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如何用“藏糧於地”絕招,打贏糧食“第一仗”

近日,茂名市2025年春耕生產現場會在電白區召開,會議強調,各地各部門要准確把握新形勢、新任務,充分認識保障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決打贏打好全年農業生產“第一仗”,以良好開局確保實現全年糧食豐產豐收。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核心,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並將“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作為戰略抓手。作為廣東省農業大市,大而不強這個問題卻始終困擾著茂名。如何將中央精神轉化為“茂名實踐”,將茂名打造成“嶺南糧倉”?需在耕地保護、科技賦能、產業融合、機制創新幾個維度精准發力,以“第一仗”的勝利為全年糧食豐產奠定基礎。
黨建引領“聚合力”:從“單兵作戰”到“協同攻堅”。落實中央“加強黨對‘三農’工作全面領導”要求,不能僅僅靠一紙通知或是一次會議就解決問題,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堅持黨建引領,集中人力財力辦大事,構建三級聯動機制。一是責任壓實到人。將糧食安全納入縣鎮黨政考核,實行“紅黃牌”問責制,對耕地保護不力地區暫停涉農項目審批。二是政策宣講到田。組織“政策宣講團”深入到鄉村,到田間地頭為農民解讀惠農政策,將涉農政策打包成冊發放到每一家,確保農戶知曉耕地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三是群眾動員到心。推行“積分制”管理,農戶參與撂荒地復耕、環境整治可兌換農資獎勵,將農戶個人表現與相應利益綁定,提高農戶參與的積極性。設立“紅黑榜”,每月公示各村耕地保護排名,激發基層自治活力。
守住耕地“命根子”:從“碎片化”到“優質化”。農民的“命根”就是土地。中央一號文件將“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列為糧食安全的首要任務。而茂名土地碎片化嚴重,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解決這一難題需從三方面破題。一是高標准農田建設提速。針對實際情況,整合財政資金推進“宜機化”改造,重點建設“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的集中連片示范區,配套智能灌溉系統,提升土地利用率。二是耕地保護“長牙齒”。建立“田長制”網格化管理體系,將撂荒地復耕與村級考核挂鉤,對違規佔用耕地行為實行“黑名單”制度。探索“耕地保護補償基金”,對主動退果還糧的農戶給予一定補貼,力爭早日復耕撂荒地。三是綠色轉型增效。在各縣區試點“稻漁共生”立體種養模式,推廣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結合無人機監測土壤墒情,實現化肥減量、土地增收。
科技賦能“關鍵招”: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中央文件要求“增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農業也靠著科技走上了快發展的車道,茂名隻有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鏈條才能保証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智慧農業落地。依托華南農業大學茂名研究院,在電白建設數字化育種基地,重點攻關耐鹽鹼水稻品種,同步推廣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灌溉,既可以節水又可以節肥。二是社會化服務擴面。扶持農機合作社開展“全程托管”服務,為小農戶提供“耕、種、防、收”套餐,降低種植成本。試點“共享農機”平台,農戶可在線預約無人機植保、收割機跨區作業。三是人才引育並舉。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聯合當地高校開設“農業經理人”培訓班,重點培養懂技術、善經營的“田秀才”。對返鄉創業青年給予一定的創業補貼,並配套電商直播培訓。
產業融合“強鏈條”:從“賣原料”到“賣品牌”。“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央文件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茂名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依托“五棵樹一條魚”等特色資源延伸產業鏈。一是品牌化突圍。比如,打造一個區域所有產品通用的公用品牌“好心之約”,全力宣傳打造茂名的品牌IP。二是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浮山嶺周邊農業產業帶,將高州根子鎮“中國荔鄉”文旅綜合體,開發荔枝主題民宿、古法釀酒體驗項目,聯動信宜的“李花節”形成四季旅游線路。三是聯農帶農機制創新。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對本地產品進行深加工,帶動農戶增收。試點“保底收購+二次分紅”,讓農民分享加工環節利潤。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茂名作為農業大市,需要以“開局即沖刺”的拼勁,將中央一號文件的“任務書”細化為“施工圖”。通過耕地提質、科技賦能、產業融合、機制創新“四輪驅動”,實現糧食產能提升與農民增收的雙重目標。未來,茂名更需在“特”字上做文章,在“鏈”字上求突破,讓“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落地生根,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安全貢獻“茂名樣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