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让“农业荒漠”变“良田”

2020年05月28日09:20  来源:江门日报
 
原标题:海边滩涂地长出了“新宝贝” 海水稻让“农业荒漠”变“良田”

  陈日胜教授对海水稻结子情况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在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今年早造新种下的海水稻焕发出勃勃生机。

  5月26日,海水稻发现者、“海稻86”的持有者陈日胜教授如往常一样来到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查看今年早造新种下的海水稻。高高矮矮的稻苗一片绿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去年,海宴镇政府与陈日胜在海宴华侨农场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承包了700多亩由盐碱地垦造出来的水田试种海水稻,主要开展海水稻的选育、试验与示范等工作,晚造亩产超过450公斤。今年早造,海水稻研究院已经实现种植面积5800亩。

  试种海水稻的成功,为过去的“农业荒漠”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世界上更多饱受粮食短缺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江门思路与经验”,更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新农业革命的想象空间。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实现统一

  不在海边滩涂地区(盐碱地区)生活的人们,很难切身体会海边滩涂地区(盐碱地区)农民的痛苦。众所周知,土壤中的盐分对农作物伤害很大。一般来说,含盐量超过0.3%的土地为“重盐碱地”,产量低至正常土地农作物产量的两成。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盐量为3%—5%,基本是陆生植物的禁区。

  沿海滩涂地区由于海水渗透导致盐分过高,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因此一直被人们视为“农业荒漠”。

  “普通农作物很难在盐碱地里生长,但海水稻是个例外。”陈日胜解释说:“其实,海水稻除了‘海稻86’之外,其他新品种并非是长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种不惧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为区别于普通水稻,人们称之为‘海水稻’,又称‘海稻’。目前,我们研发的海水稻已能在含盐量6%以上的盐碱地中长出稻米。”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对稻米的消费需求已经趋向追求营养价值、保健功效等。“海稻86”称为海米,米身呈赤红色,含有天然可溶性红色素,营养丰富。

  “海稻86”海米不仅含淀粉量低,富有膳食纤维、氨基酸、高蛋白、钙,更含有硒、锌、镁、铜、铁、钼、锰等微量元素,而且富含独特的活性有机化合物IP6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过加工可作为糖尿病人的代用食品。

  此外,海水稻整个生长过程,无需施洒农药、化肥,在沿海的滩涂种植海水稻,可促淤造陆,减缓海水对海岸土地侵蚀。它对调节海洋气候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譬如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减缓温室效应等。此外,其发达的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而且增加土壤有机质。

  种种优势叠加,让海水稻的种植了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

  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崭新思路

  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让“农业荒漠”变“良田”,一直是陈日胜的一大愿望。陈日胜与海水稻的缘分,要追溯到1986年。当年,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林果专业的陈日胜和老师罗文列教授一起,到湛江当地沿海调查红树林资源时,看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却结穗的植物,穗呈青白色,里面果实剥开一看,竟是红色的像米又像麦的颗粒。

  之后,毕业于林果专业的陈日胜,开始了“跨界”进行海水稻育种。陈日胜发现,最开始海水稻的同一批种子不会同时抽穗,于是得年复一年地进行选种,通过繁育选择优良株系进行种子提纯和繁殖。如此选种到1991年,陈日胜才定型品系,在10个株系中收获种子3.8公斤,因为在1986年被发现,于是命名为“海稻86”。

  资料显示,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在这些地方,普通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难以生长。陈日胜在测试出海水稻具有耐盐耐碱的特殊功能后,便自掏腰包跑到全国各地去考察盐碱地。2014年9月1日,“海稻86”通过原农业部颁布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

  30多年孜孜不倦地进行海水稻育种,经历过资金紧缺、家人的不理解,常年在田地里弯腰工作还导致腰肌劳损,但陈日胜没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我一直记得老师罗文列说过,中国乃至全球的盐碱地那么多,海水稻研究成功了,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陈日胜说。

  除陈日胜外,袁隆平院士也一直致力于海水稻的研究与应用,他曾表示,如果能推广种植1亿亩“海水稻”,只要平均产量达到300公斤,一年内就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8000万人口。

  海水稻的成功,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将推行稻鱼、稻蟹、稻虾共生方式

  江门是农业大市、海洋大市,全市海岸线长,沿海滩涂面积20多万亩,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海水稻,扩大粮食生产面积,资源优势明显,条件优越,具有很大发展空间。据初步调查,全市海洋滩涂可垦复水田种植海水稻近5万亩。

  但略微遗憾的是,2019年以前,我市海水稻种植一直未有成行的规模和传统。在台山等沿海地区,部分农民有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的历史,但是由于品种等原因限制,产量不高。

  为解决海水稻种植难题,2019年,市农业农村局在台山市都斛镇下莘村开展海水稻与青蟹混养项目实施,建立面积100亩的稻蟹混养种植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探索海水盐碱地种植水稻与养殖青蟹的新模式。

  同年,海宴镇政府与陈日胜在海宴华侨农场建立了海水稻研究院,试种海水稻。据陈日胜介绍,海水稻研究院将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预计可达3万亩以上。此外,广东菰稻科技有限公司(原江门市种业有限公司)也于2019年在台山市北陡镇建立了海水稻选育与试验基地,面积60亩。

  2019年10月29日,江门市农科所对陈日胜开办的江门市日胜农业有限公司2019年晚造种植的海水稻育种材料进行测产评估,其中育种材料HR86401平均产量为485.4公斤/亩,育种材料HBY865801平均产量为413.4公斤/亩。

  试种的成功,为过去的“农业荒漠”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于江门来说,海水稻在海宴镇试种成功只是做好了种子培育,这是所有工作的开始。如今,在海宴镇试种的海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以上,这让陈日胜及我市都看到了海水稻大范围种植的希望。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科学做好海水稻调查规划,充分利用海洋滩涂资源,发展种植海水稻,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同时,依靠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持,选择适合我市地理条件的适生品种,稳定产量。”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凤团介绍,我市还将大力推行稻鱼、稻蟹、稻虾共生方式,充分利用地理空间,种养结合,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责编:陈育柱、李语)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