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东频道

广东文物保护进入“天眼时代”

2022年05月17日08:49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广东文物保护进入“天眼时代”

  中国是文物大国。即使如此,规模宏大、人流如织的文物、史迹也只是少数。更多的文物,是不起眼、小规模,而且星星点点分散的“小单位”。

  与各方关注度很高的“大文物”相比,这些仿若文物实景大屏上小小像素点的“小单位”,保护的难度更大。因为很难为每个点都派专门的人员来值守或巡查,它们的日常动态,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那么有没有一些办法,让分布在广袤田野中的文物动态可以得到快速,甚至是即时的传递呢?广东的一系列探索,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铁塔基站 给远乡深山的文物打盏“探照灯”

  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信息,2021年,广东公布了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与广东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铁塔基站+高清网络摄像机+云端部署+智能视频”模式,建设广东文物智慧安防监控系统,完成湛江和韶关共八处古墓葬、古遗址的试点建设,开创了田野文物安防的“天眼时代”。

  拿湛江的试点来说,包括了邓邦鉴夫妇墓、彭清斋夫妇墓、雷州窑窑址群(吉斗窑2号窑址)、庐陵周公墓等4处的省保单位。这些文物点的普遍特点是规模不大,或者规模虽然大但比较分散,如果单靠人力巡查等传统方式,频度有限,反馈滞后,不利于随时掌握文物动态。而基于新的智慧安防模式,可以有效利用铁塔基站等分布广泛、深入远乡深山的既有基础设施,大大增加了可观测范围的广度。而高清网络摄像机加上“云端”技术,解决的则是图像采集、识别和快速传输的难题。

  北斗卫星 让“肉眼看不到的威胁”无所遁形

  “天眼”的用途非常广泛,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那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专家介绍,城乡文物如今面临的周边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地下水位、大气质量的变化,周边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地铁的运行,以及附近的工程施工,都会令古建筑本体受到影响。同时,受限于古建筑保护、安防和消防安全等多方面的规定,以及实际条件的限制,多种现代的监测手法和监测方式也无法在古建筑中正常实施,比如在砖木结构古建筑里,监测设备终端的安装固定是不能随意布线、打钉开洞的。这种时候,北斗卫星这样的高端技术就派上了用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陈家祠古建筑检测监测项目负责人石浩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处于这种动态环境中的文物保护,必然要以动态的思维来处理,因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将古建筑的动态变化信息和新的监测手段关联起来,实时反馈古建筑的各种变化状况,实现古建筑状况的实时监测,从而分析古建筑的变化趋势。

  石浩斌介绍,在2017年到2020年期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启动了古建筑的检测监测项目,“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将古建筑内外安装的裂缝监测、倾角监测、应力应变监测、振动监测和白蚁综合防治监测终端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收集汇总到统一的可视监控后台,形成古建筑动态安全监测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后台操作界面结合古建筑三维场景进行展示,实时查询所有监测点的数据信息和巡检记录信息。

  陈家祠的探索为广东省高保护等级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而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方面发布的信息,类似的技术在国内其他地区也有采用,比如早在2018年,湖北荆州市就将文物保护人员的装备更新换代,通过北斗定位开展智能巡查。荆州市川店镇建立了基于北斗的智能巡查管理系统,融合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技防、人防合一,有效地解决因墓区面积太大导致巡查力量分散问题。川店镇已将全镇279座古墓葬及22个哨所全部安装了北斗定位终端,并录入系统指挥平台。

  在陕西省文物局唐景陵田野文物石刻保护试点,管理部门利用北斗技术对文物巡查人员的巡查轨迹进行定位,并在文物周边安装了北斗终端,多措并举克服唐景陵范围广、周围环境复杂等局限,对野外文物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智能感知 监测系统能和古树名木一起“生长”

  “天眼”不仅能用来看建筑等文物,也能用来看古树名木。

  黄埔区火村有棵900多岁高龄的樟树,是广州冠幅最大、最老的樟树,被列为广东省一级保护的古树名木,与一旁的细叶榕同根同生,被当地村民称为“千年孖生树”(如上图)。2021年年底,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孖生树”,黄埔区引进智能感知技术,实时监测古树的“一举一动”。樟树的树干上安装了一个类似铁圈的装置,上面附带了多个感应器,还有天线传输信号。管理人员介绍,该装置是用来实时监测古树的倾倒和移位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移动,树上的智能感知装置就会立即感应并自动报警,向管理后台和古树管理员的移动终端发送报警信息。

  而且,智能感知装置感应到树木异常时,还会立即将信息传输到古树旁边的监控摄像头,摄像头立即响应,对准异常的古树进行实时直播和录像,让现场情况无所遁形。这套装置还会根据树木生长,自动伸缩,调节大小。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同时,又能保证智能感知功能不掉线。据广州日报记者的了解,该智能感知技术已经在黄埔区全面铺开使用。(记者 卜松竹)

(责编:张晨牧、陈育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