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共用共享“灣區標准” 以高水平服務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廣州4月6日電 (周睿)4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聞發布會,“灣區標准”首次在發布會上介紹,以清單形式公布,屬非強制性標准,有兩種生成方式:一是制定形成,在大灣區沒有統一或互認標准的,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制定,經確認后納入“灣區標准”清單。二是採信形成,對已有且適宜在大灣區實施的標准,經確認后納入“灣區標准”清單。
會上指出,標准是規則對接的重要載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攜手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以“標准”這一世界通用語言助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
什麼是“灣區標准”?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廣東省市場監管局一級巡視員張文獻介紹,“灣區標准”是指經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方共商確認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實施的國際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團體標准等各類標准的集合。由廣東省市場監管局聯合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組織三地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以民生領域為重點,以粵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領域為切入點,積極研制互融共通的“灣區標准”。
張文獻介紹,“灣區標准”內容廣泛,目前共有110項標准納入“灣區標准”清單,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這批“灣區標准”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緊貼灣區發展所需。每一項標准都源於灣區共同發展需求,由粵港澳三地技術實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團體、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研制,科學性、適用性較強。
二是匯聚粵港澳各方智慧。清單中有58項標准是由港澳相關機構作為牽頭單位或共同牽頭單位,這些單位包括香港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香港機電工程署、香港消委會、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市政署、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澳門飲食業工會等,他們為這批“灣區標准”的順利出台貢獻了重要力量。
三是體現一流技術水平。“灣區標准”是高質量標准的典范,納入“灣區標准”清單過程嚴謹規范。“灣區標准”形成過程中,邀請了中國標准化研究院、國家標准技術審評中心等4家國家級標准化研究機構,聯同粵港澳三地權威專家,經過嚴格的技術審查形成,並由粵港澳三地主管部門共同審核確認。
那麼,“灣區標准”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張文獻表示,打造全領域的“灣區標准”是推進“灣區通”工程的重要載體,是推動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說,“灣區標准”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大灣區融合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一是大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三地共建共用共享“灣區標准”,用標准這個世界通用語言,推進規則對接、機制銜接,以標准的“軟聯通”推動實現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二是有效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將大灣區重要科技創新成果融入“灣區標准”,推動科技、標准、產業協同發展,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產業化,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三是積極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生活圈。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以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灣區標准”,提升大灣區產品、服務、工程、環境質量,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生活圈,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市場驅動、政府引導、國際接軌、互利共贏”原則,聚焦全領域、產業化、國際化,繼續大力推動“灣區標准”工作,以高水平“灣區標准”服務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張文獻表示,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上持續發力。“灣區標准”將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和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以標准引領產業提升發展,賦能廣東制造業當家。標准支持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標准保障生態共融,加快大灣區生態建設。
二是進一步拓寬“灣區標准”清單。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灣區標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研制或採信更多高質量“灣區標准”,以“灣區標准”推動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建設。
三是進一步推進“灣區標准”產業化國際化。以推進國際科創中心為“灣區標准”建設的結合點,加強粵港澳三地標准化資源與科技、產業對接,推動科技、標准和產業協同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RCEP國家和地區的標准化交流與合作,探索“灣區標准”向國際標准轉化或互認路徑,提升“灣區標准”的認可度和影響力,以“灣區標准”帶動大灣區裝備、產品、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推進標准制度型開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