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澄海弘揚紅頭船精神

汕頭樟林古港煥發生機

2022年08月12日11:09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春風化雨

“樟林古港一度衰落,河道淤塞……難以想象這個歷史上曾經的粵東第一大港,經過多年整治后,又一次煥發生機。”原樟林古港整治辦公室主任陳澄波感觸頗深。

樟林古港位於汕頭市澄海區東裡鎮,是著名的紅頭船啟航地。華僑出海后,在南洋一帶賺了錢,又紛紛回鄉修路建學校,也帶回了西洋之風氣,改變了一方風土人情,推動其成為廣東僑鄉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4年,東裡鎮樟林村被評定為廣東省古村落。2019年6月,東裡鎮樟林村被評定為中國傳統村落。2020年,樟林古港獲評“汕頭市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目前,樟林古港已被列入廣東省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的8處示范段之一。

樟林古港鄉風文明的轉變,是在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離不開當地政府部門的多方努力,也離不開華僑世世代代的傳承與堅守。

華僑文化催生古港綜合整治工作向心力

樟林港埠最初的興旺,可以追溯到清朝乾嘉年間。在鼎盛期,一度形成了“八街六社”(后又增建三街)的港埠格局,號稱粵東“通洋總匯”。

如今漫步在長達200米的新興街上,依然可見那在歷史洗禮下留存的50來間貨棧房。“當時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棧房前門臨街,后門通內港,熙熙攘攘的人流絡繹不絕,都是來取貨、運貨的,貿易一時好不熱鬧。”東裡鎮文化站站長吳慶連將樟林古港的歷史娓娓道來。

位於新興街口的永定樓,曾是貨倉和航標兩用的實用建筑。年逾70歲的樟林本地全科醫生林端楠在該處長大,他從小就聽著父輩給他講述,從樟林港出海的紅頭船隊曾多達100多支的盛況。

然而,入海河道逐漸淤塞,樟林港因為地理變化,退出歷史舞台后,遭遇了古鎮為人淡忘的現實。新興街的棧房曾破敗不堪,這裡的百年華僑建筑群,也難逃被風雨侵蝕的命運,維護資金缺口之大,使保育工作一度舉步維艱……

拐點出現在2007年。樟林古港環境綜合整治和保育活化工作在當地政府部門和僑胞的不斷努力下逐步推進,步伐不斷加快。

2008年東裡鎮投入1000多萬元對古港河逐步展開水體環境整治﹔2017年廣東聯泰集團捐資3000萬元對樟林古港進行全面環境綜合整治﹔2018年投建南粵古驛道少年兒童繪畫藝術牆和大型仿真景觀紅頭船﹔2019年啟動南粵古驛道-樟林古港示范段鞏固提升工程建設……

2016年樟林古港—新興街古驛道被省住建廳列為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示范段,同年12月樟林古港被評為“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

華僑搭起中西文化交流“連心橋”

樟林古港河,一艘長25米、寬9米、高7米的三桅仿真紅頭船停靠在河道旁,向世人講述著潮人過番“出洋謀生”敢闖敢干的拼搏精神。

目前我國約有6000萬海外僑胞,潮汕籍僑胞約1500萬,遍布五洲四海,連接中國與世界。汕頭是全國著名僑鄉,歸僑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屬2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500多萬。

“過番三件寶”——市籃、水布、甜粿,成為無數華僑刻骨銘心的記憶。紅頭船就是他們鄉愁的寄托,故土成為入夢而無法隨風的點點思念。

據東裡鎮委、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外僑胞把樟林古港作為尋根訪祖的起點,當地年接待海外華僑、僑胞約2000人次。

華僑文化對樟林古港鄉風文明的影響是巨大的。汕頭市澄海區博物館館長蔡文勝認為,南洋文化以破竹之勢打破當地陳舊的風氣,博採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迅速席卷這片土地。

《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一書寫道:“華僑的住宅,在外觀與屋內的裝飾,往往有外洋的影響。”蔡文勝認為,清末民初在樟林一帶出現了不少以“裡”命名的成片華僑建筑,便是“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的體現。此外,樟林當地群眾種荖葉、種林檎、食檳榔等習俗的形成也是文化交流的結晶。

“一些華僑也會將家族古訓刻在書齋的牆上,真正浸潤於家風文化裡,鄉風文明才可以代代傳承。”蔡文勝說。

桑梓情深滋潤樟林古港精氣神

1935年謝雪影在《潮梅現象》一書中提到,“潮梅經濟命脈,懸於南洋批匯”。

被紅頭船精神所感染,華僑出海一直未忘故土,懷抱一顆赤子之心,源於對根的守護,他們源源不斷地匯錢回家。可以說,僑匯成為推動樟林古港發展的重要源泉。

據東裡鎮委、鎮政府數據顯示,該鎮僑胞至今累計為澄海蘇北中學以及樟林中學、塘西小學等10多所學校,捐資助學款項達人民幣1382萬多元、港幣70多萬元和泰幣138.8萬泰銖。

單單澄海蘇北中學該校的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旅居泰國的僑胞為學校建設捐資的就有鄭碧波、藍健齡、金樹浩等幾十人。澄海蘇北中學也培育出萬千學子。

華僑愛國愛鄉的精神之火,是代代傳承且生生不息的。東裡鎮樟林青年愛心義工隊隊長朱長余,便是在樟林長大,並受到華僑先輩精神的熏陶,多年來致力於公益事業。

2021年下半年度“汕頭好人”劉舜花,則在10多年前,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在東裡鎮共同成立了存心東裡水寨愛心社,並已為孤殘、病患、困難群眾籌募資金超過600萬元。

此外,當地黨委政府重視將華僑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相結合,也為當地鄉村治理探索出新的經驗。

僑批是海外華僑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証。5月30日下午,“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活動在樟林古港永定樓僑批展覽館舉行。活動用“僑批”故事感動人心,成為澄海志願服務與“僑文化”結合的一次生動實踐。

“寄僑批是華僑過番謀生后最重要的事情,大量僑批檔案成為見証僑胞家國情懷的歷史文獻。”汕頭市澄海區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認為,通過挖掘 “僑文化”內涵,向群眾展示樟林古港的歷史人文資源,創新性打造具有“潮僑”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對當地鄉風文明影響將更加深遠。

記者手記

紅頭船喚起僑胞記憶

俗話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據不完全統計,到海外謀生的先僑,60%以上從樟林古港出發。

紅頭船精神在華僑心裡生根發芽,桑梓情濃讓他們不忘故土,回饋故裡,在家鄉投資興業、熱心公益。

不管走得多遠,都不忘記來時的路。一波又一波移民潮下,許多懷揣赤子之心的潮商巨子涌現——

例如泰國僑領鄭午樓成一代銀行家,致力於慈善事業,將潮汕善堂文化傳遍東南亞﹔謝國民子承父志,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回汕頭拿下外商投資“001號”,用實業反哺家鄉……

華僑文化也催生了鄉風文明的向心力,滋潤了古港的精氣神。

每次漫步在樟林古港,總會讓人有迷失在歷史煙雨中的感覺。那些斑駁的石碑、古老的石地板、牆壁微微脫落的棧房……是古港華僑歷史存在的載體,而一些保留至今的民俗,極具潮汕僑鄉文化特色,古港無疑保留了連接海外僑胞的功能。

僑胞集體記憶被紅頭船喚醒,古港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目前,東裡鎮正全面推進樟林古港潮僑文化旅游區項目,搭建“潮僑文化傳播基地”,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打造集潮劇、大鑼鼓、剪紙、燈謎、書法、版畫等於一體的文化體驗帶,重構華僑華人精神家園。

據東裡鎮委、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完成樟林古港八街六社相關文物、歷史建筑、民房等方面摸查工作,樟林古港規劃建設工作方案已制定,概念性規劃方案設計競賽活動也已啟動,該項目將於2023年開始建設。

一個更加和美而有活力的樟林古港未來可期。

南方日報記者 沈叢升 實習生 許可

通訊員 謝瓊英

(責編: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