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

將澳門打造成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

——訪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

本報記者 孫天霖
2024年12月13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澳門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有許多優勢,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項是文化。”在即將迎來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天的澳門完全有條件成為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

歷史賦予的獨特文化價值

“歷史上,澳門一直是中西文化交匯的重要節點。”吳志良介紹,一方面,澳門完整保存了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文化的忠實守護者﹔另一方面,澳門在與外來文化長期的交流交往過程中,展現出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澳門具有古今同在、中西並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擁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交流互鑒經驗,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會環境,構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話語體系。”吳志良表示,這四個特點是在澳門中西文化碰撞、交往交流中形成的經驗,也形成了澳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定位。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澳門學術界,有學者提出了“澳門學”的概念,借以探討澳門歷史發展規律和社會特征。吳志良表示,澳門回歸祖國后,澳門學的研究重點逐漸從歷史轉向現實,為深度挖掘澳門價值、推動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路徑選擇和工具,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對外交流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

“無論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還是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貫穿其中的都是文化,文化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有力支點。”吳志良說。

回歸以來文化發展成就顯著

吳志良坦言,在回歸之前,澳門的文化形象相對模糊。“而今天,澳門文化的影響力明顯增加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也更加堅定。”吳志良表示,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特區政府以及文化界、企業界在文化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傳承弘揚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筑牢“一國兩制”社會政治基礎﹔其次,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既鼓勵澳門青年出國學習,也鼓勵外國學生來澳門交流﹔此外,還鼓勵澳門文化項目、演藝團體走向海外,吸引海外優秀文化項目走進來。

吳志良談到,近年來在澳門舉辦的文化藝術展演活動顯著增多,這使得澳門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他認為,“東亞文化之都”“演藝之都”等文化新名片,正為澳門文旅市場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以前,人們很少會想到來澳門聽演唱會、看展出,但現在,澳門的國際音樂節等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觀眾。這証明澳門文化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也是澳門城市文化凝聚力和精氣神的體現。”

令吳志良驚喜的是,越來越多澳門年輕人在海外學習文化藝術課程后選擇回到澳門發展。“為了支持青年人才,我們成立了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將澳門文化藝術團體和人士凝聚在一起,與澳門的多家機構合作,為澳門青年提供展示空間和交流機會。同時,我們也鼓勵他們到內地的藝術院團實習,以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吳志良相信,再過幾年,澳門本地的文化人才將會更多地涌現,為澳門的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特區政府持續推進歷史片區活化計劃,“文化進校園”活動持續開展,眾多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落地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文化必將更加燦爛。”吳志良說。

努力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窗口

吳志良提出,希望將澳門打造成為中國對外文化傳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基地。

“澳門中西文化薈萃,多元文化交融,這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文化集聚,不同文化還在深度交融中產生‘化學反應’,實現心靈的契合。”吳志良說。

他認為,實現這一目標,澳門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加大對外文化傳播的力度。他提到,下屆特區政府已將“文化澳門”作為四大施政目標之一,這對澳門文化界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我們已與海外的一些文博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聯系。在傳播自身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批真正理解並能正確詮釋中華文化的人才,這樣才能在交流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其次是培養澳門年輕人成為澳門文化的“使者”。吳志良認為,年輕一代熟悉現代傳播手段,能夠以創新方式讓澳門聲音傳播得更遠。

“如果將澳門比喻成一個文化符號,無論是西方人還是中國人,都很容易識別、讀懂和接受。”吳志良說,如果能將這個符號做大做強,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澳門將真正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為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王雅蝶、張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