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嫦娥五號”月壤研究有了新成果

中國科學家揭開月球“長壽”秘訣

2022年10月27日09:5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地質地球所工程師在分析嫦娥五號月壤成分。受訪者供圖

為何月球在距今20億年前依然有火山活動?

這是科學家一直想了解的月球演化歷史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科學問題。

通過對“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進行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下稱“地質地球所”)的科研人員發現,月幔在20億年前比30多億年前含有更多的鈣和鈦,導致月幔熔點降低,從而克服了緩慢冷卻的月球內部環境,引發長期持續的月球火山作用。

10月22日,該研究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進展》。

月球形成於約45億年前,質量隻有地球的約1%,對於如此小的天體來講,理論上它應該快速冷卻,很早就停止火山活動,成為地質意義上的“死亡”星球。那導致月球如此“長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要想找到月球長壽的秘訣,首先需要搞清楚20億年前月球內部的狀態。”地質地球所研究員陳意說。然而,目前人類返回的月球樣品基本都是月表物質,如何通過月表物質推測月球內部的狀態,是比較困難的。

以原有地球岩石學和熱力學研究為基礎,陳意團隊發現,通過對地球火山岩樣品進行岩石學和熱力學模擬計算,可以反向推演出岩漿最開始形成的深度和溫度條件。

這一想法為月球研究打開了新思路。陳意介紹,在確立“嫦娥五號”玄武岩起源的深度和形成的溫度,即月幔發生部分熔融時的溫度和壓力條件的基礎上,與更古老的阿波羅玄武岩進行對比,即可建立全新的月球岩漿—熱演化模型。

思路有了,但相較於地球研究,月球研究仍有一定難度。“嫦娥五號”土壤樣品平均粒度僅有50微米。粒度越小,這意味著其中所含礦物量等信息就越少。研究團隊建立了若干標准,試圖在其中找到顆粒更大、礦物種類更全、礦物分布更均勻的岩屑作為初始成分,反向推演彼時月球內部發生的情況。

最終,他們從600多顆岩屑中選取了27顆具有代表性的岩屑,採用最新研發的掃描電鏡能譜定量掃描技術,分析了岩屑的主要成分,結合一系列岩石學和熱力學模擬計算,成功恢復了“嫦娥五號”玄武岩的初始岩漿成分,並與阿波羅玄武岩的初始岩漿進行對比。

研究發現,與阿波羅玄武岩的初始岩漿相比,年輕的“嫦娥五號”玄武岩的初始岩漿含有更多的鈣和鈦,這表明“嫦娥五號”玄武岩的月幔源區有更多的富鈣富鈦物質的加入。

進一步的模擬計算結果顯示,月球內部經歷十幾億年的持續冷卻,溫度僅僅降低了約80攝氏度。

他們據此提出新的月球熱演化模型:月球岩漿洋晚期結晶的易熔物質,逐漸加入到了月幔,不僅為月幔“補鈣補鈦”,還導致月幔熔點降低,從而克服了緩慢冷卻的月球內部環境,引發了長期持續的月球火山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徐勉 王詩堃

(責編:周睿、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