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广东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放榜” 

2022年05月21日08:08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广府饮茶习俗等115项榜上有名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公布项目共计115项。其中,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3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72项。客家童谣、张九龄传说、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广府饮茶习俗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性、广泛群众参与性,弘扬当代价值的项目被列入名录。

  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遴选和评审自2021年初启动。全省共有236项申报项目纳入评审。名录经过推荐申报、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征求意见等程序产生。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16项。

  “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突出了岭南文化特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体现“补短板”与“强优势”相结合,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作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评价道。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对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认定,并建立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考核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广东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项目“新成员”留住岭南文化“乡愁”记忆

  广东拥有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雷州文化、侨乡文化、疍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同样构成岭南文化生态的多元特色。潮州玉雕、潘茂名传说、客家服饰制作技艺、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里的不少“新成员”都体现出深厚的岭南人文印记。

  “粤海饮茶未能忘”。说到岭南地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广府饮茶习俗可谓广府群众参与度最高、影响最广泛的生活习俗之一。早在清末民初,饮茶已成为广府地区名闻遐迩的习俗。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沉淀,广府饮茶习俗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饮茶礼俗和规矩。融汇中西的广式点心,更是广府饮茶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康有为、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无数近代文化名人都曾在广州饮茶并为之倾倒,留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人文佳话。

  徜徉在肇庆高要的田间地头,鳞次栉比的“酒堂”为当地留下人文底蕴厚重的风景线。高要酒堂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酒堂建于明代。据不完全统计,高要现存酒堂至少还有1900多间,分布在全区300多条行政村,可谓“村村有酒堂”。在当地村民看来,酒堂不仅是他们聚餐宴会的场所,更蕴藏着“土风淳厚”的乡愁记忆。村中婚丧红白、庆生祝寿、春社庆典、加冠命字等大小事情都在酒堂举行,数百年间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堂例规”,通过免收管理费等措施鼓励敬老扶贫、助学济困。如今,这些例规已渐渐成为村中深入人心的风俗,凝聚起当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教授李朝旭指出,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审更加突出它们的“文化属性”。“台山九人排球”的入选就体现出侨乡文化的深刻内涵。排球虽然是现代奥运比赛项目,但自上世纪初传入台山以来,便一直坚守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传统的‘九人制排球’已成为侨胞们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的沟通桥梁和情感纽带。”

  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还增加了别具民族风情的新项目,比如来自潮州唯一的聚居少数民族——畲族的口头文学畲歌。唱歌是畲族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口传心授,以歌代言。畲歌涵盖历史传说歌、劝世歌、情歌、杂歌等四大类型,也深深影响着潮州民谣的产生与发展。

  刀木碰撞,墨纸交融,来自革命老区的兴宁版画还铭刻着深厚的红色记忆。这项起源于传统民间木刻版画的技艺,与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有着深厚渊源。陈铁耕、陈卓坤、钟步卿、罗清桢等一大批兴宁籍版画家都曾与鲁迅先生有密切交往。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兴宁逐渐奠定了“版画之乡”的地位。这一项目入选将对促进老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项目生命力粤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这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传播能力强。”广东省文化馆原馆长杨明敬说。新增项目所属门类也呈现出明显特色。在前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民间文学门类项目仅有23项。而在本次评审中,张九龄传说、苏东坡传说、客家童谣等8个项目均列入名录。“这些项目都对弘扬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他补充道。

  作为广东省传统的优势门类,民俗、传统技艺的项目队伍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流行于中山地区的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一例。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与石湾陶塑技艺一脉相承。陶塑瓦脊将岭南花果、鸟兽、甚至整部粤剧折子戏都搬上了屋顶,成为岭南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如今,在广州南海神庙、德庆悦城龙母祖庙、佛山祖庙、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等20多项岭南古建筑修复或仿造工程中,都留下了小榄“菊城陶屋”的手笔。

  来自东莞市的粤曲、木偶戏,河源市和平县的采茶戏,3个曲艺、传统戏剧的申报项目也全部列入名录。东莞素有“曲艺之乡”的美誉,粤曲在明末已流行。随着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东莞戏曲协会等专业机构的相继成立,东莞粤曲也迎来了“第二春”。目前,当地在册曲艺社、私伙局超过400个,活动人数近万人,“中国曲艺之乡”总数居全省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医药门类的阵容在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得到显著加强。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也迎来新的高潮。肌骨同治疗法、中医清宫正骨、罗浮山风湿膏药制作技艺等9项传统医药类项目跻身名录。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以及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本次评审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方面增加考量。客家菜烹饪技艺、潮州菜烹饪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等一批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粤菜非遗项目纷纷“上榜”。烧腊制作技艺、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汶水塘捕鱼节等一批新晋省级非遗项目,也将对促进乡村振兴带来长远积极影响。

  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清远白切鸡烹饪技艺榜上有名。以新会当地优质乌鬃鹅为食材的“古井烧鹅”形成了较大行业规模。目前,古井镇该行业就带动就业人员800余人,年产值约1亿元。同为脍炙人口南粤名菜,清远鸡年产量也达到5000万只。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将进一步推动清远餐饮知名品牌的树立。

  “这些饮食类项目都是我们‘身边的非遗’,在年轻人中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的入选也将进一步助力广东省‘粤菜师傅’工程的实施。”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胡卓炎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李汴生期待,项目保护单位能注重品牌效应,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双丰收”。(记者 杨逸)

(责编:张晨牧、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