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東頻道

跨越千年的湛江文化寶藏,該如何解鎖?

2022年01月17日09:27 | 來源:南方Plus
小字號

原標題:跨越千年的湛江文化寶藏,該如何解鎖?

  湛江,天南重地,古老文明穿越千年歷史風雲,隨風潛入港城的每一個角落。

  從古時南蠻之地,到今日欣欣向榮的濱海城市,這片土地上藏著多少動人心弦的故事,又留下多少數不盡的文化寶藏。

  文化是一方水土的印記,是推動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湛江提出,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動大文旅開發,《2022年湛江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未來五年,湛江要做到“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基本建成,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明顯增強……”

  文化寶藏該如何解鎖?文化中心該如何打造?日前,湛江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進一步推動文化傳承發展,要在城市規劃建設時,將文化元素綜合納入其中。當一個城市無論抬頭、低頭,處處均能巧遇文化時,城市居民才能進一步產生對城市、對地區的認同感,方能推動文化傳承弦歌不輟、欣欣向榮。

  尋根:千年文化熠熠生輝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湛江發展的信心,來源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湛江發展的方向,璀璨的文化照亮前行的道路。

  撥開歷史的雲霧,我們得以窺見先人的生活圖景。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雷州半島上的沿海地帶便有人類活動。湛江人世代耕田牧海,建起聞名遐邇的東西洋田,推動海洋農牧化不斷發展,也刻就了湛江人骨子裡的勤勞與堅韌。

  雷州半島共經歷過三次大移民,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漢閩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交融,使半島文化呈現出包容與多樣,不少名人都曾在半島上留下足跡。

  湯顯祖貶謫徐聞,建起貴生書院,其在書院前的夢泉飲一掬泉水,流芳百世的《牡丹亭》由此誕生。蘇東坡與蘇轍在雷州重逢,東坡暫住雷州第一古剎天寧寺,臨別相贈墨寶,書曰——“萬山第一”。寇准在雷州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18個月,為彼時尚處於“南蠻之地”的雷州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漢代時期,雷州半島徐聞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到宋代時,雷州窯成為“宋代廣東三大窯系”之一,蜚聲海內外。雷州半島成了許多海外文化、產品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各種思潮在此激蕩,一時間“欲拔貧,詣徐聞”的美名傳遍天下。

  明代,雷州半島第一次劃入廣東政區,半島商業由此繁榮,吳川梅菉港、徐聞海安港、遂溪赤坎港等會館雲集、貨物如雨,開放革新、兼容並蓄的精神由此進入湛江的血液,

  不同生產方式的碰撞、各類文化的交融,使雷州文化成為廣東四大文化之一,也令湛江誕生了數量眾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湛江目前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2項。寶貴的文化財富,成為湛江不斷往前發展的澎湃動力,連接著湛江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厚植:公共文化空間建設

  有了文化的根,還需要一片土壤,方能長出枝繁葉茂的森林。推動湛江文化破圈,要先做好各項公共文化服務,維護好群眾文化權益,埋下文化的種子。

  開放3個城市書房,完成湛江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升級改造工程,建成並開放湛江市文化旅游展示中心,全市共建成2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所、24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華僑城歡樂海灣文化旅游綜合體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約16.1億元……2021年,湛江把加強城市文化基礎建設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十件重點民生項目之一,不斷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近年來,湛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駛入快車道——湛江市圖書館、湛江市文化館的升級改造被納入市政府重點工作,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室內面積約1430平方米。

  公共文化空間升級正當時,在不久前剛落幕的湛江市兩會上,湛江傳統文化保護發展、城市文化設施建設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的議題。文化將原子般的個人凝聚在一起,個人為文化的發展出謀劃策。

  湛江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時代精神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推動湛江本土文化創新發展,打造一批文藝精品力作。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辦好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推動市縣“三館一站”、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質增效。

  目前,湛江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湛江非遺學院”的建立,抓緊實施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推進非遺展演常態化。同時,實施文化產業提升計劃,謀劃建設環半島濱海文化產業帶,培育壯大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鼓勵開發文創產品,打造區域文化消費城市。

  生長:大文旅塑造城市品牌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地區的靈魂,那麼旅游則是載體,文旅融合能塑造城市品牌,推動文化寶藏在大眾面前露出真相,迎來新生。

  2021年7月31日,湛江市委十一屆十三次全會明確提出,要立足資源稟賦,系統謀劃旅游發展整體布局,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地質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和軍旅文化等文旅資源,推動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和文化要素融入旅游產業鏈,加快形成“大文旅”格局。

  “大文旅”的提出,將成為湛江文化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裡程碑。

  “大文旅”格局中,濱海旅游是一大重頭戲,也是湛江需要做好的“四篇文章”之一。經過多年探索,濱海旅游如今已成為湛江現代產業體系的旖旎標簽——金沙灣濱海休閑旅游區、茂德公鼓城度假區、三嶺山森林公園、鼎龍灣國際海洋度假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全省最大的濱海水上樂園德薩斯水世界二期建成營業。

  自然資源稟賦在前,重大政策利好之下,湛江將如何繼續推進大文旅開發,促進城市美名遠揚?

  為此,湛江確定了文旅產業十大重點任務,包括全市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大湖光岩片區綜合開發項目、赤坎三民歷史文化街區和雷州騎樓古文化街區開發、硇洲島全域旅游開發項目等。湛江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認為,湛江文旅的發展,還可以通過開發體驗式旅游如漁家體驗、非遺體驗,讓游客更有參與感,從而助推本土特色文化走得更遠。

  去年年底,湛江正式吹響了打造“紅樹林之城”的號角,在推動紅樹林保護修復的同時,將大力傳播紅樹林文化,讓紅樹林成為湛江城市精神的內核與象征。

  接下來,湛江將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廣西等周邊地區的文旅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線路。創新提升湛江灣沿線旅游產品、抓好旅游品牌建設,舉辦高水平水上體育賽事,打造海灣文旅體產業集聚區﹔加快廣東濱海旅游公路雷州半島段沿線旅游設施配套建設,開發建設雷州西海岸濱海旅游度假區、南三島濱海旅游示范區、徐聞濱海旅游區、龍海天旅游度假區等項目,打造雷州半島濱海旅游產業帶。(記者林露)

(責編:張晨牧、陳育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