琴大桥,又进入一两公里长的隧道,绕着山路崎岖而入,人民网记者终于来到目的地——珠海大横琴水文站旧址。
中等身材,黝黑的脸,花白的头发,皱纹早已爬满额角——这是人民网记者见到詹戊兴的第一印象。在采访过程中,由于痛风的原因,詹戊兴行走不太灵便,让记者更加诧异的是,詹戊兴现在竟然说不出话来,可是他还是用十分微弱和沙哑的声音努力与记者交流。
跟着詹戊兴,记者走访了以前水文站旧址及办公室,这间前后加起来不到四十方的小屋子,记录着茂叔几十年的水文生活。当工作人员跟人民网记者讲起詹戊兴与家人的故事时,记者发现詹戊兴眼里流露出些许愧意。但是他却不后悔选择水文这份工作。“对水文,我无怨无悔,我欠儿子的,会用一辈子去补偿……”(林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