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敬高:集團化辦學不能簡單貼牌,名校是實干出來的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深圳市公辦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加速推進集團化辦學。根據《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深圳將實現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全覆蓋。可以說,集團化辦學是深圳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抓手。
作為深圳基礎教育一張靚麗名片的深圳實驗教育集團, 在過去5年裡,新建4個校區,並舉全集團之力籌辦坪山高中園。辦學規模擴大數倍,辦學業績廣受贊譽,實現了“做大做強,強大並行”的戰略目標。
那麼,深圳實驗集團化辦學成功的秘訣何在?已建成和即將建成的成員校都有哪些特點?如何確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正奮力打造“四大高地”“五大示范”的深圳實驗,又將在集團化辦學方面為深圳乃至全國基礎教育界提供怎樣的思路與經驗……針對這些熱點問題,深圳實驗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衷敬高進行分享,梳理、總結數年來深圳實驗的集團化辦學之路。
深圳實驗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衷敬高
Q:深圳實驗教育集團於2003年9月3日挂牌成立,是深圳市首個公辦教育集團。近年來,深圳實驗進一步加快集團化辦學步伐。目前的規模有多大?未來還有哪些計劃?
衷敬高:從2017年到現在不到五年時間,我們新建了4個校區,分別是坂田小學部、坂田初中部、光明部和深圳實驗光明學校。今年又接手了位於坪山的高中園,裡面有4所高中,其中3所將於今年招生54個班、2700人。加上實驗高中部、光明部,今年我們僅僅是高中的招生,就要突破4200人。
2017年前的4個校區
2017年以前,深圳實驗教育集團有4個校區,144個班級,學生6800人,現在8個校區達到398個班級。如果加上高中園,將達到512個班級,26000人。未來,在高中園附近,可能還要辦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屆時整個集團的學生規模至少要達到27000人。
這種超常規的發展是波瀾壯闊的。
新建4個校區
Q:有人擔心,急速的集團化辦學會稀釋本部的優質教育資源。您會有這個顧慮嗎?
衷敬高:大規模、超常規的集團化辦學,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我們迎難而上,實現了“做大做強,強大並行”的戰略目標:原有校區依然青春勃發,教育教學質量強勁發展,是深圳基礎教育的領跑者、排頭兵﹔新辦校區發展遠超預期,迅速躋身當地優質學校行列。深圳實驗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僅沒有稀釋,還形成了多贏的局面。
首先,對於我們這座城市,集團化辦學帶來了大量優質學位。
位於坂田片區的原新城學校,曾經是龍崗區的薄弱學校。我說的薄弱,是指社會聲譽、學校管理、辦學軟件。就硬件而言,深圳無弱校。實驗學校進入后,迅速把它的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學校管理等拉起來,很快成為教育高地。片區百姓高度贊賞,學校報名火爆,周邊房價猛漲。
事實上,我們接手這所學校后,沒有趕走一名學生,沒有掐一個尖,但學生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在實驗集團四校聯考中,坂田部原來的第1名相當於百花的第500名,現在四校前30名中來自坂田的就有7人。我們相信,在可預期的未來,坂田部的教學質量還會進一步提升,甚至有可能超越百花片區。其發展已遠遠超越了原定的“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目標。
深圳實驗光明學校全部學生均按積分入學政策排隊招生,我們沒有任何選拔、拔尖,但現在各科分數都要比全區平均線高出十幾分、二十幾分。而光明部去年首屆高考,一本率就超過了68%,本科率接近百分百。今年一本率勢必要“破七”。
光明學校學生狀態優異
其次,對深圳實驗學校來說,集團化辦學使我們煥發了青春,盤活了資源,優化了結構。
每承辦一所新學校,我們都舉全集團之力,從各個校區抽調真正能“打仗”的骨干力量去。這對舊校區是一個洗禮,因為干部上升通道打通了,被提拔的干部到了新崗位干勁十足,而本部空出來的位子又可用來引進新鮮血液或提拔年輕干部,整個隊伍的結構更加合理。
流水不腐,強者恆強。集團化辦學使困擾老校區多年的“干部積壓”“編制和職數緊張”等問題迎刃而解,尤其是教師職稱等老大難問題得到大面積解決,極大地激發了全體教師的工作熱情,工作積極性倍增。所以我特別感覺到,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才是最大的紅利,很多問題在發展中迎刃而解。
Q:對集團總校長來說,更大的辦學規模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壓力,可能一周都跑不完所有學校。這也是一些專家指出的集團化辦學弊端之一。對此您怎麼看?
衷敬高:在去年的人大會上,市領導問我對集團化辦學有什麼態度。我告訴他:第一反對,第二贊成。
之所以反對,是因為我認為學校不是越大越好。以前18個班、24個班、36個班的建制自有他的道理。在一所學校裡,校長可以找多少人談話,跟多少學生接觸?校長的辦學思想怎麼深入人心,怎麼影響每一位教師和學生?校長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這些都很重要。我曾經說過,在這麼大的集團當校長,都有點不像校長了:見學生不容易,跟老師談話沒時間。我懸在了半空中!
另一方面,集團化辦學也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就是通過兼並、重組追求最大的效益。但教育不是工業生產,學生也不是標准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從這個角度,我對集團化辦學是持反對態度的。
但是,從我們目前基礎教育的現狀,從老百姓對“上好學”的迫切需求出發,我認為集團化辦學能夠迅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學生及家庭,對此我又是非常贊成的。
現在,如果再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會百分百舉雙手贊成,不會談任何反對意見。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從當前的教育實踐,尤其是從深圳實驗的經驗看,集團化辦學之弊遠小於利,幾乎可忽略不計。
Q:您理想中的集團化辦學是怎樣的?
衷敬高:我最反對拉郎配、貼牌式、山寨式的集團化。把幾個學校結合起來,“綁”著一起就叫集團化了嗎?這樣的集團可太容易辦了,但不會有實質性的作用。
我比較主張的集團化辦學有兩種:
一種是名校辦新校。在這個城市重點建設而教育薄弱的地方,讓名校進去辦新校,把整個區域的教育帶動起來,為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教育支撐。比如我們在光明、坂田、坪山的探索。在我看來,名校辦新校,就應該到這座城市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名校的擔當,也是名校的情懷。
另一種是名校改弱校。這是相對更困難的,因為原有薄弱學校有它的包袱和歷史問題。但我覺得名校就應該履行這樣的社會責任,利用其經驗、資源和平台,把先進的文化、理念、管理輸入到薄弱學校裡,迅速提升其整體辦學質量。這樣的事情,名校不去干,誰干?名校不能總想著哪裡有光環就去哪搶!
坂田部課堂實景
深圳實驗學校挺進坂田,老師們沒日沒夜地干,贏得了片區居民的高度評價,尤其是很多高科技人才子弟都回來了。我跟老師們說,留住了高科技企業員工的孩子,就留住了高科技人才,也就留住了高科技企業。而華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認為,在名校改造改薄學校這方面,深圳的經驗是可以在全國復制的。在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方面,我不主張韓國那種“削峰填谷”的方式。每所學校都一樣,雖然均衡了,但大家辦學的積極性也沒有了。通過名校的平台帶動薄弱學校發展,是一條更好的路子。在這方面,我認為深圳實驗的坂田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典范。
事實上,現在深圳也沒有多少薄弱學校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把底部托起來,整個深圳基礎教育的大盤子就起來了。
Q:您認為深圳實驗集團化辦學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衷敬高:深圳實驗這種大規模、超常規的集團化辦學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法寶是文化。我們所到之處,首先是實驗文化的全覆蓋。文化覆蓋成功,學校就成功。
實驗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有付出才有尊嚴。一開始到坂田辦學的時候,不僅沒有政策的支撐,還面臨著政策的障礙。原來學校留下來的100來位老師,沒日沒夜地干,比原來辛苦多了,但因為納入到市裡管理,他們每年的收入少了好幾萬元。
發工資的時候,當然也有老師發脾氣。我們就給他們做工作:第一表示理解,第二可以重新選擇。我跟老師們說,你們既然選擇了實驗,就選擇了崇高,就選擇“講奉獻、愛學生”的實驗文化,而實驗的待遇就是這麼多。最后,沒有一位老師重新選擇的。
初中部校園內的大榕樹
實驗的文化,是先進的文化,是受人尊重的文化,也是每一位實驗人引以為榮的文化。
當年進入深圳特區還需要邊防証的時候,有些實驗的老師忘記帶了,拿出一張學校的飯票,通行!有的老師穿著實驗的工作服排隊看病,醫生看到了,主動讓她先看,還跟其他排隊的人解釋,這是實驗學校的老師,孩子們在等著她。
所以我說,文化是深圳實驗學校這麼多年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最寶貴的財富。每一任校長都要傳承好,才能確保學校、集團生生不息、向前發展。我經常說:老師要變老,校長要退休,但它的文化可以源遠流長,社會的高度認可,是實驗學校教師群體的莫大光榮。
在集團化的過程中,我們每接過一所學校,首先是文化全覆蓋,我們的標識、理念與追求、價值觀等等,都得到了最全面、深入的貫徹。不管是所謂的緊湊型還是鬆散型,隻要挂上了“深圳實驗”四個字,就必須是原汁原味、成色十足的實驗文化,這一點都不含糊。
Q:這麼多的成員校,既要保証統一與協調,又要兼顧各自的靈活性和創新性。這個平衡如何把握?
衷敬高:在統一的實驗文化框架下,每一個校區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發展目標。比如,高中部和光明部的發展目標是不一樣的,坂田部和光明學校的定位又有不同。
各個成員校的文化有統一的一面,但也不會千篇一律。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的付出與忠誠,重視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健全人格教育,這些是一致的。因為脫離了這些,就不是深圳實驗了。但他們也要有個性。比如坂田部,就融入了華為的一些先進文化。我們還准備在校內建華為文化館。光明部和光明學校位於光明科學城,會在科教結合方面作更多的探索。
總之,深圳實驗的文化也要與時俱進,也要開放創新,不斷吸取時代的營養。在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各個校區的個性化。
光明學校運動場
我很反對兩個詞:一個是“模式”,教育不能用模式來定義,至少不能輕言模式﹔還有一個是“加工”,把有血有肉的生命,用來加工,好像在制作產品一樣。
我曾經看過一幅漫畫,由兩張圖片組成,開學典禮上,講台上老師是方腦袋,台下的學生則是各種各樣的形狀,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等到了畢業典禮的時候,還是那一幫師生,講台上的老師依然是方腦袋,不同的是,台下所有學生都變成了方腦袋。我們要警惕這種“方腦袋教育”!要看到孩子們豐富多彩的一面,要警惕用一把尺子來衡量、用一種模式來限定所有學生的發展,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培養,揚長避短,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最合適的教育,最合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要營造一個好的生態。有喬木,有灌木,有玫瑰花,有綠草,甚至還有苔蘚,才能成為良好的生態。良好的教育生態,不是把所有尖子生掐過來,綁在一起,那誰不會啊?我們做教育,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全面發展。
Q:您提出的深圳實驗“五大示范”中,包括“示中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名校改薄文化先行之范”。在您看來,深圳實驗的集團化辦學可以給全市乃至全國的集團化辦學,提供哪些經驗和思路?
衷敬高:首先要強調,集團化辦學不是標簽化、貼牌式、山寨式的忽悠。一定要真抓實干,才能有實質性的改變。名校辦集團,是為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為了提升整體教育質量,而不是為了擴大“勢力范圍”。我甚至想過,名校改造薄弱學校,應該成一所、放一所、再接一所,成為名校孵化器。
集團化辦學的速度和規模,還是要因校而異。新增一所就要成就一所,不能盲目求大。
我到實驗以后,面對整個集團的超常規發展,一開始壓力也很大。但我心中有底氣,因為我們有強大的實驗隊伍和強大的實驗文化。經過這麼多年發展,深圳實驗教育集團內部已經沉澱了一大批優秀的干部、名師。我們缺的是機會和平台,不缺人才儲備。所以在新建學校、外派干部的時候,能做到成竹在胸,而不是“拆東牆補西牆”,稀釋優質教育資源。
此外,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實驗學校內部已經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教師成長體系。同樣是引進優秀畢業生,但我們有信心在兩年內讓新教師得到更好的成長。這幾年,我們的新崗教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頻頻拿獎。在不久前的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和廣東省首屆美育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我們三位青年教師(習文、趙曼琳、尤遠梯)拿下了三個一等獎第一名。
集團化辦學也為我們的教師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大規模、大跨度的校際教師交流效果未必好。橘生淮南、淮北,味道是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在管理、平台和校園文化。
我認為教師交流一定要注意三方面的問題:教師職業的相對穩定性,教師的歸屬感,學校的文化。不考慮這三者而生硬地推進校際交流,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根據我們這些年集團化辦學的經驗,我認為教師在同一個集團內各校區間的交流,是更為理想的一種跨校交流方式。因為同在一個集團,教師的歸屬感、文化認同和穩定性仍在,這是多贏的。
坦率地說,深圳實驗教育集團這些年大規模、超常規的發展,包括未來幾年高中園和更多新成員校的加入,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會更加辛苦,責任和壓力也大很多。但看到整個集團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看到每一位師生蓬勃的精神面貌,我們又感到一種由衷的欣喜,為深圳實驗能夠為這座城市提供大量優質學位而倍感欣慰,同時也為學校“做大做強,強大並行”的大好局面而倍感自豪。
(來源:南方+客戶端 深圳實驗學校 整理 孫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