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
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左二),廣東省政協委員、民革佛山市委會副主委、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處長劉建萍(右二),廣東省人力資源研究會副會長、科勒中國工廠人力資源總監劉常凌(左一)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王星 攝
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據統計,廣東省現有625所職業院校,在校生280.5萬人,為社會輸送了大量技能人才。
隨著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培優、強服務”行動不斷深入,廣東省產教融合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在此背景下,廣東該如何構建產教融合動力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熱點。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廣東省政協委員、民革佛山市委會副主委、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處長劉建萍,廣東省人力資源研究會副會長、科勒中國工廠人力資源總監劉常凌做客人民網廣東頻道《界別圓桌匯》,就廣東如何加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建言獻策。
拓展產教融合的廣度深度
“職業教育在支撐廣東高質量發展、加快創新驅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劉建萍說。
數據顯示,廣東是全國職業教育規模最大的省份。全省具有技能人才1762萬人,高技能人才593萬人。
隨著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培優、強服務”行動不斷深入,廣東在規劃施策、專業布局、辦學體制等多個方面更加注重產教融合,廣度深度不斷拓展。
例如,在規劃施策上,廣東落實《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廣東省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等,牽頭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廣東省產教融合促進會,建設了2個國家級、10個省級產教融合試點市,培育了1223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產學合作企業達8萬余家。
在服務發展上,廣東實施“萬企幫萬村”行動、“大國工匠鑄造工程”等,助力鄉村振興和建設制造強國。“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累計培訓797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47萬人次。
“近期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共出現9次‘產教融合’,從原先的政策導向上升到法律規定,由軟到硬,這是非常大的突破。”劉建萍說。
看見新趨勢的同時,劉常凌表示,廣東省的職業教育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社會認可度不夠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制度性瓶頸,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等。
“我們發現,佛山、東莞兩個制造業相當發達的城市,迄今還沒有一所服務高端制造業的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其它城市更是如此。因此,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要從完善職業本科布局開始做起,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可度。”他說。
構建產教融合的動力機制
對於如何解決教育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存在的問題,破解制約產教融合的政策瓶頸,許玲認為,需要構建產教融合動力機制,從政府、學生、院校、企業四個方面出發。
例如,避免企業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被“搭便車”,同時給予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成本補償。“一旦某個企業通過產教融合培養的人才在畢業時被其它企業挖走,就是一筆成本虧損。要綜合考慮畢業生與企業雙向選擇的機制與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問題,這考量的是我們政策的智慧。可參考例如德國雙元制企業培養的學生,畢業后留在企業工作的比例非常大,學生與企業雙方都滿意。”許玲說。
同時,她建議,改革以往的單一的人才評價機制,把晉升、職稱評定等與參與產教融合挂鉤﹔從學生和社會需求角度制定產教融合政策,提升培養質量,激發學生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
對於產教融合政策出現層層遞減的問題,她提出,需要中央對地方政府實行監督,地方政府要有明晰的落實產教融合政策的細則,落實國家政策中對產教融合工作的組合式激勵政策。
在激發院校和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積極性方面,劉常凌提到,企業應主動改變觀念,積極與學校合作,雙方協同育人,實現“雙贏”。
“產教融合不僅有利於滿足企業的現有人才需求,更有利於保障企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建議院企通過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共建開發課程等多種形式,推動建立‘校企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贏’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他說。
劉常凌還表示,從長遠來看,產教融合能為地區培養高水平技能人才,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對於企業、地方來說,也是“雙贏”之舉。
深化改革打造職業教育品牌
目前,廣東的產教融合工作雖有所進步,但與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旺盛需求相比,還存在一定落差。該如何結合發展需求,加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許玲認為,應打造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品牌,構建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新格局。
“我的建議是,圍繞‘雙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推進粵港澳職業教育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職業教育合作與人文交流。”她說。
許玲表示,廣東可支持職業院校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主動跟隨優質產業或重點企業“走出去”,建設一批“魯班工坊”,實施“中文+職業技能”項目,定期舉辦“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年度交流活動,組織高水平職業院校攜手世界一流企業,重點開發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培養標准和育人模式。
同時,服務“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方面,建立粵港澳職業教育定期會商機制,打造粵港澳職業教育交流平台,開展高水平合作項目。
“落實與香港、澳門簽訂的資歷框架、教育培訓及人才交流合作意向書,推動建立粵港澳職業教育學分互認機制,探索粵港澳高等教育專科學歷互認。”她說,還可以加強大灣區產教聯盟等平台建設,推進粵港澳職業院校聯合辦學,推動粵港澳職業院校深入開展教師互動交流、學生交換訪學等多種形式合作等。
劉建萍則表示,廣東應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職教體系,為青年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性與可能性。同時,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充分滿足高端產業對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和社會認可度。這樣有利於增強學生對制造強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廣大青年走好技能報國之路。”她說。
其次,她認為,應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一方面堅持黨建引領,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探索建立體現產教融合發展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推動職業院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另一方面,整合資源,創新產教融合機制,探索“政府提供政策配套、行業協會引導企業參與、企業設備資金投入、學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撐”的多元主體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模式。
“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前途廣闊,大有作為。”劉建萍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