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大運新城。
龍崗天安雲谷。
甘坑客家小鎮。
山廈革命歷史紀念館。
日前,“循著紅色記憶看深圳”系列採訪活動第六站走進龍崗區。此次活動由深圳市委宣傳部舉辦、龍崗區委宣傳部承辦,來自中央、省、市等媒體的記者組成採訪團,用一天時間,走訪了龍崗區坂田街道天安雲谷、崗頭社區暖蜂驛站、吉華街道甘坑客家小鎮、南灣街道南嶺村、平湖街道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重溫這片紅色熱土的感人革命故事,看革命老區如何蝶變為科技新城,感受“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成效、見証“品質龍崗 幸福家園”美麗蝶變。
革命老區邁向科技新城
當天一大早,採訪團來到位於坂雪崗科技城核心區的天安雲谷,作為深圳市“十二五”“十三五”重大建設項目,天安雲谷是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和特區一體化示范項目,是以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理念規劃,強調“開放、協作、共享”時代精神的國際化產城社區。
走進天安雲谷鱗次櫛比的寫字樓,記者發現裡面大有乾坤。“點點控、總裁駕駛艙”等智能智慧平台,將本地和外部資源、服務置於雲端,為企業與人才提供智慧化運營服務,萬物互聯智慧園區帶來的科技感讓人印象深刻。殊不知,這樣的科技新城,曾經還是一片革命老區。
“崗頭是龍崗有名的革命老區,70多年前,崗頭燃起抗日革命烽火,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20名優秀兒女的生命。如今,這裡已成為全球500強企業華為公司總部的所在地。”深圳市崗頭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陳小明在天安雲谷,向採訪團介紹起崗頭如何從革命老區蝶變為科技新城的歷程。“隨著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春風吹遍深圳大地。在龍崗區委區政府帶領下,崗頭社區乘勢而起,科技新城天安雲谷應運而生。”
如今,天安雲谷通過城市更新實現了從“三來一補”的低端制造業到智慧型產業集群、從老舊城中村到新型產城社區的轉型升級,促使片區產值增加近800倍,實現了崗頭社區的騰籠換鳥。目前天安雲谷已集聚高科技企業540余家,形成了智能硬件、數字創意、綠色環保等產業生態圈。
來到採訪的第二站,坂田街道崗頭社區打造的暖蜂驛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記者在現場看到,驛站裡面擺放著桌椅供快遞外賣小哥們休息,有充電器可供手機充電,甚至還有按摩椅提供。據了解,今年4月,坂田街道黨工委借助龍崗區“暖蜂行動”契機,進一步完善落實關心關愛快遞小哥舉措,引導快遞小哥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為快遞小哥量身定制服務,並挂牌成立崗頭社區暖蜂驛站,為快遞小哥提供免費茶水、手機充電、應急藥品、防疫物資等23項服務。同時建立了暖蜂書吧、暖蜂課堂、暖蜂小屋等功能室,讓快遞小哥有個休息歇腳地。
崗頭社區黨委副書記王震介紹,崗頭社區目前共有快遞物流網點33家,快遞小哥約400人,為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社區還聯動30余家愛心商家加入到暖蜂行動中。“社區黨委還開展了交通安全宣講、健康管理講座等系列活動,幫助快遞小哥提升知識技能,這也是更好地貫徹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具體體現。”
客家老村變身特色小鎮
位於吉華街道的甘坑村曾是臟亂差、逢雨必澇的客家老屋村。如今這裡隨處可見雕梁畫棟、亭台樓閣,傳統手工作坊裡“客家腌面”美味飄香,一個古朴典雅、恬靜閑適又極具發展潛能的特色客家小鎮正在崛起。
甘坑古炮樓院建於1919年,是客家人聚居的標志性建筑。據當地90多歲的彭老先生介紹,他父輩勤勉持家,家境殷實。當時,甘坑一帶經常遭到土匪搶劫,其父親建炮樓自衛,防范土匪的侵擾,炮樓成了村民的保護神。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曾生任惠寶縱隊總司令時,在甘坑發展黨員,動員當地人民參加抗日,在與日軍作戰中不幸中彈,負傷后留在甘坑養傷,在療傷時期,甘坑人民給予他生活等多方面的幫助。2013年,甘坑古炮樓院被龍崗區政府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吉華街道辦進一步加強整體規劃與修繕,將甘坑古炮樓院打造為紅色教育紀念館。
在甘坑博物館,龍崗區則以“客家民俗文化”和“甘坑客家小鎮”為主題,通過展示客家人遷徙歷史、甘坑村客家人人文風貌及客家農耕民俗用具,鮮活呈現了客家人的歷史故事,傳承和弘揚甘坑本土客家傳統文化。
“甘坑是一個擁有350年歷史的古鎮,考慮到甘坑老村周邊生態環境優良,甘坑村嘗試把位於地勢最低處的老村改造成古色古香的生態園,並請來客家商人江坤城以‘保護為主、以舊修舊、修舊如舊’的思路修繕村裡的客家老建筑。”吉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5月,華僑城集團、甘坑客家小鎮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投資打造“華僑城甘坑新鎮”。
華僑城文化集團入駐后,通過實施“文化+旅游+城鎮化”戰略,以創意、管理和資本介入,打造深圳本土原創小涼帽IP形象,挖掘客韻、婚慶、書香、涼帽、繪本五大體系,推動文旅融合和新型創意產業發展,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成為蜚聲中外的客家文化特色小鎮,成為廣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區,同時被評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一。
貧窮山村建成富裕社區
民知曉率,讓群眾分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共享高品質幸福生活。
線上,一批諸如井蓋鬆動、路面坑窪不平、電單車亂停放、市容環境提升等問題,通過群眾指尖傳遞到各職能部門,及時得到解決。近日,一位來自丹竹頭社區的黃女士向平台發來感謝信,表示“通過平台反映的夜間亂擺賣噪音擾民問題得到解決,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線下,開展“書記直通車”活動,由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挂點14個社區的黨委第一書記下沉社區現場辦公,全力推動多方協同,整合多方資源,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的難點、痛點、堵點,為群眾解決好“最后一米”的實事需求。
目前,“‘南’事找我辦”已收到街道轄區群眾反饋的各類大小事400余件,均已經得到了及時有效的處理和答復。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模范村民委員會、全國文明社區……走進南灣街道南嶺村“致富思源展覽館”,一個個國家級榮譽,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歷史實物,再次回放了南嶺村改革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
據悉,南嶺村面積僅4.12平方公裡,戶籍人口1000多人。幾十年間,南嶺村資產從僅7000元到現在固定產達35億元,人均分紅從過去不到100元到現在的17萬元,從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成為全國聞名的社區。
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介紹,“我們村在1982年拿到國家43萬元的征地補償費,村民們希望把錢分了,張偉基老書記從長遠考慮,向村民們一個個游說,用這筆錢建起新廠房,引進港資建立工廠,拉開了南嶺村轉型發展的序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南嶺村屢次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是2000年以來不斷強調科技創新,攀爬高端制造高峰。南嶺村的發展,也是深圳不斷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縮影。
“南嶺村還在謀求轉型,我們想既做房東,又做股東。”張育彪說,目前由南嶺村投資的兩家科創企業正准備在科創板上市,未來經濟發展大有可為。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如今也成為一項重要內容。今年以來,南灣街道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辦實事解難事的實際行動,以“南灣街道共建共治共享”小程序作為互聯網創新載體,推出“‘南’事找我辦 ”辦實事平台,以“群眾提、干部找、書記推”三種渠道切實解決轄區民生問題、社情民意等居民關注事項。
同時,各部門各社區通過微信群、入戶走訪等“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宣傳“‘南’事找我辦”欄目,提升市
平湖山廈見証革命歷程
95年前,一棵古老的荔枝樹下,一群年輕的村民向著黨旗庄嚴宣誓。中國共產黨成立5年后,在三面環山、地理位置偏僻的深圳平湖山廈,誕生了深圳地區首個基層黨支部。
無論是在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時期還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無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年代,近百年來,在黨旗的引領下,平湖山廈的革命薪火代代相傳,為平湖這片紅色土地書寫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採訪的最后一站,記者一行來到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山廈革命歷史紀念館,回顧了深圳地區首個基層黨支部——山廈黨支部的成立以及東江縱隊在山廈的革命斗爭的故事。
“上世紀20年代,國民革命在廣東地區如火如荼地進行。這時,一些山廈籍知識分子或受中共黨組織的委派,或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畢業陸續回到家鄉,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中共山廈支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山廈社區黨委副書記林秀瓊介紹,從此以后,坐落於社區香山路25號的老祠堂(山廈黨支部活動的重要場所),便見証了山廈革命歷史的風風雨雨,見証了山廈人民百折不撓、丹心向黨的不朽傳奇。
為了紀念那段光輝的革命歷程,從2005年起,市、區和平湖街道撥出專款,按原貌進行大規模修繕,並辟為山廈革命歷史紀念館,於2009年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2014年8月,被中共深圳市委授予“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革命先烈不畏犧牲、勇於抗爭的革命精神將永遠被后人所銘記。”林秀瓊告訴記者,如果條件允許,他們計劃對紀念館進行擴建,增設展覽內容,深挖紅色資源,創新宣教形式,以更好的面貌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從山廈革命歷史紀念館往南,沿著廣九鐵路線步行一公裡左右,在林木青翠的小山邊,矗立著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登階而上,一方肅穆幽靜的小天地出現在眾人眼前。
“歷次革命斗爭中,山廈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與來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志士建立了魚水情誼,拋頭顱、洒熱血,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17位同志貢獻出寶貴的生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紀念碑上有這樣一段話,字裡行間傳唱著先烈的英勇事跡,透露出對他們的敬佩之心。6米多高的碑身正面鐫刻有17位革命先烈的名字,而最引人注目的“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9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則出自原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之手。
“碧血碑前思戰友,舍身報國英名揚。昔日殘垣皆已變,今朝華廈是君鄉……”解放后,為紀念山廈兒女在革命斗爭中拋頭顱洒熱血的英雄壯舉,1984年7月,山廈鄉人民政府建立了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
如今,每逢清明節,平湖街道的干部群眾、中小學生、駐軍指戰員和武警官兵,都會來到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山廈革命烈士紀念碑下,送上鮮花、默哀鞠躬,表達對先烈的深切悼念之情。(記者 羅實宜 通訊員 龍軒)
人民廣東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