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州首個考古基地落戶流溪河畔

2022年06月14日08:32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州首個考古基地落戶流溪河畔

基地項目總平面圖

  為進一步挖掘廣州本土文化,廣州將在流溪河畔建設全市第一個考古基地。該項目的建設將填補廣州考古基地建設空白,提升文化軟實力。

  6月13日,《從化區溫泉鎮衛東村地塊(廣州從化流溪河流域橫嶺考古基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在第四屆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地區規劃專業委員會上審議通過,據悉,考古基地按照“節儉、實用、美觀、科普”等要求開展規劃,功能上以考古研究、交流展示、科普教育為主。

  廣州流溪河流域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先秦遺址分布較為密集的地區,是探索嶺南文化、南越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具有極其豐富的遺址資源。目前,廣州正在開展先秦兩漢遺址考古工作,但橫嶺遺址保護設施簡陋,遺址保護及考古情況堪憂。本次考古基地項目選址從化溫泉鎮廣州南方學院石牌坊旁地塊,處於國道G105和中山路交匯處附近,臨近規劃中的地鐵37號線。項目地塊全部位於從化區儲備用地,東北側兩宗用地為已出讓地塊。

  2021年11月,《廣州市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加強對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工作,多層次、全方位、持續性挖掘其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內涵”“發掘和保護流溪河流域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等。項目地塊距離秦嶺遺址約6公裡,經國道G105約12分鐘車程,交通便利。橫嶺考古基地的建設將有利於流溪河流域考古工作的開展,同時彌補廣州在考古基地上的缺失和空白,助力廣州提升考古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

  兼顧考古研究、交流展示和科普教育

  根據規劃,這一綜合性考古基地有三大定位:考古研究、交流展示和科普教育。規劃中透露,考古基地項目在國內未有具體建設標准,本項目主要參考博物館建設規范,並根據從化流溪河流域考古資源豐富程度、考古基地功能定位和參考國內其他地區考古基地建設情況確定項目建設規模。經過建設方案需求分析及專家評估,考古基地總建筑面積需求為8929平方米,為適當預留彈性空間,本次規劃乘以1.2倍系數作為上限,確定計容建筑面積上限為10715平方米。在8929平方米的面積需求中,2000平方米為文物庫房,1000平方米為文物標本陳列室,400平方米為公眾考古體驗中心,400平方米為文物與考古學術交流中心等。

  整個建筑根據考古基地的考古研究、交流展示、科普教育主要功能進行空間布局。室內空間主要設置文物庫房、器材室、圖書室、檔案室、實習用房等,室外空間主要包括停車位、室外文化廣場、下沉廣場等。整個建筑的設計思路上,規劃強調造型與嶺南建筑相呼應。規委會專家則建議,該地塊為廣州重要的景觀地區,建筑要出精品,除了嶺南建筑元素外,應該挖掘先秦兩漢的元素,這一考古基地無論在外觀與結構上,需要更高的定位,功能上應該更多地考慮公共性。

  項目概況

  總用地面積14983平方米,其中教育科研用地面積10448平方米,建設量10715平方米,容積率1.03﹔防護綠地用地面積4535平方米。

  環境

  為了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周邊環境,規劃提出,控制建筑高度不超過24米,且建筑周邊種植密林。通過優化建筑形態和場地景觀設計,位於國道G105的主入口視點可以看到大部分山體,使得建筑很好地融入山林景觀。此外,建筑與G105國道預留足夠的綠化空間,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觀界面。

  交通與停車

  項目依托國道G105進出,也可通過距離約1公裡的溫泉出入口便捷聯系大廣高速﹔同時項目地塊旁有衛東公交站。為優化項目地塊出入問題,西南側新增一條6米寬疏散通道連接中山路,具體以實際方案為准。

  停車位方面,依照《廣州市建設項目停車配建指標規定》標准進行設置,結合內部交通設置停車泊位,地面停車泊位25個,地下停車泊位60個,臨時停車位6個,旅游巴士停車位4個。

  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規資宣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