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州國際金融城發布“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

2022年02月18日08:36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增8到10個“億元樓宇”

  廣州國際金融城“樓宇經濟”蓬勃發展。

  2月17日,《廣州國際金融城“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發布。規劃提出,到2025年,廣州國際金融城地區生產總值將達700億元,新增稅收超億元樓宇達8~10棟。“十四五”時期,這裡將著力推進116個重大項目建設,涉及總投資超1800億元。未來,廣州國際金融城將是廣州推動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區域,引領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數產融合發展,成為天河乃至廣州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已成功引進12家金融機構

  廣州國際金融城位於天河區東南部,北起中山大道、黃埔大道,南臨珠江,東至天河區界,是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沿江經濟帶,廣州科技創新軸的交匯點。2020年,廣州國際金融城整體納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與琶洲片區(含廣州大學城)、魚珠片區一同構建起“一江兩岸三片區”空間格局。

  規劃提出,到2025年,廣州國際金融城將基本形成金融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商貿業、高端專業服務產業、新興產業“一核一芯三翼”現代產業體系。力爭地區生產總值700億元,金融業核心地位突出,增加值達250億元,佔GDP比重約1/3。

  據了解,金融城起步區已成功引進12家金融機構,包括廣發銀行、廣州銀行、南粵銀行、華興銀行、農業銀行5家銀行機構的全國總部或區域總部,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平洋保險、中國太平保險、新華人壽5家保險機構的區域總部,以及廣州金控(萬聯証券)、省產權交易集團2家機構。

  東區已成功引進澳門國際銀行廣州分行、九江銀行廣州分行2家金融機構。北區的羊城創意產業園已集聚120多家信息科技、文化傳媒企業。西區正加快推進中國人工智能(廣州)產業園、廣州T.I.T智慧園等園區建設。

  提出“兩區一中心”定位

  規劃首次提出國際金融城“兩區一中心”的新發展定位,即國際化綜合金融中心、數字經濟融合創新引領區、珠江濱水活力典范區。這既基於金融城原有的特色地位,又與時俱進地賦予其新的功能。

  1國際化綜合金融中心

  與珠江新城片區錯位發展

  如何與近在咫尺的珠江新城的定位有所區分,天河區發展改革局有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進行了解釋:“‘國際化綜合金融中心’方面,注重與珠江新城片區適度錯位、協同發展、互為支撐,同時切合實際、適度拔高。金融城主要考慮聚焦綜合服務功能、突出‘國際化’、明確‘中心’。”

  “金融城將以廣州期貨交易所為核心,引導期貨交易和資產配置相關金融機構集聚,大力引進法人金融機構,加快推動已落戶項目建設,加快引入一批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外資獨資或控股券商、外資獨資理財公司。建設風險管理中心的優質載體。”天河區商務金融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金融城將基於現有金融機構集聚的基礎上,推動更高能級更多國際金融機構集聚。此外,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示范區建設,積極爭取金融開放試點,提升金融服務“一帶一路”、RCEP的能力。

  2數字經濟融合創新引領區

  數字技術應用案例“首發首用”

  契合省、市關於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的發展導向,在天河區現有產業基礎上,金融城將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特色方向,以數字技術賦能四大主導產業實現能級躍升和結構優化,並通過智慧化發展提升產城融合發展和城市治理水平。

  相關負責人透露,聚焦數字產業化,金融城未來將加大文創領域開發,依托酷狗、荔支、西山居等片區內頭部企業,加強游戲、動漫、音樂、影視產品、出版作品等數字文娛領域內容開發,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文化企業和產品,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IP。

  以“融合創新”為核心,金融城將注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和融合發展,引育一批掌握前沿技術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融合發展、“首發首用”的數字技術應用和解決方案典型案例,突出天河的創新力。

  3珠江濱水活力典范區

  利用水元素打造嶺南風情空間

  在廣州市中心,坐擁6公裡珠江黃金水岸,獨特的濱水優勢是金融城一大發展優勢。

  “我們沿江看,西接珠江新城,東邊是黃埔臨港經濟區,對岸是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這裡濃縮了珠江前航道精華之所在,未來發展有很大的空間。”天河區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據悉,珠江濱水活力典范區的打造圍繞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建立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深入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在凸顯“濱水”特色方面,充分利用金融城南臨珠江,區域內河涌分布的地理特征,打造嶺南風情濱水綠地、街區和商業空間,促進傳統歷史文化、綠色生態與現代城市建設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未來,金融城將展現生態和商業活力,一方面著力強化環境治理、綠色低碳發展,增強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另一方面通過提升營商環境、人才發展環境和商業活力,打造一流“營商”“營智”環境。(記者何瑞琪、陳鈞聖)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