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混改的“渔”与“鱼”

姚振山

2020年06月27日17:27  
 

  近期,地方国企混改动作频频,牵动着各方目光。

  5月29号,江淮汽车公告,大众汽车集团以增资方式,获得江淮汽车控股股东江汽集团50%股权。

  继双星集团打响青岛国企混改第一枪之后,5月28号,海信集团批露的信息,如果增资扩股成功,海信电子控股可能由青岛市国资委实控转为无实际控制人。

  此外,内蒙,天津,辽宁,安徽等地国企混改步入关键落地期,大量混改项目批量推出。

  在这些省份之中,天津的步伐和速度有目共睹。2019年年末,天津市5家平台公司,18家一级市管企业,37个二级及以下企业混改项目集体亮相北京推介会。进入2020年,天津市混改进入加速期。而最近天津中环集团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100%股权,更是引入瞩目。由于中环集团旗下有中环股份,天津普林两家上市公司参与本次混改,而且天津市政府希望受让方通过此次混改,考虑产业协同落地,发挥中环集团在大尺寸硅片产业的优势,做大半导体产业链集群,使得本次混改和其它那种单一企业转变经营机制的混改相比,更具代表意义。

  随着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启动,各地改革全面铺开。统计数据显示,404家入围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企业中,地方国企180家,每省入选5~6家。在笔者看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地方国企混改,除了借鉴央企混改的经验外,更多的是要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明确目标。是引入民企机制,提升个别企业的活力,致力于盘活存量,把“小鱼”变成“大鱼”?还是为了加强资产整合重组,完成城市的产业升级布局和调整,引入各种“渔夫”,带来各种不同类型的“鱼”,最终学会养“鱼”?

  不同的目标,直接关系到引入何种类型的战略投资者才能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如果是为了盘活企业存量资产,让“小鱼”变“大鱼”,引入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或者实业公司即可能实现。目前此类案例不鲜见,操作相对简便。熟知的案例如新华都混改云南白药,通过改组董事会,设置新的激励机制;天津信托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实资本实力;再如联通混改,形成战略投资者联盟,扩大业务合作版图。

  而未来,借助地方混改完成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再造,不局限于和增加税收及就业,或将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正在进行的天津中环集团的案例就大概率属于这一类。实际上是要实现两个目标,以混改带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以受让方带来产业链资源,完成城市产业升级,这两个目标相辅相成,同步实现。

  既要“养鱼”,也要“授渔”。

  这种混改,对于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和政绩,对于城市发展的长治久安,长期的繁荣稳定,当是最有效率的混改。但此类混改,因为波及面大,持续周期长,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投资方来说,经验和实力都需要反复考量。显然,引入单一实力企业恐怕难以完成这样的“鱼”与“渔”兼得的综合目标。

  单一实业企业往往是“术业专攻”,在产业链某个节点是具备竞争优势。特别是在高技术和硬科技领域的半导体和硅片产业领域,聚焦在一个产品或者领域能脱颖而出就已经属于凤毛麟角。如果分散精力“胡子眉毛一把抓”,往往得不偿失,有可能多头受困。

  此外,实业公司整合实业,无论是同产业的合并做大,还是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企业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冲突会成为整合的难点。如果整合者是一家公众公司,叠加公众公司的短期业绩压力和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产业链的整合会收到更多的掣肘。

  如何以混改促产业升级和完成产业集群,吸引灵活度更高,产业资源更丰富,融资能力更强的产业链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应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考虑因素。

  产业链资本往往以大型产业PE或地方大型产业投资平台为主。由于是资本投资平台,往往在产业链上拥有更加完善的投资布局。如果能够借力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协同,完全有能力迅速实现产业集群的建立和植入。而且其退出机制多元,既可通过资本市场退出,也可借力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将投资的整个产业链转移到某个区域,在协助地方政府完成产业集群的同时,完成项目的退出。

  我们不能忽略此类资本具备的两点天然优势。首先是资金来源多元化。无论是地方政府引导资金,还是企业年金,养老金等等,都以长期资金为主,这有利于混改战略规划的实现。反观实业资本,主要靠债,股本融资和银行贷款,无论是融资渠道还是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制,在协助地方政府完善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局限太多,可腾挪的空间也小。

  其次,国企混改从“混”到“改”,“混”是手段,“改”是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易混难改。因此从“放权”,“授权”,“激励”入手的小改,其效果可能会好于“融合,控制”的大动。国有企业的实力,技术水平和人才资源不一定比民营企业差,往往就差在机制上。混改之后,有时只需要股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的“小改”,就可以盘活企业活力,释放发展动力。而同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实业资本,在股改进入后,往往会在文化融合,产品,资产融合上面做文章,进行“大动”。这种大动是否真正有利于企业发展?钢铁行业曾经发生的失败案例值得警惕。

  引入拥有产业链资源的资本,以股权为纽带,可帮助地方形成产业链上企业的协同,实现“百家争鸣的”良性竞争格局,因为来的都是“朋友”,不存在亲疏远近之分。

  但引入单一实业资本落地,总有“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心里偏差。关键时候,如何平衡地方政府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受让方的自身利益?盘活一家混改企业的存量也许效率尚可,但若要带动整个地方增量,完成产业集群,其效果与产业链资本相比,高下立现。

  那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个敲门去招商引资,还是以拥有完整产业链项目资源的大型PE来带动,进行“批处理”?

  结果,一目了然。

  (作者系CCTV财经频道评论员,主持人)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