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博物馆“云课堂”观者数十万

2020年05月17日09:07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一场“云课堂” 观者数十万

  “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展助理策展人彭哲变身主播,用直播导览。

  博物馆内,观众保持一定距离观赏展品。

  看过线上小图册和导览直播,再来赏画,会更有收获。

  “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展即将落幕,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冲刺”的观众。看展前先看线上图册和导览直播回放,成为他们的必备功课——因疫情而闭馆的期间,让宅家观众“畅游”博物馆的“云展览”,在博物馆再度开放后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

  “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教育都是‘新博物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疫情在带来危机的同时,客观上也给了博物馆新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教育推广部主任王芳称,“云展览”或其他的数字化手段在疫情后如何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副院长冯清源看来,经此一“役”,博物馆在展览思路、展示设计、公众教育等方面,与公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磨合,并达到一定的匹配度,博物馆或将迎来一次主动的发展阶段。

  传播方式多元化发展 拉近博物馆与公众距离

  经此一“役”,博物馆人体会到紧跟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谈及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冯清源认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使博物馆更加注重当下的社会现实。

  “因为疫情,博物馆通过网络新科技的各种方式,拉近了自身及展览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冯清源称,疫情之前,线上展览已逐渐普及,但主要靠博物馆、美术馆的力量推动,未能得到公众广泛、深入的了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线上看展成为替代方案,加上直播方式的推出,使突然处于低谷期的博物馆获得了新的突破。

  广东省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认为,线上博物馆的推动,令观众越来越平等。“以前只有在博物馆现场的才是受众,如今所有人都是潜在受众。”该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博物馆看起来有点高高在上,等同于某种权威,而在网络上,受众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随着受众范围的不断扩大,博物馆也会放下原来的架子,去迎接挑战。”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博物馆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展示空间变成了可以与公众对话和互动的平台。“不再是博物馆单方面、一厢情愿地输出,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王芳说,博物馆过去是“纯精英机构”,在网络社会中则成了分享者、参与构建者。

  此外,一直以来,“以历史文物为收藏对象”“以历史为研究对象”是公众对博物馆的普遍认知,疫情促使博物馆更加注重当前社会的发展,关注民众的意愿,关注当下。“疫情期间出现了许多可能会被记载到历史中的事件,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物品和艺术创作,它们都是记载历史的载体,被博物馆关注与收藏。” 冯清源认为,这促使博物馆把收藏、展览的目光投向当前的现实。博物馆业内人士认为,在疫情期间征集材料、资料,都是记录历史的工作,也是博物馆人的责任。

  据了解,目前包括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在内的博物馆都有推出抗“疫”相关展览的计划。

  博物馆人从幕后走到台前 “云教育”触角伸向全球

  4月初,广州艺术博物院推出直播看展的同时,也推出了书法和绘画直播公益教学,每一堂课程都以院藏精品为教学素材,上半堂课鉴赏,下半堂课教授书法和绘画技法。“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的教学,都从藏品延伸而来,这是藏品活化利用的新方式。” 冯清源举了个例子,比如,上半堂课鉴赏一幅郑板桥墨竹图,下半堂课就教授如何画竹。

  令冯清源惊喜的是,每一堂课的观看人数处于20余万—40余万之间。“观众的关注回报了我们在‘云教育’上的投入。”冯清源说,据他了解,不少观众跟随课程进行学习。“我们设置了作业反馈邮箱,下一节课会点评上一节课的作业,互动效果良好。”

  除了数量变大,“云教育”可触及的范围也更广阔。“以前我们的公众教育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市市民,现在可以服务世界各地的民众。” 冯清源说,这次线上课程吸引了一批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各个年龄层的爱好者,史无前例地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提高了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直接感受到了受众的需求与热情。广州艺术博物院在一次直播教学中教授了书画装裱技术,有的观众就学会了给自己的作品托底,这种直观的效果令冯清源十分开心。

  “博物馆采取一系列的信息化传播手段,把展览与公众教育活动送到观众面前。” 冯清源认为,距离“归零”的同时,受众的时间、交通成本也几乎“归零”,博物馆在其中也受益匪浅。因为“云展览”和“云教育”,工作人员从幕后走向台前,更注重考虑当下受众的需求。在冯清源看来,这也是博物馆在展览、设计和公众教育方面寻求与公众磨合的过程。

  事实上,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近几年一直得到重视,“云教育”的出现是蓄势待发,而不是横空出世。“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公众教育课程的设计,之前只是局限于线下教学,疫情的冲击,给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冯清源说,线上影响力出乎意料之大,令他们有信心顺着原有的思路,往更多方向发展。

  办好线上博物馆 技术投入要考量

  数字化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发展得比较早的博物馆,近几十年一直在尝试进一步放开。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国家的业内人士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在参观了这次‘欧洲绘画500年’展后,美国博物馆人对中国博物馆行业有了新的认识。”王芳自豪说道,“中国博物馆不断进步,将会越来越赢得业界的尊重。”

  不过,在王芳看来,线上展览更主要的功能是普及、教育。比如,不少前去观看“欧洲绘画500年”展的观众都曾看过线上小图册和导览直播,以提高自己的观赏体验和效率,这是看展前的预习攻略。线上博物馆并不是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博物馆首先要关注到馆观众,关照他们的需求,服务于他们的体验。”王芳说。

  事实上,这也是全球博物馆在持续谈论的话题——如何分配博物馆的资源。“疫情使博物馆往线上发展,原因是在特殊时期,我们只能集中精力投放在线上,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经验,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博物馆有关专家看来,如何继续持续下去,是博物馆要直面的问题,“最直接的是,是否能对线上新技术有更多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与经费等。”记者了解到,在这一次的“欧洲绘画500年”展中,博物馆与提供技术的企业联手,全面介入展览的数字化内容,互动形式得到观众的欢迎。

  当然,不得不看到,不同博物馆的技术手段和理念有很大差异。有观众表示,某些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就是大扫描”“把人都给转晕了”。技术能否实现博物馆人的“企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线上博物馆其实也是一个数码产品,像电影一样,需要导演,也需要技术。”上述专家认为,除此之外还要看博物馆人的精力和追求,“经过沉淀、比较,未来将会引发博物馆之间的学习、借鉴和追赶。” (全媒体记者林琳、苏韵桦)

(责编:李语、陈育柱)

关注我们

  •  
  •  
人民广东人民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布