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直播帶貨、“跨界”對談火爆網絡新型傳播方式帶動閱讀引關注

線上文學“盛宴”開辟“新賽道”

2022年11月20日09:57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法律教授羅翔(左)與作家余華(右)圍繞文學作品《兄弟》展開跨界對話。 圖片為網絡視頻截圖

互聯網時代,文學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寫作與閱讀,直播帶貨、名人作家“跨界”對談等新興線上傳播方式,讓文學不斷實現“破圈”。據悉,11月20日晚舉行的“中國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之夜”典禮,將與中央媒體、互聯網平台、影視平台充分合作,以直播形式打造包括“茅盾文學獎之夜”“魯迅文學獎之夜”“駿馬獎之夜”“兒童文學獎之夜”在內的多場名家交流對談活動,讓線上文學“盛宴”再度引發公眾關注與探討。

在直播間內

“觸摸時代脈搏”

今年夏天,新東方“東方甄選”直播間火了。從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到柏拉圖的《理想國》,新東方“主播賣書”在短短幾個月收獲1000多萬粉絲。曾是新東方高中英語教研負責人的29歲陝西青年董宇輝一夜爆火,無論詩詞歌賦、天文地理、三餐四季,他都能講得引人入勝,在網友當中贏得了“才華每天溢出屏幕”的評價。

今年“雙十一”期間,多位名家名人通過直播推薦讀書,帶動圖書銷量增長。以抖音為例,數據報告顯示,活動期間,該平台圖書日均銷售額同比增長53%。而董宇輝的最新“戰績”是與易中天合作宣傳后者新作《曹操》,13.5萬冊備書在90分鐘內售罄。

事實上,出版社和傳統文學的“觸網”早在幾年前就已興起。2020年,由北京攜手騰訊新聞等開展“書店守望計劃”邀請多方學者、作家在實體書店開啟“帶貨模式”,僅上海站的活動觀看量就達40萬人次。2021年跨年夜,人民文學出版社更首開文學跨年直播先河,邀請10余名嘉賓,呈現長達5個小時的“文學·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文學跨年盛典”直播,全網總觀看量突破千萬次。

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帶貨直播,傳統出版社的新型線上直播形式以從事出版行業和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專業人士為主力,充分發揮知識優勢的同時,以時下流行的輕鬆朴實、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吸引網友對閱讀產生興趣。果麥文化高級副總裁王譽曾評價,作家們通過參與直播體驗,更能“觸摸時代的脈搏”。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廣東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鄭煥釗分析稱,傳統出版行業向新媒體領域拓展“轉型”,實則是為適應網絡媒介所做出的一種調整和適應。“豐富、立體、多元的數字化呈現,也是培育新媒體語境下公眾閱讀方式的一個過程。”鄭煥釗說。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評論家唐詩人在關注網上流行的閱讀活動之余,自己也組織高校學生開展讀書會。他認為,新型圖書推介直播具有“陪伴”學生讀書的意味,“學生的發言不一定很專業,但要鼓勵他們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其實需要讀者最純粹的閱讀、最真實的感受。”

“文學類直播遵循了一種‘用戶思維’。普通讀者閱讀的興趣點往往和專業文學研究者不同。這時候,推書人往往更能找准符合大眾閱讀期許的角度和表達方式,以此討論來引發讀者興趣,這可以給專業的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帶來新的思路。”唐詩人說。

“跨界”對談

打通人文學科“邊界”

作家與作品的“跨界之旅”,還不僅限於直播間。近日,外景紀實類閱讀節目《我在島嶼讀書》在江蘇衛視播出,邀請作家余華、蘇童、西川與旅行博主房琪作為常駐主理人,與程永新、葉兆言、祝勇等文藝界名流,暢聊生活、閱讀、寫作。

與此同時,作家余華與法律教授羅翔就文學作品《兄弟》展開一場“神仙對話”。“精神內耗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找人生的出口”“如果無法改變你自己,你憑什麼改變別人”……兩人你來我往,金句頻出,節目在B站播放量高達500多萬次。

對於這些現象,鄭煥釗表示,文學傳播方式正在創新,推動嚴肅文學領域“破圈”。在他看來,“這種‘跨界’線上對談,把文學和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相融合,以一種更共通、更能抵達大眾的形式進行傳播,實現了各個學科的相互促進。”

不僅如此,作家本身的獨特性構成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鄭煥釗分析稱,“走紅”的作家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語言風格,與其作品形成了一定反差,更能發揮“人”的積極性,激發文化傳播的能量。

著名學者戴錦華、導演賈樟柯也曾做客“跨界對談”形式的直播,暢談從文學走向電影的歷程。“名家學者、作家具有‘IP效應’,具有文化號召力,同時他們的一些專業講解可能讓文學愛好者拓展視野,關注平時鮮有涉及的領域。”唐詩人認為,“擅長新媒體表達的學者,可以很好地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活化的表達,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明星學者’是對談類節目的‘加分項’。”

文化經濟學中有“場景經濟”的概念,即將活動或者事件,塑造成為一種具有一定生活風格和審美意義的文化場景。鄭煥釗認為,名家對談文學的形式,在輸出內容的同時,也在營造一種文化性的場景,更進一步地為當前的互聯網文化提供了更具有文化意味的內容。

因此,對於受眾來說,打通人文藝術各學科的跨界對談類節目,是一種多層次的學習過程。觀眾以接觸文學為起點,同時也以文學為媒介,到達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唐詩人提醒讀者與觀眾,無論是直播“推書”還是“跨界”對談,“名人給出的終究還是屬於他們個人的意見”,每個人應在大量閱讀和深入思考上,保持獨立的判斷力。

南方日報記者 關雨晴 丘瑜

(責編:周睿、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