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新農人”
智慧興農 一池“金”水養出致富好魚
拍攝、剪輯:楊文濤、實習生王一茹
從廣州中心城區驅車一個小時,來到番禺區海鷗島,島上魚塘遍布,生態漁業正在這座小島上慢慢興起。39歲的新農人池金泉,帶領周邊養殖戶,在這裡建起了第一家室內工廠化筍殼魚養殖基地。
分揀、打包、充氣、裝箱……12月中下旬,來到廣州銳灃漁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海鷗島的養殖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忙碌於將養殖池內的筍殼魚捕撈上岸,運往北京、上海、珠三角等城市地區。在已經襲來的冬日寒潮天氣中,室內養殖池仍然溫暖如春,保護著原產自熱帶、對於養殖溫度要求較高的筍殼魚。
2006年,在上海國際漁業博覽會上,池金泉第一次見到了具有“淡水魚之王”美名的筍殼魚。筍殼魚原產於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因形似筍殼而得名,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是熱門人工養殖水產新優品種之一。2007年,通過綜合考量經濟價值、消費市場后,從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的池金泉決定以筍殼魚養殖開啟他的創業之旅。
潛心研究一條魚超15年后,如今,池金泉的養殖基地已經形成了從種苗供應到工廠化養殖再到成魚規模於一體的筍殼魚全鏈條供應模式。在這裡,每一個車間都配有水循環系統、供氧系統、水質檢測系統和喂養系統,魚苗不會受環境周期性的氣溫影響,同時加以對水質、增氧等因素的控制,實現全年正常生長和持續產出。
建立“藍色糧倉”,種業先行。“最難忘的瞬間,還是和團隊一起經過幾年試驗,終於打破種苗人工孵化的技術壁壘的那一刻。”池金泉表示,通過與珠江水產研究所的長期合作,培育出了正申請國家水產新品種的優質的雜交筍殼魚種苗“珠灃1號”。
“目前,我們建立起的番禺、南沙兩個養殖基地佔地面積約180畝,珠三角地區有簽訂購買銷售意向的養殖戶約120戶,整年產量約在5000噸。”公司業務擴展了,養殖規模變大了,在繁育筍殼魚的過程中,池金泉一步步摸索出了與基地周邊養殖戶共同致富的“新農人”道路。
怎樣讓筍殼魚“游”出國門、“游”向海外?池金泉介紹,雖然筍殼魚原產自東南亞,但是當地的市場需求大,這就給了自家筍殼魚“回游”原產地,實現“反向輸出”的好機會。今年6月,在多方協助下,池金泉的500千克的筍殼魚首次出口新加坡,在次日早晨就成功送抵當地貿易公司上市銷售。這也是廣州本地筍殼魚首次面向新加坡出口。
池金泉表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接下來,除了成魚出口,希望可以把優質種苗和養殖技術也帶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等到那時,期待能夠帶領國內外養殖戶一起加入筍殼魚的工廠化養殖。”池金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