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東城鄉居民收入比連續兩年保持在2.5︰1以內

2022年05月20日09:15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破“二元結構”壁壘 推動城鄉全面融合發展

  “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這句話曾是廣東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寫照。如何將鄉村發展的短板化為潛力板,是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廣東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主要農業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覆蓋,初步建立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完成全省自然村基礎環境整治,推動城鄉居民收入之比逐步收窄,連續兩年保持在2.5︰1以內。

  特別是20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以來,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廣東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體制機制突破

  探索更多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鮮活經驗

  今年“五一”期間,位於清遠市清新區的小華山風景區迎來一撥撥慕名而來的游客,住民宿、賞美景、品美食,人氣十足。而就在幾年前,景區所在的六甲洞下逕村卻是另一番光景,這裡山多田少,難以集約發展產業,村民紛紛外出務工。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下逕村盤活整合2600平方米宅基地,與社會資本合作經營小華山休閑度假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由1.9萬元增至500多萬元,入股農戶獲得近3000元分紅。“村民擁有更多話語權,這個改革讓我們更加有干勁。”領到股權証的下逕村村民鄒東海說。

  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空間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

  自2019年12月廣清接合片區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以來,廣東先后出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實施方案》《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等文件,推動實施“因城施策完善落戶政策”“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建立人才加入鄉村激勵機制”等措施,不斷探索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廣清經驗”。

  近年來,清遠把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塊地”(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作為突破口,推動農村土地改革精准化,暢通城鄉要素流通渠道。目前,廣清接合片區清遠(片區)10項試驗任務、148個重點項目扎實推進。

  “廣清接合片區是我國唯一跨行政區的城鄉融合試驗區,廣清不僅要在珠三角引領帶動北部生態發展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面探索經驗,還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廣大鄉村融入城市發展方面發揮示范。”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制度建設不僅需要“點”上突破,也需要“面”上統籌。2020年5月,廣東印發實施《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對廣東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做出全面部署。

  ——建立美麗小城鎮發展機制。引導農村人口在鎮區集中居住,提升鎮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

  ——健全都市圈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五年來,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對周邊鄉村地區的帶動作用不斷凸顯,跨市公交、醫聯體建設等真招實策推動要素資源在城鄉雙向流動。

  ——建立美麗小城鎮發展機制。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城人文融合、宜業宜居宜游的特色小城鎮和特色小鎮正在廣東加速涌現。

  以廣清接合片區為試點引路,廣東還在2020年11月將江門市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等7個市縣、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等39個中心鎮列為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地區,並明確試點范圍及試點任務。

  要素雙向流動

  搭平台引資源讓產業聯通城鄉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不斷健全,推動人才、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

  “農民的‘搖錢樹’又回來了!”雲浮市郁南縣平台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李亮豪十分欣喜。由於病虫害問題,當地農民過去的致富果——柑橘和百香果種植效益低下,不少農民放棄種植。

  在省農科院農業科技人員的技術加持下,平台鎮的果業種植效益大大提升,農民重燃種植熱情。

  不僅僅是平台鎮,截至2021年底,省科技廳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扶901個重點鄉鎮全覆蓋,共選派901個團隊、2767名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助力科技興農。

  五年來,通過實施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和“青春建功”行動等措施,更多廣東年輕人從城市來到鄉村,成為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力軍。據省人社廳數據顯示,在2021年“三支一扶”的崗位征集中,支農和幫扶鄉村振興崗位佔比71.42%。

  返鄉就業創業也漸成風潮。省農業農村廳2020年的調查顯示,在全省高素質農民中,進城務工返鄉人員佔比超1/3,成為優質人力資源從城鎮流向鄉村的重要形式。

  另一方面,更多資金注入鄉村,進一步增強城鄉融合發展動力。

  在今年春耕啟動前,肇慶市四海葡萄庄園的負責人趙四海就開始謀劃將葡萄園變成集葡萄採摘、現代農業休閑觀光、餐飲於一體的綜合體。因為沒有抵押物,資金曾成為“攔路虎”。不過,很快“金融副書記”周志豪為他申請到銀行30萬元授信額度,一解趙四海燃眉之急。

  不同渠道的資金匯流成海,助力城鄉融合發展: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總額增長至2021年末的47.77億元(不含深圳),吸引1800萬戶次農戶參保﹔2018年以來,省財政每年度統籌涉農資金規模超300億元,八成以上投向市縣基層……

  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也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架起橋梁。

  在揭陽揭東,通過搭建“1+4+1”產業協同發展平台,推動麻竹筍成為當地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農業。

  在汕尾陸河,河口鎮充分利用當地優質資源,打造河口北中研學旅行基地,城鄉資源互補,帶動當地消費超100萬元,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近年來,廣東不斷建立健全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綠水青山“后花園”和“菜籃子”“米袋子”為主導,推進鄉村主動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

  數據顯示,目前,全省累計創建18個國家級、23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6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6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39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初步構建了“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民生福祉增強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推進民生福祉。

  近年來,廣東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向好,最直觀的體現是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數據顯示,全省農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5780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06元,累計增長41.4%。

  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2021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46︰1,連續兩年保持在2.5︰1以內,並呈不斷縮小的態勢。“這意味著廣東的城鄉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廣東省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說。

  城鄉融合發展,有力推動廣東鄉村面貌發生巨變。

  截至2021年底,全省完成“農村人居環境基礎整治”自然村15.3萬余個,覆蓋率由2017年的62%提升至2021年的99.8%以上。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通鄉鎮和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行政村通客車率、農村公路列養率均達100%﹔農村5G、4G基站數量均居全國第一,行政村4G網絡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廣東還不斷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讓鄉村更加宜居。在梅州五華縣華城鎮,不僅建立縣圖書館華城分館,還設立5個智慧自助圖書館,推動農家書屋實現全鎮全覆蓋﹔在惠州博羅楊村鎮,楊村中心衛生院升級為博羅縣第二人民醫院,按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標准運營,年門診量可達60萬人次,實現就診90%不出縣﹔在湛江遂溪,15個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鄉鎮通暢率達100%,並基本建立“縣有路政員、鎮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

  “城鄉融合發展,正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高效路徑。”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偉表示,廣東正通過促進城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加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基層實踐

  汕頭市濠江區:

  走出“美麗城區+美麗鄉村”融合發展之路

  藝術牆繪、寬闊巷道、潮風古韻、田園牧歌……走進汕頭市濠江區濱海街道東隴社區,仿佛置身一處“文創天地”,時尚創意與潮汕元素碰撞交融,令人眼前一亮。每到周末,這裡便成了不少市民游玩休閑的優選地、打卡點。

  把時間撥回到5年前,彼時的東隴社區,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群眾以農耕和外出務工為生。如今,該社區已通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搖身一變”成為當地居民心中的宜居家園。“社區能變成這樣,確實是非常自豪的。”居民蔡先生說。

  在濠江區河浦街道,有一個面積達千畝的“花花世界”——丹櫻生態園,園內繁花盛開、游人如織。近年來,丹櫻生態園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推出農耕文化體驗項目,插秧節、捕魚節、草莓節、農田認購、稻田收割等活動備受游客喜愛。

  不僅是東隴社區、河浦街道,這樣的變化發生在濠江區的各個村居。“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效凸顯,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持續推進,打造了東湖美麗僑村,紅旗、紅光兩個農房風貌提升試點,東隴、上店、玉石、崗背鄉村振興示范片……濠江的鄉村振興建設熱浪一波接一波。

  讓城市更美好,讓鄉村更美麗。近年來,濠江區著力破解城鄉發展二元結構問題,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全面加快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區,打造“美麗城區+美麗鄉村”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記者 王彪 黃進 陳薇 鄧文燕 魏金鋒)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