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廣州市大灣區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生物共振技術應用研究所成立

2022年01月18日08:09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州市大灣區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生物共振技術應用研究所成立

  1月15日,廣州市大灣區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生物共振技術應用研究所在廣州成立。據介紹,研究所將把生物共振技術這種現代高科技與傳統中醫藥深度融合,開展廣泛的真實世界研究,同時也會借助海量的真實世界數據幫助科研團隊迭代算法,開發更高水平的生物共振芯片。

  廣州市大灣區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由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批准成立,主管單位是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是中國第一所專注於基於家庭醫生開展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的科研機構。中心的宗旨是將真實世界研究的方法論運用到中醫藥行業,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現代化。

  廣州市大灣區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吳育雄介紹,為了更進一步夯實生物共振芯片的臨床証據,開發在醫療以及其它大健康領域的更多應用,廣州市大灣區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成立“廣州市大灣區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生物共振技術應用研究所”。中心希望以該研究所為基地,利用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龐大的基層醫生隊伍,聯合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專家教授,把生物共振技術這種現代高科技與傳統中醫藥深度融合,開展廣泛的真實世界研究,把這項技術發揚光大。同時,也希望海量的真實世界數據可以幫助研發團隊迭代算法,開發更高水平的生物共振芯片,造福社會。

  1950年,丹麥科學家延斯·斯科(Jens Skou)發現了鈉鉀泵的工作原理,它是人類對離子進出細胞的認識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同時,它也讓人類清楚地理解了身體內細胞活性與鈉鉀泵工作效率之間的邏輯關系。從此,全球的科學家們對此展開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探索其與各種疾病的相關性。另一方面,科學家們希望能找到提高鈉鉀泵工作效率的解決方案並籍此治療疾病。

  鈉鉀泵的本質是可以受諸如光能、電化學梯度能等外能驅動的可逆ATP酶,據此,著名的科學家張登科教授及其團隊經過長期的努力,終於發現可以通過發射9-10微米波長的遠紅外線可以快速提高鈉鉀泵的工作效率,從而提高細胞代謝水平。 該團隊採用芯片技術,開發出了生物共振芯片,該芯片可持續地發出9-10微米的遠紅外線並基於獨特的算法使之按照一定的頻率轉換,由此快速驅動細胞鈉鉀位移,高效工作的鈉鉀泵迅速恢復細胞生理機能的運轉。

  據介紹,自2015年攻破核心技術在德國生產生物共振芯片開始,張登科教授團隊便著手動物試驗以評價其對治療多種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獲得了非常滿意的成果。於是,2017年設計了包括眼鏡、共振器等在內的多個產品形態,在全球多家醫療機構開展臨床試驗,評價其對治療鼻炎、干眼症、飛蚊症、帕金森症、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肺結節、前列腺增生等等以及視力改善、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表明,生物共振芯片對人體不構成安全性問題,同時,根據不同適應症釆用針對特定穴位和病灶發射遠紅外線進行治療,療效顯著且治療效率非常高。

  真實世界研究是一種新的藥品與器械臨床評價方法學,主要應用在藥(械)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以及擴大已上市創新藥的使用范圍。該方法通過收集創新技術及藥(械)在臨床使用中的實際效果數據,幫助醫療決策者了解其在不同醫療環境中所能發揮的真實效果。其特點是客觀、科學、真實,能最大限度還原藥(械)臨床應用中的真實療效。一方面,真實世界研究不限制入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這就確保了研究對象和現實中的患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真實世界研究的數據來源非常廣泛。同時,真實世界研究可以幫助藥(械)生產企業深入探究上市后的真實臨床效果,獲得更全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在保証用藥(械)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還能增加藥(械)的更多臨床應用價值。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同時,又不失中醫藥研究的科學性,取得符合真實臨床情況的成果。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靜

(責編:陳育柱、李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