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助力林芝產業興旺 變“輸血”為“造血”
產業援藏激活高質量發展引擎

美麗的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南方日報記者 龍達洋 攝
粵藏山海情
走進魯朗國際旅游小鎮,藏式建筑與四周的藍天白雲、森林雪山構成一幅靚麗風景畫。作為廣東省援藏重點建設項目和自治區重點旅游開發項目,小鎮歷經9年精心規劃建設運營,總投資超40億元。
如今,這個曾經的過境小墟已蝶變成西藏生態旅游名片,當地牧民也跟著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產業走上了致富路。魯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通過旅游相關產業獲得的收入佔比高達25.7%。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援藏工作隊與受援地協同協力、共商共進,依托林芝資源稟賦優勢,積極扶持發展特色產業,通過搭平台、引龍頭、降成本、拓市場有力促進產業發展,切實推動“輸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轉變,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推動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在林芝波密縣扎木鎮東若村天麻野生撫育基地,分區嵌著許多紅色、藍色、黃色的小牌子,猶如一片隱匿的花海。“去年底,這裡的天麻最大能長到1斤重。與國內其他產區天麻相比,波密天麻素含量是普通天麻的2—3倍。”廣州市協作辦副主任、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廣州波密工作組組長鄒勇剛說。
在波密2700米海拔的原始森林裡,全年陽光充足,降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種植的天麻品質極佳,但多年來產量卻一直上不去。2019年,廣東援藏工作隊赴天麻產業最完整、發達的雲南昭通小草壩考察,引進了植物學博士仇全雷團隊。
通過培養優質菌種,產量上不去的難題正在被破解。“菌種越好,天麻產量上限越高。”仇全雷說,波密天麻種植規模從最初的500畝地擴展到1700畝,直接帶動當地村集體和農牧民增收超過700萬元。“更多的是通過技術的提升,讓老百姓自己種天麻,我們給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和優質天麻種,最后再保底回購。”仇全雷說。
“通過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廣東援藏工作隊推動天麻等農牧產業規模化發展,助力林芝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廣東省援藏援疆辦對口支援合作一處夏劍林說,目前,墨脫2000畝“廣東茶園”試種成功﹔波密1200畝天麻林下野生撫育基地、察隅2023畝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喜獲豐收﹔易貢茶場被評為中國茶產業T20最美生態茶園。
西藏文化內涵獨特、旅游資源豐富,有著發展旅游產業的巨大潛力。廣東援藏工作隊充分利用廣東經濟大省、旅游大省的客源優勢和林芝旅游資源優勢,加強粵林旅游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助力增強林芝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廣東援藏工作隊把全域旅游提檔升級作為推動旅游產業發展主攻方向。”來自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的胡雄英參與了十年援藏,是魯朗小鎮巨變的見証者和參與者。“我們結合小鎮、扎西崗村桑杰庄園、全國援藏展覽館等全方位打造‘紅色魯朗’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基地﹔立足石鍋雞品牌,加快藏雞養殖基地建設,把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作為引領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如今,林芝旅游業態進一步豐富,打造了多張旅游名片: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成為西藏首批自治區級康養和綠色旅游示范基地﹔阿沛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朱拉河國家濕地公園等一批旅游精品項目陸續建成,助力林芝初步形成相互串聯的A級景區集群﹔工布響箭文化旅游節、“醉游林芝”等旅游文化品牌打響,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打造林芝特色全產業鏈生態
走進西藏林芝市墨脫縣墨脫鎮瑪迪村的墨脫水產養殖基地,一個個養殖大棚沿著山坡整齊排列,來自廣東的魚苗和蝦苗在這裡試點養殖成功,對蝦、羅非魚、加州鱸魚等陸續上市銷售。
“我們公司一直想擴張業務。”廣東何氏水產墨脫水產養殖基地技術主管楊康邦說,2020年9月,在廣東援藏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公司調研發現墨脫這裡的條件非常適合養殖廣東那邊的水產品品種,於是選擇在瑪迪村來推進墨脫水產養殖基地。
“該項目的成功開展,填補了墨脫、林芝乃至西藏自治區蝦養殖的產業空白。”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干部、時任墨脫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冼偉光說,引進廣東何氏水產助力墨脫開展工廠化水產養殖,豐富了墨脫農業產業類型,優化了墨脫農業發展結構。
林芝地區旅游、水利、森林、藏藥等資源豐富,如何將其轉變為產業優勢一直是廣東援藏工作隊思考並為之付出努力的課題。早在“十二五”時期,廣東省委省政府確立了“以民生援藏為龍頭,以產業援藏和智力援藏為兩翼”的對口支援工作總思路。“十三五”期間,廣東產業援藏項目66個,投資額8.65億元,佔援藏項目總投資的37%。
“藏雪芝”產業就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的另外一個成果,自1996年以來,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先后多次執行食藥用菌科技援藏項目,並在2011年與林芝地區科技局合作成立了“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林芝地區食藥用菌科研基地”。
同年,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林芝市波密縣發現1株西藏靈芝新種,后被鑒定為世界級新種,命名為“藏雪芝”。多年來,兩地科技工作者共同開展了林芝地區食藥用菌資源的研究。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還將“藏雪芝”作為產業援藏項目之一,與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簽訂西藏靈芝開發技術支持協議,進一步提升對林芝的科技幫扶力度,推動林芝“藏雪芝”產業規模化。
從無到有的不僅僅是水產和“藏雪芝”產業。在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西部的林芝市經開區內,一個佔地面積100多畝的現代化產業園——粵林產業園引人注目,作為廣東省“十三五”對口支援規劃的重點援藏項目,粵林產業園是林芝經開區“一區多園”的第一個建成園區,更是帶動經開區整體發展的“火車頭”。
目前園區已吸引伽藍集團、華測檢測等20余家企業入駐,涵蓋高原生物科技、食品、藏藥材等多個領域,已初步建成融生產、研發、電商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園區企業年利潤2億元以上、納稅金額達8000余萬元,直接帶動就業600余人,有力助推了林芝當地產業集聚。
墨脫水產養殖基地、“藏雪芝”產業、粵林產業園……這些在林芝地區拔地而起、四處開花的大型項目至今被廣大農牧民親切稱為“產業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僅融入了廣東援藏人的雪域情懷,也成為林芝經濟社會日益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黃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